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英歌舞艺人杨 卫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09 Tag: 点击: 2

  杨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棉北街道后溪文化服务中心理事会理事长,共产党员,曾在平北居委担任过党支部书记20年。自从他1992年负责后溪英歌、武术教练十多年来,英歌和武术表演技艺不断提高,屡创佳绩,在潮汕一带备受行家和群众的赞赏。后溪英歌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开展民间民俗活动,和满足当地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各类庆典活动的需要,而且也把潮阳英歌打出潮阳,打进省城,打到海外,打上北京。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后溪英歌就在省城庆香港回归大典上亮相,在广州一炮打响,首战告捷;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后溪英歌队又打到澳门,参加澳门回归祖国的庆典。自此以后,后溪英歌和笛套音乐,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省际和全国性文艺活动。后溪英歌以其刚劲、雄浑和磅礴、奔放的舞姿和阵容,创造出一种既热烈又刚健豪放的广场情绪气氛,出尽风头,多次获得殊荣。2005年,获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2006年11月应邀参加2006年广东国际旅游节(深圳)闭幕文艺表演,让出席闭幕式的观众为之倾倒,文化节组委会编导赵传健对后溪英歌作出极高的评价。他说:“后溪英歌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让广东、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了潮阳,欣赏到了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全面体现新时代潮阳人的精神风貌。”2007年4月中旬,这支队伍又转战北京,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优秀表演奖和“网上人气最旺”的殊荣。2008年后溪英歌获汕头市文艺奖二等奖。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到后溪调研时亲笔题词:“后溪英歌,源远流长,威震岭南,名扬四方”。
  后溪英歌队的诞生,得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后溪虽有一定的英歌基础,但没有固定队伍,没有好教练,只是应付当地民间民俗活动,纯属临时组成的乌合之众。当时,平西有位回乡复员军人为人正派,待人热情的共产党员,他叫林松。他父亲是当地民间艺人,自小是个“英歌迷”,九岁开始学英歌,当上乡里儿童英歌队队长。为了演出但没有资金就用纸制演出帽,过过“英歌瘾”。这次,他串连吴希顺、潘毛丁、李妹仔、陈乌鸡等几位热爱英歌的青壮年一起商讨组建英歌队的事。林松说:“英歌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子孙有责任保护好,传承好,因此就一定要有一支有组织、有领导、有教养的英歌队伍。”他建议,要抓住后溪要成立了文化服务中心,组建理事会为契机,请一位熟悉英歌艺术,热心传授给后代,且又德高望重的长者出来当教练,这人就锁定在平北村已退休的支部书记杨卫。他们几个人一起商定,为了让这件事搞得有声有势,一定要给足老书记的面子。决定敲锣打鼓登门请老书记出山。那一天,年过花甲的杨卫得到几位后生如此厚敬,敲锣打鼓来到自家门,深受感动。他为人耿直爽快,当场答应林松:“你们既然登门请我出来当英歌教练,林松你就要出来当队长,落力干,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把英歌技艺传授给你们。”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干起来了!
  老书记的出山,大大鼓舞了后溪的后生们,在文化服务中心成立理事会时,他被众人推选为理事长。青壮年们听说老书记要出来教英歌,一下子就有200多人报名参练,经筛选后择定108人为基本队伍。根据杨卫的要求,他教英歌纯属义务,不收分文报酬,参练者纯属自愿,不付补贴,同时要坚持生产习艺两不误,白天参加劳动,晚上7点半至9点半固定集中练艺,雷打不动。老当益壮的杨卫,说到做到,每天晚上都活跃在排练场上传授英歌技艺,但他不满足于传承,还与队长林松一起切磋技艺,不断创新发展,让英歌的舞蹈词汇更丰富多彩。杨卫十五岁就拜师习武,学英歌,练就一身好武术和英歌技艺。林松从小就学英歌,热爱英歌,解放后参了军,入了党,在部队的文艺宣传队搞后勤工作,也不时参加舞蹈演出,对舞蹈艺术颇有研究。因此,他俩在一起工作,结合在一起就如虎添翼,对舞蹈动作,队形组合进行了充实发展,由过去简单的“七槌法”,发展到“十八槌”、“二十八槌”、“三十五槌”、“四十九槌”,队形由过去单纯的“双龙出海”变为“双箭穿云”、“饿虎扑食”、“天昰朝圣”、“众星拱月”、“四海欢腾”、“六合回旋”、“双圈互逆”、“八卦阵图”及两面打、三面打等动作。经过了杨卫耐心的授艺,连续两个月的学习,就为学员们打下基本功的基础,1993年春节新组建的“后溪英歌队”参加农村春节文艺大游行,第一次在乡亲们面前亮相,博得了群众们的喝彩:“好!好!真精彩!”以后他们继续坚持习练下去,每次文艺游行,杨卫不顾年事已高,总跟着队伍,检查每个队员的动作,发现缺点,及时指正,帮助提高。十多年来,后溪英歌队,不断吐故纳新,吸收新鲜血液,至今已是第四代队员了。每更新一代,杨卫总重新披甲上阵,认真培训,诲人不倦,直至他们掌握到技艺为止。杨卫就像辛勤的老园丁,在后溪这片热土上,呕心沥血,培育潮阳英歌幼苗,尽早让他们茁壮成长。
  作为后溪潮阳英歌队的教练杨卫,他干得十分出色,可谓“老将不减当年勇”。作为文化服务中心的理事长杨卫,同样也干出了骄人的成绩。他把全面发展繁荣民间文艺作为文化服务中心的主题。他积极支持理事林增强组织后溪少年笛套锣鼓队,经过两年多来的培训,已培育出近200名青少年笛套乐手。这支队伍在去年春节举行潮阳区春节联欢文艺会上演出,乐坏了观看演出的当时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他对少年笛套锣鼓队大加赞赏,并高兴地说:“潮阳笛套音乐后继有人了!”杨卫还积极支持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了一支由蔡灿加带领的60人的醒狮队,今年春节赴汕头市参加“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表演,被市体育局评为“龙腾狮跃闹元宵2008年全国大联动最佳表演奖”。他还一年一度在端午节期间组织后溪各社区的龙舟比赛,获得了群众的欢迎和上级的赞许。2006年汕头市文广新局授予后溪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后溪赛龙舟)”。正是:“后溪民间艺术结红花,众口齐夸领头杨亚卫。”

资料整理:陈景明、马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