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生活精致,每一份享受都不肯轻易放过,处处都要得一个“品”字。喝茶在潮汕,要品工夫茶;美食在潮汕叫品潮菜;喝酒在潮汕为品酒;论人要品,论画要品,这论戏,自然更要品。品戏与看戏有很多不同。看戏是看情节,看过程,看热闹;品戏则是品韵味,品丝弦,品情致。2009年5月21日晚参加《岭海潮韵·东信之夜潮阳笛套音乐潮剧名家名曲欣赏会》,真是过足了“品”的瘾。
厅不大,人不多。台前一如古制,安放着几排八仙桌,传统做法是放几碟小食品,一个盖碗茶,六人三面坐定,留正面以便观赏。在潮汕则与时俱进,摆上了时鲜水果,荔枝,杨梅,葡萄,潮柑。小满过后,正是潮阳杨梅节时。杨梅连枝带叶,新鲜带露;吃在嘴里,品在舌尖,酸甜滋润。将核吐在白纸巾上,点点猩红,衬着绿叶,仿佛一幅天然的中国画。闭着眼睛,耳听潮曲,排除杂念,品在心里,圆融贴切。人们吃水果,能分出杨梅与荔枝的不同并不难,而分辨出西胪与金灶的杨梅不同,则大不易。同样,几十位潮曲名家同台献艺清唱,不论内容,不讲做派,仅凭声音内涵,品出韵致味道,也颇为不易。但是只有这样比较,这样品评,才能不辜负这东信艺术之夜。
开场的笛套音乐演奏的是新曲目《颂大峰》。它在潮阳人们崇拜宋代大峰祖师的基础上,运用音乐手法,勾起人们对他的怀念与追思。演奏中不仅以编钟的浑厚把听众带入历史深处,而且运用古代乐器筚篥(管)高亢而沉郁的音色,表达了千年的哀思与悼念。与之呼应的,在音乐会结尾时,笛套音乐又奏出了《四灯楼》的欢快乐曲,把听众的情绪带到大唐开元盛世,元宵佳节,大闹花灯,悠雅清丽,喜悦热烈。不由得使我想起年轻时第一次看潮剧《陈三五娘》时的深刻印象。
戏曲的重要特征是角色的行当化。潮剧比其它剧种的行当格外丰富,这本身就说明其艺术创作类型的细致。同为老生,既有张长城的苍劲沉郁,也有黄盛典的高亢爽朗。同为小生,有王锐光的潇洒利落,也有林初发的委婉细腻。同为正旦,流派纷呈,韵味各异。郑健英雄浑大气,王少瑜缠绵悱恻,孙小华脆快明丽,詹少君舒展奔放,吴奕敏委婉华丽,刘小丽激越放肆。名丑方展荣两次上场,表现了不同风格,《此遭一定赚大钱》选自《左良玉》,全剧我没看过,但从这段清唱中,鲜明地看到一个小人物的内心向往与张狂;第二次与张桂坤对唱《王茂生进酒》中的《饮水思源》,谐中有正,二人相互碰撞,铿锵对接,斩钉截铁,情绪逐渐推向高潮,声音亦由平静而至高亢激越,激起观众的阵阵掌声,享受中尽舒胸臆。至于张怡凰的压轴出场,自然把晚会推向高潮,虽是时装,却清丽可人;虽是清唱,却身上带戏,目光盼遂有致,唱腔飘逸圆润,高不刺耳,底未掩音,显示了年轻一代潮剧艺术家的扎实功底。我的这些品评,仅根据一曲印象,当然未能代表其全面风格也。
我特别欣赏为潮曲伴奏的乐师们,追求含蓄细腻的风格,而不是施展蛮力,喧宾夺主。就拿几位唢呐演奏家来说,他们深知这东西“喇叭小,腔儿大”,吹足了十分吵人,他们只是为了给演员衬出主音,点到为止,托腔也能及时收拢。至于笛套音乐的领奏者麦声源先生将筚篥、唢呐、葫芦丝连续更换,显示了深厚的演奏功力,实在难得。
唐人孟郊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是“金榜题名时”的人生享受。千年之后,我们却从这潮曲潮乐的演奏会中得到同样的感受。归来路上,微风拂面,音犹在耳。正是:杨梅佳节至,东信慰嘉宾;潮曲系乡情,美声乐知音。(隗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