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潮阳非遗>

潮阳“三瑰宝”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振通 郑文豪 时间:2011-11-16 Tag: 点击: 2

陈振通  郑文豪

     素有潮阳“三瑰宝”美誉的英歌舞、民间剪纸和笛套音乐三项优秀民间艺术,由于其具有独特和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已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全部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首批全国仅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潮阳人的光荣和骄傲。那么,这三大文化瑰宝究竟有什么特色?其产生原因与潮阳人的关系又是怎样呢?在传承保护方面已经做了什么工作及今后有什么发展思路?本文笔者试从这些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认识并保护、传承和弘扬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瑰宝”与潮阳人
    为什么潮阳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什么潮阳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这些年的文化实践和研究,使我明白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潮阳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又是“三瑰宝”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熏陶、哺育,展示了一代又一代与众不同的潮阳人。
一、“三瑰宝”的价值与作用
大凡具有生命力、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历史的、文学的、艺术的、科学的等各方面的价值。作为能够列入国家层面进行保护的,更是有其特殊和杰出的价值、作用和意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具体评审标准规定,作为国家级“非遗”必须“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今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更明确规定,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应该是“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充分证明,潮阳优秀民间艺术“三瑰宝”能够顺利、全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是多么优秀,多么宝贵,也是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同时也说明,“三瑰宝”已经不仅仅是潮阳的,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秀传统文化。故此,加大力度,采取综合手段和措施进一步保护、传承、弘扬好潮阳“三瑰宝”,并将其打造成三大文化精品,对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保护的有关法规和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满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对于凝聚几百万海内外潮阳人的心,让他们永远“不忘回家的路”,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二、“三瑰宝”的特色和特点
潮阳“三瑰宝”这三朵艺术奇葩,历史渊源深远,群众基础深厚,不仅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立体的、全方位和多角度的共同折射了潮阳文化的丰富和优秀。
首先是英歌舞,都是男性的,也是动的,主要靠场面、气势和声音来表现,是男性群体广场情绪舞蹈;熔戏剧、武术、舞蹈于一炉,具有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的风格特点,更有阳刚之美、稳健之美、粗犷之美和“彪汉”之美的艺术魅力。一场成功的大型英歌舞表演,都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英雄美舞姿,构成磅礴、威武、雄壮、豪迈的气势,表现出刚强、勇敢、不屈不挠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英勇善战,刚强豪放、机智灵活的英雄群体形象。难怪乎专家们赞美潮阳英歌是“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是“真正男子汉的舞蹈”,并认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难以找到另一种舞蹈语言像潮阳英歌舞这样充满阳刚豪迈、粗犷、激奋的言说。”
其次是民间剪纸,以女性为主,是无声、相对静止的,也是各自为战,不需要有大的场面的。潮阳剪纸清秀纤丽,精巧雅致,剔透玲珑,充分表现了潮阳妇女的心灵手巧、细腻和贤慧。潮阳剪纸作品几乎都融入了人的思想感情和善恶判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和追求,反映了潮阳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展现了古邑潮阳深厚隽永的民俗民风。每件剪纸作品,都是一种艺术装饰品和吉祥符号,更是一种心愿表达。作为全国剪纸百花园中比较典型的潮阳剪纸,体现了我国剪纸“北雄南秀”的风格,专家们称赞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一种远古的文化源泉,一种艺术创作上的图腾美,一种智慧和灵气凝聚的印记,一种美好生活内容的缩影。
再说笛套音乐,是男女混合、动静结合,男女老少齐上阵,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古代宫廷音乐。潮阳笛套音乐作为一朵雅俗共赏的民间乐苑之花,古朴而庄重典雅,幽逸而清丽悠扬,既保留着宋代宫廷古乐的传统风韵,又融入了地方乡土口音,形成富有“潮阳味”而其他音乐所无法找到的韵致和感觉。欣赏一曲“原汗原味”的潮阳笛套音乐,能让你心旷神怡,愉悦无比,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难怪众多行家、专家为之倾倒,赞不绝口,称之为“民族瑰宝”、“中原古乐‘活化石’”,是“天人合一”、“天簌之音”和“绿色音乐”,是“盛开在岭南而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其 ‘直、方、火、雅、正’的独特风格岿然屹立在当今民族音乐之林”。
“三瑰宝”富有各自的风格特色,同时也具有历史性、群众性、观赏性和实用性等共同特点,是一个阴阳结合,动静结合;互相衬托、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的整体,共同承载着潮阳优秀的地域文化,成为潮阳乃至汕头特有的三张文化名片和三大文化品牌。
三、“三瑰宝”与潮阳人的关系
