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笛套音乐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07 Tag: 点击: 2
一、笛套音乐的沿革

  潮阳笛套音乐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是潮阳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
潮阳笛套音乐之“源”起于宋。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之师到达潮阳。当时,作为宋室左藏朝散大夫的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后为潮阳人)随师抵潮,吴丙生平酷爱音乐,又为宫廷乐宦,因而带来乐工歌伎和礼乐资料。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种子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土壤,经过历史的演变和乐工们的辈传,潜移默化地注进潮阳的地方特色,尔后,经元、明、清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潮阳笛套音乐形成其古朴典雅的风采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笛套音乐的形式

潮阳笛套音乐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笛套音乐保留着宫廷音乐的本来风韵,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音乐就其共性而言是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并有机地配以三弦、琵琶、古筝和其他的弦乐、弹拨乐等。就其个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别于其他地方,是具有潮阳自己的地方特色——“潮阳味”。在吹奏方法上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它采用第六孔为1的吹奏法,其定调音比bA调稍低,而比G调偏高,这样定调,三全其美,既使高音区具有“高亢、激越、响亮、磅礴”的气氛,又使中音区具有“悠雅、清丽、委婉”的特点,而低音区也有 “古朴、幽逸、扎实”的妙处,再由于潮阳人语音较重,丹田有力,而方言的本能转化,使语音本能地注入吹奏时的乐音,产生了强烈的“潮阳味”,也构成潮阳笛套音乐地方特色。

三、笛套音乐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给潮阳笛套音乐带来了新的生机,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当地党政的大力重视支持下,潮阳宣传文化部门对潮阳笛套音乐进行抢救、挖掘和整理等工作。加强辅导,切实开展业余演奏队伍的排练和培训。1985年出版了《潮阳笛套音乐》一书,较全面较系统地介绍了潮阳笛套音乐的历史、品类和特色。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为该书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其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潮阳笛套音乐在各级表演中多次获奖,并深受全国音乐界行家和广大听众的赞赏。目前,潮阳笛套音乐主要传承艺人代表有林立言、蔡衍生、吴礼和、黄详煌、林仲伟、郑相明、陈桂洲、姚作良、姚志强、肖应新等。2004年,潮阳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笛套音乐)之乡”。同时,潮阳笛套音乐老艺人林立言先生被省授予“民间艺人”光荣称号。
  近年来,潮阳企业家、笛套音乐艺人陈桂洲致力做好笛套音乐的传承工作,他先后成立东信文艺协会并组织笛套音乐团。协会创办以来,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聘请名师指导,收集潮阳笛套音乐的有关资料,整理出多首濒临失传的潮阳笛套音乐的优秀乐曲,组织潮州音乐爱好者练习演奏,并吸收和培养一批青少年音乐爱好者,新老结合,将潮阳笛套音乐的演奏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新中国成立后潮阳笛套音乐活动大事记

  △1950年10月,为庆祝潮阳解放一周年,县政府组织了一台大型文艺晚会,地点在棉城人民会场戏台,由县艺宣队队长姚传声同志编词作曲和指挥潮州方言歌曲《庆祝潮汕解放大合唱》,县联合中学学生60余人参加大合唱,并组织了棉城笛套音乐民间艺人郑国瑞先生为首共40多人,用24支28节大笛,配以打击乐,用笛套锣鼓形式在文艺晚会上演出,这是笛套音乐在历史上首次于公开场合演奏。
  △1955年夏,潮阳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宜亨和郑志铭同志通过调查在城笛套音乐民间艺人,于同年秋季成立潮阳民间音乐研究组,研究组设在文化馆内,即今影剧院后面平湖祠(磨湖祠)。
  △1955年冬,文化馆迁至中华路归厚乡新街林氏宗祠,组织民间艺人定期排练古乐并动员艺人献谱。
  △清末以后,潮阳笛套音乐出现了“文庙”、“民乐”两个流派,在吹奏曲谱上略有不同,1956年秋,由马友轩、郑国瑞、李良沐、郑捷等艺人,将口耳辈传的潮阳笛套古乐,经各方商榷达成共识形成大家认同曲谱,并把工尺谱译为简谱(蔡衍生记谱)。同年,潮阳笛套音乐代表队参加粤东区文艺汇演。
  △1957年冬,潮阳民间音乐研究组与广东潮剧团联欢,地点在县文化馆中厅,主要音乐演奏人员:潮剧团陈仙花、陈梁杰等10余人演奏潮州音乐;研究组马友轩、郑国瑞等演奏宫廷笛套古乐《四大景》、《闾欢》。
  △1958年冬,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录音灌片。地点:汕头市民族路红砖楼。演奏曲目:苏锣鼓《宴灯楼》,笛套古乐《四大景》、《大金毛狮》。
  △1959年夏,参加汕头军分区民兵文艺汇演。
  △1959年冬,潮阳笛套音乐首次在县影剧院(即现在的电影院)和县工商联戏台演出。演奏曲目:笛套锣鼓《大破金光阵》、苏锣鼓《小桃红》、《倒骑驴》。
  △1962年冬,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录音《宴灯楼》、《柳摇金》、《小桃红》等17首笛套音乐。
  △1972年秋,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莅潮录音。演奏曲目:笛套苏锣鼓《拦海颂》等。
  △1977年4月,参加汕头地区音乐汇演。演奏曲目:笛套锣鼓《大寨花开南海滨》、苏锣鼓《赤岭绣春》、少年板胡独奏《少年采绿忙》、木琴独奏《南渠欢歌》、琵琶独奏《耕海晨曲》等。
  △参加1978年汕头地区音乐汇演。演奏曲目:笛套小锣鼓《迎春曲》、笛套苏锣鼓《滨海新顔》、少年板胡独奏《庆胜利》、弦乐曲《千船竞发运粮忙》、《铁牛奔驰》等。
  △1979年8月,陈天国、苏妙筝在汕头借抄马友勋先生遗谱。
  △1979年10月,潮阳民间音乐老艺人萧韵阁先生应邀到人民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学,陈天国、苏妙筝得老先生传授硬软套及笛套古乐。
  △1984年秋,参加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