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文光塔:是桅?是笔?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1-12-09 Tag: 点击: 2

际云

  潮阳城区中心的文光塔,是潮阳人民心眼中一座风水宝塔。先人流传说,棉城地形像南海边一艘船,这船以护城河为船沿,民众往来由东南西北四个门出入,后来赵姓和吴姓分别在有人在朝任大官,再增加了水门桥和门仔头桥两处出入口。船头在前溪,船尾在后溪,旧时护城河是绕城一圈,西北位置至现在的金叶大厦一带,且现仅留河沟墘之类的名字,而护城河遗存只剩前溪闸至后溪闸这段水域。老人们说,文光塔就是船上竖起的一根桅杆,船有了桅杆,便可扬帆乘风,劈波斩浪前进,所以文光塔历来被当作奋发向上、平安吉祥的象征。
  文光塔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其时是否有名字,迄今未见记载。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重建,并放置上千个佛像于塔内,才称“千佛塔”。佛家认为尘世是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佛语“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就是这意思。凡人援引佛教“慈航普渡”一语,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而舟与桅有着直接联系,由此可见,其时塔是作为船桅形象的。
    值得一提的是,时为道人的赵汝篪,不在塔中放置神仙人物,而是置千佛,可窥见当时潮阳崇佛之盛况,同时也印证了道释在潮阳是互相兼融,互相包容的现象。这种兼融现象,对当时当地儒生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到许多儒生有着宽博的胸怀,高瞻的眼界,再经过一代又一代地积淀后蓄势而发,至明朝,潮阳出现了人文昌盛的局势。
    据地方志乘记载,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至崇祯七年(1634)这249年中,潮阳共有35人登进士(有些资料说是32人,这是将原隶属潮阳辖内的普宁2名、惠来1名划分开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载,明清全国进士23662名,广东占890名,而当年在不足10万人口的潮阳,居然有35名,这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难怪老百姓都说,这是船桅在起作用!
    据民间传说,潮阳地理是受罗鉴成所破,要不还不止出35名进士。相传罗鉴成是江西莅潮的地方官,此人平时欺压百姓,每次出巡总是八人大轿,前呼后拥,好不威风,百姓对他恨之入骨。有一次,潮阳一位朝内官暗中回乡省亲,母亲向他告知罗鉴成的劣迹。朝内官便想惩治罗鉴成一番,便命人在罗出巡时,将官靴放在家门口大路中晒太阳。罗鉴成坐在轿里,老远看见前面堂堂正正摆着一双朝廷一品官员的官靴,自知惹了麻烦,慌忙下轿,跪在地上。这时正是暑天,烈日当空,哂得他浑身大汗、头昏脑胀,又不见有人上前来喊他起身,只好咬着牙关继续跪下去。那些平时狐假虎威的随从,见上司如此,也只好跟着活受罪。幸得恰巧有两只狗在厮咬,把官靴撞翻在地,罗鉴成这才急忙乘机爬起来,溜回城里。从此,他怀恨在心,决心要在潮阳破掉地理,让山川失去龙气。他看出文光塔是县城船桅,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破坏,就在东山和西山分别建了两座塔,一座曰聚圣,一座曰崇贤,表面是为潮阳壮地龙,希望潮阳英才辈出,其实是破坏地理。因船三桅须成一直线,主桅高,两小桅一前一后,才能借风力而更加乘风破浪。如果主桅高,两小桅在后,形成三角状,便成两将压主之势,反而会影响到船的行驶速度。现原址两小塔已被乡众拆毁。
    明朝时因地震,塔址处放出毫光,人们认为这征兆是人文昌盛的又一显现。到崇祯八年(1635年),潮阳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时,潮阳人吴仕训便把塔名改称为文光塔,一直沿用至今。这次重建保留了宋代的须弥座,还立了碑记,现在塔旁那块《潮阳邑侯公鼎建文光塔碑》,就是记述建塔情况的珍贵文物资料。从改称文光塔之后,塔的船桅形象逐渐演化为文笔形象,以至发展成为一支擎天大笔形象。据老辈人传述,历来重视文光塔的人,其家族就会文运昌隆,像棉城萧氏,就是因为先人器重文光塔,后来才出了父子翰林萧与成及萧端蒙等贤达之士。
    清嘉庆二十年(1815),潮阳知县唐文藻对塔进行全面修缮,还在塔门两边题刻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这副对联,更进一步奠定了文光塔的文笔形象。尤其在三层至七层塔壁,分别设置文昌帝君、玄天上帝、观音菩萨、佛祖、三清天尊的圣位,这更赋予了文光塔灵应之气,从而使文笔形象声名远播。旧时,许多家长在孩子初进学堂或考取功名时,都纷纷前来塔中默默祈祷,相传灵验者还不少呢!
    历来吟咏文光塔的诗词很多,大多是以船桅形象或文笔形象或两者兼之入诗词的。因文光塔八面七级,所以笔者认为用“一七令”这词牌来填写,最能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艺友潘经义先生和笔者就各填写过一首《一七令.文光塔》,这两首词就是船桅形象和文笔形象兼而有之。潘先生和笔者两首词分别如下:

 

幽,玄。
椽笔,高樯。
凌霄汉,镇南疆。
追星探月,立地擎天。
练流滋秀色,螺髻映新颜。
砚海灌浇乡野,文光折射棉阳。
瑞启航程舸竞发,祥开大道马扬鞭。

 

冠,魁。
映日,凝辉。
文采绣,砚池圭。
钟灵毓秀,标耸显岿。
乘风桅挺立,正气笔葳蕤。
高百粤千秋立,振三阳四时炜。
浮图是日新颜焕,画卷明天古邑瑰。

 

    从文光塔的船桅形象到文笔形象逐渐演化,折射出了潮阳从海洋文明到城市文明的沿变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