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糕仔”产生的年代虽然无从考据,但却在海门镇有关资料中获悉了关于海门糕仔的一个美丽传说:昔年海门有一位新婚渔民将要随船出海,贤惠的新娘关心丈夫出海时的饱暖,就将嫁时带来的糯米研成粉末,炒熟加糖,精心做成一块块刚好可入口的糕仔,并一块块叠成柱状,卷上红纸,给丈夫带出海当干粮食用。之后,其他渔家发现此法甚妙,便竞相仿效,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逐渐成了潮汕地区的名饼食。没想到小小一块“糕仔”,竟承载着潮汕女性勤劳聪慧、贤惠顾家的美德。
制作工艺:首先得精选新鲜的糯米,把糯米混着细砂一起放进铁锅炒熟(即潮汕俗称的‘鼎’),再用筛子把细砂筛掉,把糯米辗成粉状。而此时的糯米粉还不能马上用来制作糕仔,至少还得在湿度适中的环境下存放半个月后才能用。最后一道工序你们刚才都已看到了,非常简单,不过有一点注意,在把那些泥状摁进木模时还得讲究手法和力度,否则制作出来的糕仔会又松又脆不成型的。”
资料整理:马东涛、林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