优秀民间艺术“三瑰宝”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潮阳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她是潮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世世代代潮阳人共同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据考古发现,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置县也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祖先多数来自中原,并经闽南;处于岭南,毗邻港澳,南临大海。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潮阳就像一个文化聚宝盆和大熔炉,海纳百川,容纳、交融、沉淀了各方各面的文化,将中原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港澳文化、海洋文化和潮汕文化等汇集一炉,经过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无数古邑艺师们的聪明才智、劳动创造、千锤百炼,终于形成了与众不同,富有地方风格特色的潮阳传统文化。“三瑰宝”就是这一文化中最具特色,并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深远的历史性和广泛的群众性的优秀民间艺术。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民众创造了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塑造了一方百姓。有关专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活态部分,凝结、保留和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所以,应该感谢祖先给我们创造和留下了“三瑰宝”这么优秀、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重要和难得的是,给我们创造并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三瑰宝”精神。这一精神一直广泛深入影响、引导、哺育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与众不同的潮阳人。潮阳人创造了“三瑰宝”,“三瑰宝”立体、全方位地展现了潮阳人。有学者认为,英歌舞最能体现潮阳人豪放伟岸的文化气度,笛套音乐最能体现潮阳人儒雅飘逸的文化气质,而潮阳剪纸则最能体现潮阳人对极致精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市濠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坤达同志就认为:“英歌舞、笛套和剪纸扎根于潮阳这片土地,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如不嫌牵强的话,‘三瑰宝’分别印证潮阳人精神中的三个方面:英歌舞体现了潮阳人的豪迈勇武,笛套锣鼓则体现了潮阳人的雅致中和,而剪纸则体现了潮阳人的缜密深邃。由是而观,对这些艺术瑰宝的发扬和创新,其意义,当不止于对某种民间技术的保护和传承,而是有更深层次的蕴涵。”2006年12月2日,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组委会编导赵德健先生特地给潮阳区委宣传部来函,赞扬潮阳棉北后溪英歌队“在本届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的闭幕式上,他们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观众,让广东、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了潮阳,欣赏到了英歌舞的独特魅力,各级领导及晚会导演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演水平高,队伍素质好,全面体现了新时代潮阳人的精神风貌。”
“三瑰宝”的保护、传承与弘扬
多年来,潮阳区按照国家和省、市“非遗”保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管理工作,致力做强做大做亮潮阳三大特色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采取综合措施,加强传承保护,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潮阳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非常有特色。据普查显示,全区有一定档次的“非遗”有50多项,其中比较突出和有影响的除了潮汕文化瑰宝“潮剧”之外,还拥有早就被誉为“潮阳三瑰宝”的英歌舞、剪纸和笛套音乐,同时还有其它诸如贵屿“街路棚”、香稿塑、活景屏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多年来,区文化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优势,突出工作重点,积极主动,大胆创新,采取综合措施,在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在做强做大做亮“三瑰宝”方面下功夫。主要采取以下九项措施:
一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认真规划。“三瑰宝”是潮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区的部署和潮阳文化工作的实际,2004年初,区文化局党组就经过反复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突出重点,形成了《做强做大民间艺术“三瑰宝”,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工作方案》,对进一步保护、传承和管理好英歌、剪纸和笛套音乐三大优秀民间艺术作了具体的规划。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规划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创新,发挥潮阳文化优势,选准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切实可行。
二是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社会的力量。2005年6月,成立了“潮阳区民间艺术学会”,云集了各方面的民间艺术精英和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建立了一个发挥群众智慧和社会力量的良好平台,是迄今为止潮阳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群众组织,已经并将继续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学会”通过认真办好《潮阳民间艺术》刊物、举办一年一度文化遗产日研讨会,以及承、协办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充分发挥学会职能作用和会员的积极性,为促进潮阳“三瑰宝”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做出了贡献。
三是抓住历史机遇,成功将“三瑰宝”申报并全部列入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5年下半年国家开始启动“申遗”工程,在潮阳当地党政和省、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区文化主管部门成功地抢抓了一次历史性机遇,将“三瑰宝”3个项目申报并经国务院批准公布,全部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6年6月,广东省文化厅杜佐祥副厅长莅潮文化调研时,称赞潮阳文化部门首批“申遗”工作非常主动非常出色,指出一个县级单位首批就有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这在广东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希望潮阳要倍加珍惜和努力,切实把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传承好。更令人振奋的是,“三瑰宝”申报成功之后,极大地调动了潮阳各级党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已经有力有效地推动了潮阳“三瑰宝”的保护、传承和弘扬。
四是全力配合区委宣传部编辑出版《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该书于2006年10月出版发行,比较详细和全面地反映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的渊源、特色和传承发展等状况,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重,既可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进一步传播好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十分有利,非常有意义。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的蔡东士同志还特地出席了丛书的首发仪式。
