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岳
我们常常说环境影响人,其实不尽为然,往往是角色决定了你的行为。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与好友谈天说地时,似乎能将心中所想一切一泻千里,酣畅淋漓。而当你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时,可能一时语塞,不知所言。但当你作为一个教师,在上百个学生面前讲课时,却又能做到游刃有余。
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出现不同心理现象呢?实质上是你的角色在起作用。当你作为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好友谈笑风生,身心自然,无所顾忌,说起来便头头是道。而当你作为一个演讲者,第一次面对众多观众时,且听众身份不一,自然而然会感到寒颤不已,语塞言急。但当你作为一个教师时,以一个师长的身份语重心长地传道授业,便能达到行云流水之境。
我们姑且把这种反应命名为“角色行为论”。
如果以上行文牵强附会,那就看看历史的验证吧。《史记》中《淮阴侯列传》载,韩信领兵攻打赵国,在敌强我弱,我攻敌守的情况下,背水列阵,孤注一掷,最后声东击西,里外夹击攻下赵国。其中一个关键在于韩信所说的:“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是人人自为战。”此话大概意思是这如同赶着百姓上战场,这种情况下不将他们置于险境,他们怎会为自己的生存而战。
无独有偶,马谡失街亭前,他也是想发挥“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效,将军队驻扎营地于山上。他估计当魏军切断水源时,必能激发士兵求生念头,杀出一条血路。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成功了,马谡失败了!为什么呢?关键一点就在于角色不同。韩信带的是新兵,缺乏实战经验,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处于险境之中,因不懂行军之术,心中只有存活的念头,便奋力直杀。而马谡带的是训练有素的老兵,对于行军打仗多少有些了解,知道自己处于绝境之中,一下子心理防线就崩溃了,那里还有厮杀的心绪,于是成为刀砧上的肉,任人宰割!
再看看古往今来的诗人,同样是“雁”的情景,却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是因为诗人的身份不同,角色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和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前者是身处塞外的思乡之情,后者是闺中之妇思夫之绪。相同的意象,不同的情感,全因角色不同。
这种角色行为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
有客从远方来,我们必定热情款待,把平时不舍得开的酒都拿来宴请好友。但有时候对待自己的家人却比较苛刻,“吃这些不好吗?这么挑剔。”这其实也是一种角色行为论。对于你的客人来说,你是主,他是宾,这种角色决定了你必须热情相待,让对方感到宾至如归般的温馨。而对于你的家人,特别是你的孩子,你的父亲角色,决定了你对孩子是处于监督者的身份,不能对他千依百顺,惯坏了孩子。
夜半行将就歇时,思绪联翩:回顾自己的周遭,或感叹生不逢时,或喜得乐不思蜀,或嗟叹离愁别绪,或开怀慷慨激昂...
我想,作为人,我们该做的是,认准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