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诗词联文>

情境·语境·诗境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嘉岳 时间:2013-04-30 Tag: 点击: 2

  
  
    走在路上,见一熟人迎面而来,打一声招呼:“去哪呢?”。本意上并非真问去哪,而是礼貌性的问候。这句话本身表达的意义和具体情况相融一体,就是所谓的“情境”。
    两个人在聊天,A问B:“去你家,方便吗?”B说:“方便。”A再问:“能去你家方便吗?”同样一个词“方便”,在不同情况下表达的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指去你家,会不会打搅到你了?后者是指能去你家上厕所吗?这就是所谓的“语境”。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所叙有人有花,有山有水,又有春夜鸟鸣,皎洁明月,融成一体便是一副春夜山水鸟鸣图,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联想到诗人倚躺在石上,看落花流水,月明星稀,听鸟鸣山涧,水流激石,甚至可以想象诗人在漫无边际的遐想它事,这就是所谓的“诗境”,寥寥几句,却能营造一幅生灵活现的画面,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人天马行空,体会语言之外的视觉盛宴。
    语境要以情境为依托,才能表达出具体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词会有很多引申之义,除了上述的“方便”一词,还有“条子”,即可表示狭窄细长的东西,又可指警察、金条、内存、纸条、豆腐等。“吃醋”也是,既可以表示饮用一种调味品,又可以指恋人之间的小情绪。
    而诗境要以语境为依托,才能展现诗歌的意境。譬如李白在《望天门山》所写“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它所描绘的是诗人在泛水行舟之时,以动态的小舟来观察静态的天门山,自是相对而出,越走越近,感受到天门山的巍峨雄壮。但是细心想想,这些山光水色已被诗人赋予上主观的情感,结合诗作的年代是725年,即开元十三年,正处盛唐时期,此时,诗人刚好是位二十四岁的青年,四处游历,在描写大自然的秀丽风光,也蕴含了对一种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热爱。如若简单的从字面上来读诗,是读不出韵味的,应当结合诗人的具体情况,从情境中分析起语境,从语境中想象诗境。同样的,《登金陵凤凰台》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句也应当结合具体情况,分析诗人说这句话时的语境,才能明白,这里的“长安”不单单是指地方了,还蕴含着诗人被排挤的忧愁和对官场的眷恋。
    情境、语境、诗境,层层递进。从低级到高级,从通俗到高雅,这也是我们从孩童时代到耄耋之年所会历经之“境”,修“镜”之人何不先看“镜”。


上一篇:幸福
下一篇:大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