五是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文艺活动,不断促进“三瑰宝”等优秀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从2004年开始,区宣传文化部门先后联合举办了以“魅力潮阳”、“活力潮阳”、“和谐潮阳”、“文化潮阳”、“春满潮阳”、“春暖潮阳”、“祝福潮阳”和“打造文化强区、建设幸福潮阳”为主题,以优秀民间艺术的游行、展示展演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8个迎春系列文艺活动,既丰富活跃了节日群众文化生活,又全面促进了“三瑰宝”的繁荣和发展。此外,还经常组织专题性的群众文艺活动,强力推进“三瑰宝”的传承和弘扬。2005年春节,组织9支队伍共500多人参加的英歌大展演、大游行活动,既有男英歌,又有女英歌,还有少年英歌,充分展示了潮阳英歌的风采和魅力;同年,又举办“庆国庆潮州音乐花会”,有10多支民间音乐队伍参加了比赛,对潮阳笛套音乐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大促进;2007年春节,首次将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一起登台亮相,通过文艺游行、广场演出和现场演示等形式,向家乡人民作了全面汇报。2011年春节,精心组织了迎春英歌舞、笛套音乐及剪纸等3场专场展演活动,为群众奉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在春节后的“护城河之春”元宵灯会活动中,又一连3夜连续举办笛套音乐演奏会,并组织剪纸艺人在灯会为群众现场展演并赠送作品,为元宵灯会增添了文化内涵和喜庆气氛。此外,为纪念建党90周年,区文化部门在七?一前夕又与文光街道桃园社区等单位在文光塔下共同举办了以英歌舞为主的专场文艺表演,以及剪纸展览、灯谜会猜、书画笔会等一系列活动,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
六是热情支持引导民间民俗文艺活动,为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培植良好的土壤。体现在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以弘扬“双忠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贵屿“街路棚”民俗活动,积极帮助其申报列入了省级并争取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支持谷饶镇把以祭祀和大型文艺游行、表演为主要方式纪念“宋朝大元帅”的民俗活动,定为“谷饶民间艺术节”,有效开发利用了这一宝贵的“非遗”资源;2006年春节,区宣传文化部门及时将棉北后溪片区为举行“妈祖”民俗活动而准备的英歌舞、笛套大锣鼓等数支民间文艺队伍,请到中心城区先行进行文艺游行和专场表演活动,给当地群众尤其民间艺人以极大的鼓舞。今年6月底,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又及时地将潮阳民间艺术学会名誉会长、企业家姚辉丰先生独资组建的男、女和少年3支英歌队伍共200多人,请到中心城区进行英歌舞为主的专题文艺表演。通过对这些民间民俗活动和民间文艺队伍的热情支持引导,有利激发了热心人士和民间艺人的积极性,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尤其“三瑰宝”的蓬勃发展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七是积极支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潮阳特色文化艺术的风采和魅力。近年来,潮阳有不少民间文艺队伍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省际和全国性文艺活动,声名远播。比较突出的有3支队伍:一支是棉北后溪英歌队。该队2005年应邀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节汇演”,获金奖;2006年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载誉而归;2007年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优秀表演奖和“网上人气最旺”的殊荣;2010年应邀参加了第16届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汕头站)起跑仪式上主题为“亚运圣火?激情汕头”的文艺表演。同年12月8日,潮阳英歌舞等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都在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广东省第六届“山洽会”(在汕头市举行)上亮相,评价高,影响好,汪洋和黄华华、朱小丹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市委书记李锋还主动与在“山洽会”上表演的后溪英歌队员集体合影留念。另一支是铜盂镇老溪西英歌队。该队应第十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邀请,分别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里和广东省美术馆前,为来自五大洲、27个国家和地区、112个社团的3500多名潮藉乡亲,进行精彩的表演。还有一支是民营企业家陈桂洲先生组建的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演奏队。该队2005年参加“广东省民营企业文艺汇演”,获金奖,名列榜首;2006年参加“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倍受上海新闻界、音乐界和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9年12月该队又赴新加坡演出,是潮阳笛套音乐首次出国进行文化交流,既以乐融情,敦睦了乡谊,更弘扬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陈疆(潮阳人)应邀观赏了演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今年6月,这支队伍又应邀参加了汕头市企业文化综艺大赛,获特别奖的殊荣。
在剪纸方面,去年7月28至8月1日上海世博会“广东周”上,潮阳的魏惠君、许遵英两位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作现场表演并向中外游客分发了5000多份剪纸作品和剪纸宣传资料。汪洋、俞正声两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黄华华、韩正等领导都兴致勃勃观赏了这两位剪纸艺人的现场表演,许多中外游客也都对潮阳剪纸表示极大兴趣,十分赞赏。
八是进行全面“非遗”普查,不断完善规范传承保护机制。2009年以来,根据国家级“非遗”保护的有关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要求,潮阳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区“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及“非遗”评审专家组,并进行了全区性“非遗”普查,形成了一套汇编、一本资源分布地图集、一个资料档案室和一个网站,基本摸清了潮阳“非遗”特别是3项国家级“非遗”的“家底”。在潮阳3项国家级“非遗”中,现已掌握英歌舞队伍57支、笛套音乐(含潮州音乐)队伍56支、剪纸艺人123名。同时初步建立起一批“三瑰宝”传承基地,继续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都有力促进了潮阳“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九是着手拍摄制作《潮阳三瑰宝》DVD专题宣传片,图文并茂展示和宣传推介潮阳三大特色文化品牌。根据规划和实际需要,在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区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聘请专家名家和影视公司,编写完成了《潮阳三瑰宝》电视专题片的脚本和主题歌,并着手开机拍摄制作,估计今年8月底完成。该电视宣传片的编辑出版,将对更好地宣传、普及和弘扬潮阳3项国家级“非遗”产生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实施以上一系列综合举措,产生了三大主要效果:
