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07
Tag:
点击:
2
一、潮剧的形成、发展、衍变
潮剧是在民间歌舞、音乐以及民间庆典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丰收之年和游神赛会舞英歌,孔庙或神庙祭祀奏乐舞蹈,日常演奏潮州大锣鼓等,都是形成潮剧的基础。中原、闽南文化的传入,对潮剧也有深刻的影响。宋末,宫廷音乐传入潮阳,丰富了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潮剧乐曲。元、明间,正字戏的南传和白字戏的传播,推动了潮剧的发展。明正德年间(1506~1521),“潮阳俗尚戏剧”(见王思《新建宋侯遗爱祠记》)。清康熙《潮阳县志•风俗》载:“更有乡谈荔枝曲词,败俗伤风,梨园唱之,村落闾中搬演嬉戏”,足见当时戏剧已普及乡村,且有《荔镜记》(即《陈三五娘》)等题材了。鸦片战争以后,民间戏班陆续出现。清末民初,潮阳较有名的戏班有县城的老怡梨春、老中正顺香、金浦的梅正兴、成田的中一枝香、沙陇的老荣秀香、金溪的老赛桃源、洋贝的老源正兴、店后的源正兴等8大班。民国中期,经济萧条,老怡梨春、梅正兴等戏班为生计而远赴泰国,并在该地生根。潮阳沦陷时,戏班星散,艺人各自谋生。抗日战争胜利后,金玉的玉春香和桃源洞、河溪的一枝香、谷饶的正天香、成田的老正兴、关埠的老源正兴等戏班陆续出现,盛极一时。民国37年(1948),社会环境恶化,戏班大多解体。
建国初,正式定称为潮剧团。县内一些地区相继组建业余剧团。50年代全县共有77个,60年代业余剧团锐减。元华、艺华是潮阳两个专业剧团。元华剧团前身是桑田乡中元华竹囊班,1955年春组建为元华潮剧团。艺华潮剧团前身是玉浦乡业余剧团,1958年随潮阳钢铁师赴梅县工地开展宣传活动,称潮阳县钢铁师文工团,1959年4月组建为艺华潮剧团。1965年学习内蒙古乌兰牧骑队的经验,县从各单位调员组建潮阳县农村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巡回演出。
“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艺术,给潮剧带来了严重灾难。1968年12月,元华、艺华两剧团裁员合并,组成潮阳县潮剧团。剧团的剧本、服饰、道具等绝大部分被销毁。1970年5月撤销县潮剧团,并入县文艺宣传队,部分艺人转行、退职。农村普遍组建文艺宣传队,演出快板、说唱、相声、歌舞等小节目。这个时期,潮剧的传统艺术被废除,传统剧目被禁锢,代之“紧跟形势”的小节目及《红灯记》等8个样板戏片段。1972年以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重建潮阳县潮剧团。址从教授巷戏馆迁美归厚里平湖祠。1976年5月从剧团调出部分骨干重建县文化宣传队,以演小节目为主,面向农村,服务中心。
1976年10月以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处理、精简、转行的老艺人、艺术骨干归队,发挥其一技之长;被禁锢的传统剧目重新搬上舞台;剧团领导力量较强,各个行当齐全,基本设备配套,潮剧界再现繁荣景象。1979年,县潮剧团改称潮阳县潮剧一团,并以县文艺宣传队为基础组建潮阳县潮剧二团。是年营建剧团宿舍楼、排练厅、仓库、食堂等,建筑总面积2840平方米。
二、潮剧演出剧目及演出活动
潮阳各个时期演出的剧目,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清代至民国初期,主演传统的历史剧目《玉堂春》、《红楼梦》、《褒姒乱周》等。“五四”运动后,文明戏、时装戏浪潮波及潮阳,老怡梨春香班曾演现代戏《姐妹花》而轰动一时。民国19年(1930),中共潮普惠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南山革命根据地成立赤花剧社,演出传统剧《火烧临江楼》、《双玉鱼》、《滴水记》,现代剧《平江潮》、《二七惨案》、《广州暴动》等,极大地鼓舞了群众革命斗志。