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涛
云在漫卷,风在咆哮!马在嘶鸣,剑在呼啸!
天将倾,地欲裂!潮阳小北山脚下,刀声霍霍,枪影晃晃,剑光灿灿,戟风飒飒……
叱喝声、鼓角声、凄叫声,此起彼伏,只见刀枪交错,剑戟挥舞,鲜血四溅,场面壮烈!
此时正是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八年十一月,也就是南宋朝廷接近尾声的祥兴元年。大臣给娃娃皇帝赵昺取年号祥兴,本是希望吉祥兴旺,可是这年号不但不祥也不兴,而且还成为南宋最后一个年号,更可悲的是其使用究实还不够一年。
然而,也正是这一年,却成就了一位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当时,身为右丞相的文天祥,闻悉元番来犯,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他面对破碎的山河,一腔爱国的热情燃遍全身。几番谋筹,他组织义军,厉兵秣马,冒着血雨腥风,辗转作战,随后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
当文天祥十一月到达潮阳时,降元的叛将陈懿、刘兴,勾结汉奸张弘范,气势汹汹地追赶文天祥部队。文天祥从海门西征路上经过蚝坪时,当地百姓群情鼎沸,争相帮助。紧接着在小北山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擒斩刘兴。此役虽是获胜,但文天祥的队伍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当时小北山脚下战死将士不计其数。后来是当地善堂发动民众,把阵亡将士葬于小北山坡,墓葬从和平一直延伸到赤寮(今谷饶)。
青山有幸埋忠骨,练水无言泣义魂。此刻,站在小北山坡元帅墓前的我,犹闻当年金戈铁马、号角四起的厮杀之声……一只斑斓的大蝴蝶从我眼前掠过,将我的思绪从历史跌回了现实。
我所站的位置,正是和平与铜盂交界处古县治旁的元帅墓。潮阳东晋隆安元年置县,县治曾设于临昆山,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至唐朝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才将县治迁于新兴乡棉阳(今棉城)。
历史的烟云随风飘逝,一代鸿儒韩愈的贤踪,一代英雄文天祥的忠魂,已融入了潮阳的山山水水,更镌刻在中华大地的光荣榜上。他们的魂灵,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此时能见到的只是碧绿的芳草和展开笑靥的小黄花,一切似乎回归平淡回归自然。不平静的,却是我那翻腾着的脑海。
历史又翻开了一页。文天祥就义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他,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惧元朝官府问罪下来,就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这里写着“万古英灵”,虽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却寄托了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至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他怀念当年抗元英烈,遂下旨追封阵亡将士为元帅,并要求当地毗邻村庄造“宋大元帅墓”,临昆山坡的元帅墓就是其中之一。明太祖还要求当地乡民定期祭祀牺牲的将士,于是赤寮等地开始有了祭厉坛之礼,这种活动演变至现在,便成了潮阳部分乡村的祭社信俗。
正义而爱国的人,百姓是会永远纪念他们的!一九六九年因政府建设需要,乡众把古县治旁元帅墓迁往原墓龙畔山坡。我上前一看,碑刻“宋大元帅老爷墓”,上款“原葬狗肚山重修五穴合共三十八位”。如今墓前建有拜亭、雨亭、石盆景、芳名榜等配套。去年秋,乡民又在墓前塑宋大元帅像。乡民绘声绘色说,元帅像塑好后,有两只巨型蝴蝶飞来守护香炉,至祭祀结束才飞走。虽是巧合,却显神奇。在场群众纷纷说,蝴蝶是飞来景仰忠魂的。
乡民又介绍,一九九八年,乡众又在原墓虎畔山坡,重建“宋大元帅墓园”,墓前建有拜亭,亭内塑宋大元帅像。前面及周边配套有“天坛”、廊亭,以及“万里亭”、“吉祥亭”等设施,初具墓园式规模。在进墓园的大道,建有“宋大元帅墓园”牌坊,石刻对联曰:“精忠报国,宋帅丹心昭日月;赤胆抗元,英名浩气壮山河。”联语饱含正义,气势雄浑,令人赞叹!
天地悠悠,岁月匆匆。该去的去了,该来的来了。然而,文天祥那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却定格成为永恒的镜头,让后来者不断地对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