一是人民群众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每当春节前后民间民俗活动旺季,许多民间文艺队伍都会登台亮相,大展风采。例如,谷饶镇2009年清明节举行的“谷饶民间文化节”,就有英歌舞、笛套锣鼓等15种民间艺术形式、约9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1.1万多民间艺人参加,有数十万民众观赏了这一民间艺术盛会,其对文化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近年来,潮阳形成了“潮阳潮声丝竹社”、东信文艺协会、棉北后溪理事会、桃园社区和区文化馆等一批“三瑰宝”传承培训基地。涌现了棉北后溪180人、城南凤岗120人、海门镇80多人和铜盂镇新桥小学60多人的青少年笛套锣鼓队,这些队伍年龄都在20岁以下,最少的8—9岁。2007年春节,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的蔡东士同志观看了棉北后溪青少年笛套大锣鼓“180艺儿贺新春”精彩演奏之后,大加赞赏,对潮阳笛套音乐后继有人十分欣慰。近年来,潮阳三大优秀民间艺术还加强了对外艺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评奖活动,喜讯频传,屡屡得奖。比较突出的有棉北后溪英歌队、“潮阳潮声丝竹社”和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演奏队等3支队伍。民间剪纸方面也硕果累累。仅2007和2008年,区文化馆先后组织参加了4次全国性、国际性剪纸大赛和剪纸艺术展,就有27名剪纸艺人得奖,获得空前大丰收。笛套音乐传承基地“潮阳潮声丝竹社”的创办人林立言先生,由于他在笛套音乐方面的艺术造诣和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获得了一系列殊荣,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潮阳民间艺术学会名誉会长、汕头市东信集团公司(有限)董事长陈桂洲先生多年来情倾笛套音乐,在不断提高自己笛套音乐艺术水平的同时,自投巨资,组建笛套音乐队伍,建立传承基地,配套了一个档次很高、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笛套音乐演奏厅,聘请名师辅导,培养了一批笛套新秀,还积极参加省、市、区的各项文艺活动,经常自办笛套音乐演奏会、赏仙会,先后组织队伍赴广州、上海、新加坡等地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屡获殊荣,受到许多专家、领导和群众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为传承和弘扬潮阳笛音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是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潮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力大大提高。在潮阳各级党政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区文化工作者和众多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呵护和共同打造,潮阳三大文化品牌已经形成,并不断地做强做大做亮。潮阳“三瑰宝”在海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潮阳的知名度也随之不断提高。1996年以来,潮阳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笛套音乐)之乡”。目前,潮阳已有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4项;还有12名市级、7名省级和2名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列全市前茅。
三是地方各级党政和上级对潮阳特色文化的关注、重视和支持程度大大提高。潮阳区委区政府2005年初就明确把“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区的一项主要任务,并在换届和每一年度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里,充分肯定并强调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省、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潮阳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2007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潮阳局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介绍“非遗”保护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做法;2008年,区文广新局被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的称号,都给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地方各级党政及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经常出席潮阳3项国遗的展演和展览活动,并多次拨出专项资金,支持举办各种专场表演、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出版《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拍摄制作《潮阳三瑰宝》DVD电视专题宣传片等,这都有力地促进推动了潮阳三大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和更快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健全工作机制,依法保护好潮阳三项国家级“非遗”
这些年来潮阳虽然在“非遗”的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开始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但由于“非遗”保护毕竟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还有大量事情要做。因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和前不久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乘势而上,加大力度,突出重点,依法保护好潮阳3项国家级“非遗”,结合实际,笔者认为今后工作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六个一”:
一是完善一套机制——进一步把3项 “国遗”保护好、传承好、管理好。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意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对全区“非遗”实施全面科学保护。要把潮阳3项“国遗”保护作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和机制,使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在组织协调、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培训传承、资源共享、激励约束及开发利用等方面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