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戏班演出的剧目有《杨文广平十八铜》、《扫窗会》、《李元霸出世》、《飞龙乱国》、《包公返魂》、《红孩儿出世》、《风花雪月》、《狄青》、《血海深仇》、《孙膑下山》、《包公会李后》等。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本县潮剧界编、导人员着力改编、创作、整理、移植传统剧和现代剧。整理、改编的剧目48个,移植的7个,创作的有林升民的《苏英记》、《中扇缘》,李作定的《萧端蒙》、《双御环》、《驯龙吐谷》,马庆忠、张宜亨的《终南恨》,李灼、陈明、林升民的《蓉娘冤》,林炳光的《秦琼倒铜旗》,林炳光、郑良奕、陈明的《大南山风暴》,林树长的《渔港英风》,许统能的《戏珊瑚》等10多个。这个时期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荆钗记》、《苏英记》、《蓉娘冤》、《戏珊瑚》、《大南山风暴》、《终南恨》等。《大南山风暴》于1958年获汕头专区现代汇演优秀剧目奖。1962年,县元华潮剧团在广州秋季交易会期间为海内外嘉宾演出了《荆钗记》、《张羽煮海》、《蓉娘冤》、《梅亭雪》、《宋江杀惜》、《黄沙峪》等剧目,《羊城晚报》、香港《周末》、《大公报》的评语是“誉满羊城,风靡港澳”。是年,《戏珊瑚》参加汕头旦戏汇演获二等奖。1963年,中国唱片社录灌《荆钗记》、《张羽煮海》、《蓉娘冤》、《梅亭雪》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古装戏从限制演出到全部禁演。1968年,县元华、艺华两剧团与县文艺宣传队联合排练大型歌舞《东方红》于棉城东山广场公演,观众达2万人,盛况空前。1972~1976年,县潮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剧目主要有《杜鹃山》、《枫树湾》、《瑶山春》、《柯山红日》等,颇受观众欢迎。县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短剧主要有《小通讯兵》、《三月三》、《木匠退亲》、《补鼎》等。县潮剧团演出的现代短剧《脚踏实地》于1972年被广东人民出版社收入《小戏集》。《小通讯兵》于1978年获汕头地区专业文艺汇演创作奖、表演奖、作曲奖。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复演古装戏。县潮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十五贯》、《包公铡侄》、《罗通扫北》、《祝枝山嫁女》、《周不错》、《褒姒乱周》、《三搜太白府》、《血溅乌纱》等,深受观众欢迎。1982~1984年的春节,县潮剧团先后3次赴深圳特区演出,慰问本县驻深圳的建筑工人,并邀请港澳知名人士到深圳观戏,演出《十五贯》、《包公铡侄》、《罗通扫北》等剧目,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赞许。1984年,中国唱片社录灌《十五贯》,香港东南亚唱片公司录灌《包公铡侄》、《周不错》、《祝枝山嫁女》、《罗通扫北》、《褒姒乱周》、《三搜太白府》等剧目,发行海内外。《双摇篮》、《莲峰奇遇》、《程咬金提亲》于1984年参加汕头市汇演分别获二、三等奖。近些年来,潮阳潮剧团又在各级演艺大赛中屡屡获奖。其中在 “第二届广东省曲艺大赛”中,演员谭小凤获一等奖,游志杰获二等奖,杨伟丹、侯再高获三等奖,林秋萍获表演奖,音乐组获伴奏二等奖,剧团获组织奖。
附:相关资料:媒体报道
据《南方日报》报道:潮阳潮剧团献演广州
2006年9月26日晚,潮阳潮剧团在广州江南大戏院上演新编古装潮剧《屠炉招亲》,这是该剧团时隔43年后再度来到广州。省委副书记蔡东士与广州潮剧迷近800人观看了演出。
潮阳潮剧团创建于1953年,曾受邀到香港、东南亚等地演出。据悉,剧团原计划于23日至26日在广州演出4场新编古装潮剧《金刀会》、《恩怨三代情》、《孟丽君》、《屠炉招亲》,但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明晚他们将于江南大戏院加演1场新编古装潮剧《罗通扫北》。
资料整理:洪文萍、马东涛、翁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