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区域 和平镇、海门镇、棉城
主 要 内 容
一、独脚联
①海门莲花峰独脚联
水远天空,开云种玉嫌山浅。
注:此联刻于海门莲花峰崇文亭柱石上,作者及创作年代不详,在民间已流传上百年,对者甚众,但对得贴切且意境相配的还没有。现代邑人周文广曾对下联曰:“潮回岸阔,跨海飞桥逐浪高”。
②西岩“问潮泉”独脚联
吾乡陆羽茶经不列名次之泉
注:此联刻于西岩“问潮泉”旁,系清代潮阳县令杨介康作,历来对者众,但佳对不多。现代邑人周文广曾对上联曰:“潮邑西山静境原来高僧者锡”。
二、流传于和平的楹联
①耕田人,耕田取乐;
乐艺家,乐艺勤耕。
横批:耕乐乐耕
注:联为革命志士马士纯为潮阳和平港美一家民间乐社所撰。马士纯(1910—1941)系潮阳区和平镇人,和平南侨中学的创办人,民国1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0年1月任中共潮阳县县委书记。
②心欲小而志欲大,
智欲圆而行欲方。
注:联为马士纯给其学生日记批语。
③家猫美食不过百两,
野象淡餐重值千斤。
注:佚名,清末民初流传于和平民间。
④一联一高一丰一福,
一心一记一美一星。
横批:一阳一通一明一兴
注:佚名,联刻于潮阳区和平镇和平村西乡寨门,联意不明,约刻于清代。属奇巧联,联中暗藏玄机。
⑤砺行须求善行广,
为人应念苦人多。
注:佚名,联刻于潮阳区和平镇桥尾山前莲花石。
⑥何不学曾三颜四,
有能习八索九丘。
注:佚名,民国时期潮阳和平里美乡“何有斋”门联。
⑦穷似鬼惊走四亲六眷,
富如神能招七魄三魂。
注:佚名,民国时期流传于潮阳民间。
⑧A、只为物贵勿嫌少,
却是民穷无奈何。
B、神满意,鬼满意,我佛更满意;
男诚心,女诚心,大家都诚心。
注:作者高美,清朝贡生。联系作者为盂兰胜会的“孤棚”而作。其一是反映当年年景失常,群众要施济力不从心;其二是反映翌年风调雨顺,“施孤”物资增多。
三、海门莲花峰风景区楹联
①观海楼柱联
事迹数从头,想踞石望舟,傍峰筑室;
画图开对面,看中天霞起,大海澜回。
佚名,据考作者系清代人。
②崇文亭柱联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报国死胡难,万事纠纷犹绝粒;
忠肝贯金石,古谊若龟鉴,望君时伫立,百官何处更朝天。
清光绪潮阳县令湖北沔阳杨介康撰。
杨介康,湖北沔阳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登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潮阳县令。
③鲁庵书舍联:
易启先天秘,
琴弹太古声。
清代潮阳县文人赵国光撰。
④鲁庵墓柱联:
横琴榻在秋云满,
点易珠残晓露稀。
明洪武年间潮州府教授林士猷撰。
⑤莲峰古寺门柱联:
莲峰环寺外
练水际天边
佚名,作者系清咸丰年间人。
⑥莲峰书院(忠贤祠)对联:
A、座拥莲峰,五岭风云横笔阵;
门迎练海,千层波浪涌词源。
清邑令王履祥撰。王履祥,河北大兴人,清道光十年至十三年(1830—1833)及道光十五年(1835)两任潮阳知县。
B、立学因胜迹,想歌铭气壮,乃知为忠为孝,即从此日焕文章。(下联)
冈州何岳钟撰(上联因1933年莲峰书院改建而佚)。
何岳钟,广东新会人,侍卫,清道光十二年(1832)任海门营参将,同年升澄海协副将,同年九月迁阳江镇总兵,次年署南澳镇总兵。2003年邑人林仲伟应邀续对上联曰:
临祠仰名臣,思望帝情深,谁解取义取仁,应是当初怀矢志;
C、正气原随山不朽,
大名应与海同留。
清拔贡郑发淮撰(时光绪年间郑为莲峰书院山长)
D、不辞烟瘴八千里,
独任纲常三百年。
明万历癸巳年春(1593)金吾将军江应龙撰。
⑦晴波塔门柱联:
晴看渔舟安水面,
波环宝塔得源头。
佚名,作者系清光绪时期人。
相 关 资 料
媒体报道
据《汕头日报》、《潮阳民间艺术》文章:民间建筑取名及撰联漫笔。
民间建筑是相对于官方建筑或城市建筑而言,是特指由民间兴建的庙宇、宗祠、民居之类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物注重对称和谐,传统意蕴十分浓厚,因此在给它们取名或撰联的时候,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其传统的感情色彩,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时代前进的意象,尽量做到巧将旧瓶装新酒,从而赋予更加积极向上的意义。
本人舞文弄墨多年,二十年前就涉猎了取名学,近年又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因而不时有亲朋好友请求为他们自己或亲友的宅宇取名或撰联的差事。我有时在想,写了半辈子文章,没有什么有影响的作品,即使后半辈子继续写下去,也很难混出名堂来。假如百年之后有什么“传世”之作的话,那么一定是我为民间建筑所取的名字或所撰的楹联。因为这类作品只要建筑还在,就会自然“传世”。