二是构建一个平台——定期举办“潮阳民间艺术节”(或“潮阳双忠文化节”)。通过定期举办“潮阳民间艺术节”的形式,构建并借助民间艺术节这一平台,为“三瑰宝”等优秀民间艺术拓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充分开发利用潮阳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且优秀的优势,借助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将潮阳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发出来,将一代代海内外潮阳乡亲的心吸引回来,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起来,团结一致,携手同心,共同促进潮阳的文化繁荣、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看到,史称“双忠公”的我国唐代张巡、许远两位历史英雄人物,潮阳人特别的敬仰和崇拜。从古到今,以“忠义报国”思想为核心的“双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双忠文化”,一直深入人心,广泛影响和激励着世世代代的潮阳老百姓。每年春节之后,潮阳许多地方尤其棉城的民众都会自发地举行一定规模祭祀“双忠公”的民俗活动,并都伴随着举行英歌舞、笛套音乐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游行和文艺表演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民众自觉参与,使老百姓在自娱自乐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双忠精神”,激发了爱国爱乡热情,促进了地方优秀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海内外潮阳人的心。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激活了民资民力,吸引了侨资侨力,搞活、拉动了地方经济,有效推动了经济、文化、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潮阳“双忠文化”资源优势,成立“潮阳双忠文化促进会”,由区委区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建立一个平台,定期举办“潮阳双忠文化节”,合理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将老百姓的自发行为引导、转变为政府行为,并不断做大做强,打造成文化品牌。这肯定是一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符合上级的要求和潮阳的实际,得民心、顺民意,深受老百姓支持、拥护,一举多得的大实事、大好事。
三是建设一个展馆——“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或“潮阳三瑰宝展示中心”)。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府[2006]70号)要求,“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博物馆,结合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地方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历史价值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内涵丰富、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也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去年文化部又要求全国各地要加快建设好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今年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六条强调:“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示和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见,建设“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展示、传承和弘扬潮阳3项“国遗”的需要,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建设一座“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
四是发展一种产业——“三瑰宝”特色文化产业。国家级“非遗”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七条指出:“国家激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予以扶持。单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潮阳“三瑰宝”是非常宝贵而且亟待开发利用的文化遗产。必须认真借鉴外地成功模式和经验,通过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奖励扶持组建英歌舞蹈团、笛套音乐艺术团等专业、半专业民间文艺团体,成立“公司+艺人”模式的剪纸文化公司,发展“三瑰宝”特色文化旅游等一系列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好潮阳“非遗”资源特殊优势的同时,培育、激发“非遗”保护内在动力,促进“三瑰宝”可持续保护。
五是强化一种意识——全民传承保护意识。潮阳“三瑰宝”等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基础在民间,进一步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党政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及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新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县级人民政府、新闻媒体、公共文化机构以及“非遗”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在“非遗”的宣传、普及、展示、研究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必须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宣传引导合力和浓烈氛围,进一步增强全民对拥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瑰宝”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全民对“非遗”的爱护和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励、调动全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推进一项工程——让“三瑰宝”进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传承,希望在未来。“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要求。最近,国家多个部门还共同主办了主题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活动。在这方面,近年来区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学校搞得很出色,但还不到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采取各种得力措施,通过知识竞赛、举办讲座、招募志愿者和鼓励学生拜师学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传承“非遗”的基地,才能有效推动“三瑰宝”进校园、进课堂工作。

 

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