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从潮阳英歌上央视说起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蔡金才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2007年4月18日晚,代表潮阳英歌的棉北街道后溪英歌队在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作了精彩的表演,向全国电视观众展示潮阳英歌的飒爽风姿,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进入“大秧歌”专场比赛十强。消息传来,令人振奋。潮阳英歌上央视这一盛事,必将载入潮阳文化史册,为世代潮阳人民引为自豪。
  2002年6月,当潮阳英歌被专家们选为“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业余组团体决赛”的综合素质考试题时,我曾撰写《潮阳英歌成考题》一文,评述此事的意义有三:第一、潮阳英歌能得到国家级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说明潮阳人民的能耐和不同凡响,他们不单能把昔日蛮荒贫瘠的土地耕垦成丰腴肥沃的良田,还创造了像“潮阳英歌”这样高品位的艺术,今天,我们如果不把潮阳的事情办好,岂不愧对创造了灿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辈?第二、“潮阳英歌”的雄浑豪迈正表现了潮阳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我们弘扬潮阳英歌,更应该发扬“潮阳精神”,开拓进取,奋发向前。第三、我们的先人既然能够创造出响当当的“潮阳英歌”文化产品名牌,今天,我们必然能够创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物质产品名牌。
  时隔5年,“潮阳英歌”不只成“考题”,而且上央视亮相,不只以抽象的文字而且以具体形象展示在全国观众面前,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跨越。的确,这几年,潮阳的宣传文化部门以及全体民间文艺工作者在弘扬英歌、笛套、剪纸三大民间艺术瑰宝方面是做了大量细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它们分别进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以及“三套丛书”的出版,都是全体文化工作者努力的成果。
  潮阳英歌上央视,成为举世瞩目的一种民间艺术奇葩,展示了潮阳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潮阳人民的创造成果。其实,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潮阳灿烂的民间文化,何止是英歌以及笛套、剪纸的“三大瑰宝”,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说,精巧的木雕、石雕、嵌瓷、纱灯屏、稿末塑等传统工艺,都是潮阳引以为荣的艺术文化。更有那散布在城乡各处的古迹、岩胜、牌坊、祠堂、寺庙、园林、古桥、古井、古树、古塔、古墓、碑刻,其数量之多,蕴含历史内涵,在潮汕堪称首屈一指。遗憾的是这些很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未曾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加以保护修缮,有的甚至遭到人为的蚕食、毁坏,这不能不说是潮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我认为,今天我们在欢呼潮阳英歌上央视的同时,更应该以冷静的心态来审视我们对保护潮阳历史文化究竟还有多少工作未能做好,而不能只沉醉和满足在“三大瑰宝”扬名于世。
  当前,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着力在城区建设一个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这个位于棉城的历史文化旅游区,包括西园、磊园、林园、赵厝祠、文光塔、古井、护城河以至东山、东岩、西岩、大小北岩。如果我们能把这些景点修旧如旧,修葺装扮,串联起来,是非常有特色和魅力的。比如说西园,它是粤东著名园林,建成于1909年,它设计巧妙,构筑精巧,还有清末状元夏同和的不少墨迹石刻,很多外地来潮阳的游客,都想一游西园,但因其多年失修,已显得破旧颓败,不能供人参观。赵厝巷口的赵厝祠,始建于南宋,它记录着宋末世士赵嗣助拥护文天祥抗元的一段英雄故事,其建筑也仍存留有宋代风貌,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如果把这座祠堂修建后,适当配些图片文字资料,对游客必然很有吸引力。文光塔是目前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塔,塔旁还有一口水甘如饴、常年不竭的八角古井,它的旅游价值众所周知。而傍塔而流的护城河,挖凿成于明代,它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河上还有几条小桥,时有货舟突突运行。从东门桥到南门桥这段护城河,让人感受到小桥流水的幽然韵味,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对此兴致甚高。遗憾的是目前护城河污染严重,环境肮脏,如能加以整治,将成为一处吸引游人的佳景。至于环城的几处岩胜,则必须加强管理,统一规划,拆除违章建筑,制止乱搭乱建,还其原有幽雅清静的丽容。
  经过整治、修葺的这些景点,必然会成为潮汕地区很有特色、很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棉城成为县城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因为我们缺乏眼光和共识,在旧城改造中未能很好实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使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我们手中消失。在这方面,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潮州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就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学习人家成功经验,加强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整治,这对于建设和谐潮阳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是我在观看潮阳英歌上央视时想到的建议,供我们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参考。(蔡金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