十多年前,我在和平大峰风景区工作期间,景区内不少建筑物的取名及撰联便出自本人。如进入景区山门两侧的“腾云”和“凌志”两亭,当时是由当地青年龙舟队捐资兴建的,给它们取名既要切合景区实际,又要蕴含青年龙舟队积极向上、力争上游的内涵。因为“云从龙,风从虎”,于是,将两亭取名为“腾云”和“凌志”,便象征着和平的年青一代龙马精神,虎虎生威,壮志凌云,同时还寄托对景区未来(当时处于初建阶段)蒸蒸日上、生机勃发的展望。
潮汕慈善事业鼻祖的大峰祖师,其墓陵是大峰风景区的主轴建筑,游客要谒拜大峰祖师必须踏上七十二级地煞石阶,再经三十六级天罡石阶,在“天罡”和“地煞”的交界处两侧,有两座双层圆形亭,两座亭在民俗意义上相当于两个烛台,而亭又是旅泰侨胞庄木明先生昆仲捐资兴建,如何在民俗意义及捐资者间找到取名的切入点呢?经过一番思考,我给两亭分别取名为“迎日”和“邀月”。亭名拟定之后,立即博得许多人的赞赏。其一,“日”和“月”同“烛”存在着特殊的内在联系,共同点均是能够发光之物事,与民俗意义的烛台暗合;其二,“日”和“月”一阳一阴,寓意阴阳调和,象征景区和谐融洽,文明亮丽;其三,“日”和“月”配上“迎”和“邀”,显得富有诗情画意,引人遐思,能够诱发旅客前来参观的激情;其四,“日”和“月”合起来是一个“明”,而捐资建亭者是庄木明先生昆仲,将庄木明先生的“明”藏于亭名之中,这是对其热心公益事业的精神的一种彰扬。
在大峰风景区主轴线中间,还有一幅泥塑嵌瓷壁雕,壁雕的主体是一条祥云绕缭的飞龙,龙口有涓涓流水汩汩而出。是处要取何名字才恰切呢?类似此造型,不少景点均是取名“龙泉”,假如同样取名“龙泉”,也未尝不可,但是缺乏新意。于是,我将其命名为“翔龙津”,这就告诉了游客,是处的“龙”不是静止的“龙”,而是飞翔的“龙”;还有,龙口汩出来的不是泉水,而是龙的津液。后来,有艺友对我赞叹说:你取这个名字不但把“龙”写活了,而且也把整个风景区写神了!
大峰祖师墓前的“宋大峰祖师亭”,是潮汕最大的一个亭,亭前镌刻在四条柱石上的两副对联,也是本人所撰。
两副联是:
大慈大悲大功大德奉佛为大,
峰上峰下峰内峰外积善成峰;
祖恩祖慧祖训祖泽千年高祖,
师业师风师道师理一代宗师。
这两副对联在现在看来,虽然在平仄及词意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能够在联中多次嵌入“大峰祖师”四字,因而也不失奇巧之妙,难怪后来为潮汕不少善堂所转用。
顺便介绍一下,我所撰的这两副联,柱石上的署名是“柏人斋主”撰。柏人斋是我的书斋号,说起这个书斋起名,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在和平文化站工作期间,兼职和平影剧院的剧评工作,从事剧评的还有其他几位同志,我们经常一起看戏,再评戏,然后,由我执笔写剧评文章。文章写后,当然要署上几个人的名字。因我小时候不喜争强好胜,凡事谦让,就是被人欺负也默默忍受,在许多大人眼里,我是属于“不识”,有点“白仁”,也就是比较“傻”的那一类人;及长之后,我干脆“傻”就“傻”到底,给自己取个笔名叫“白人”(与“白仁”同音)。于是,剧评文章写成之后,不是署上“白人 ×××”,便是“××× 白人”,就这样,自己“白仁”读者倒是不知,与我合作的人真是吃了个哑巴亏,变成了“某某白仁”或“白仁某某”。当时,负责编辑剧评文章的林老师,觉得我署的这个名,有点低估自己的才气,建议我将“白人”改为“柏人”。对此,我大为感激林老师,觉得他将我的署名化腐朽为神奇,尤其一个“柏”字,更给我的意识中输入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恒久信念,因而后来,我便将“柏人”作为书斋名,为一些民间建筑写碑记或撰联时,就用“柏人斋主”作为署名。当然,用“柏人斋主”署名其中有一原因是认为自己当时年轻,不想太张扬。可是,事与愿违,不想出名却引来了许多人寻根问底,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打探到“柏人斋主”是谁之后,然后找上门来请我撰写对联。
最近,我又为老同学广文君撰了一副嵌名联,广文君的学名是“景章”,为人喜交艺友,颇有才华,爱好书画,目前在从事工艺玻璃制作,他的铺号叫“深超越”,所制作的工艺玻璃曾在展销会上受客商青睐。为此,我在联中嵌有“广文”、“景章”和“超越”等字眼。联曰:
广交艺友超佳景,
文饰才华越雅章。
此外,我还为广文君的工艺玻璃写了一句广告词:“超越玻璃,雅俗皆宜。”联和词均得广文君之喜爱。
其实,给民间建筑取名及撰联是深有学问的,以上漫笔,仅为本人之尝试和感想,浅薄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际云)
资料整理:马东涛、萧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