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婚姻礼节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07 Tag: 点击: 2

  旧时,男女婚配要经过问名、纳吉、纳彩、请期、纳征、亲迎等6个程序,合称“六礼”。

  问名  也称行庚。建国前,男女婚配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经媒说合,即取女方庚帖(写明坤造年月日时)送达男家。

  纳吉  男家把女方的庚帖祷于家中的灶神(司命帝君),若3天内家中各事如常,且又没有损坏东西,便算得神许纳,则可成亲;否则将庚帖送还。也有将男女双方的生辰请算命先生合婚的。

  纳彩  也称行定。由男方备4色糕点4包及定婚饰物送达女家;女家回送红糖2包(中栽春草)和定婚饰物。

  请期  由男方择吉把日课(纳征、裁衣、冠笄、亲迎等吉日)送到女家,以便办理出阁前事宜。

  纳征  也称行聘。男方用竹若干担送聘饼,又用一架三层的长方体大木,上层为送与女方的结婚衣料、嫁时衣裳、珠冠凤髻的金属帽、红绣鞋袜、金银首饰匣、聘金以及婚书,并用12版帖开列行聘物品以示“迎鸾之敬”,中层与下层为饼食。除聘饼外,还有“老妈饼”、“父母饼”、“洗屎饼”等。女家以红糖、明糖、香蕉回,上层为新郎的袍料、礼帽、鞋袜、兜肚(内装腰金、五色种籽、春草)、婚书及回拜礼帖等作回聘。婚前择吉搬嫁妆,男方须具妆奁仪、扫厅仪、启门仪,并对女方亲族行请帖12个。女方在嫁妆中须备翁姑鞋、毛巾浴布若干副及香包、手巾等。

  亲迎  由新郎亲到女家迎亲或由媒人带新郎曾穿过的上衣或长袍到女家代迎亲,花轿前必“吊猪月劳”1块,以避煞驱邪。有派小郎为嫂上花轿时燃放鞭炮3响,也有由大伯或老叔提灯笼引花桥上路。新娘由其父亲或请子孙众多的长辈提携上轿,由娘家一人端一小盆清水泼洒花轿,并念两句顺口溜:“碗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是日,男方送女方礼包,计轿仪、烛仪、书仪、迎仪、程仪、姐妹仪、厨仪、穿衣仪、整容仪等,女家回礼包有烛仪、书仪、厨仪、程仪、轿仪等,双方每项均具帖。

  送女出阁时,女家备菜肴让其在家厅中独自用饭,桌上摆红烛示喜。饭应2碗,1碗食1碗看,以示生活富足。俗例只暗许新娘于1碗中吃一半,且以不及半为美,表示女让娘家更富裕。饭后,新娘上轿。

  出嫁队伍前方是男女两家的两对姓氏灯笼,以示联婚。接着是彩锣马锣、锡器、瓷器、衣箱、布匹、枕头、毡毯等,新娘轿前是红纱灯继八音锣鼓,最后是新娘轿、婢女轿、媒婆轿,媒婆轿附挂竹囊、马桶袋,此礼帖上谓“兴灯光前,富代(袋)裕后”之意。新娘轿至男家门口,要熏早稻草(寓意早得子),后由新郎揭轿帘,同至天井香案前拜天地,这所谓“良缘由夙配,佳偶自天成”。

  新娘进房坐位,桌上置烛台,床上置“压房粿”。中午于厅堂上举行合卺仪式,新婚夫妇对酌,俗称坐酒;傍晚,备4碗菜肴于房内让新娘充饥,称“把房盏”,他人不得观看。当晚,男家请舅父坐首位,主持宴客。

  次早清早,新娘要把亲煮的甜米饭逐一分饷夫家全部成员,每人“一口”,寓全家人从此融洽相处、生活甜美之意。然后男家祭祖,新婚夫妇祀拜祖先,称过厅。新婚夫妇祭祖毕,向翁姑及亲房上辈礼拜,新娘转达娘家向翁姑及上辈馈赠毛巾和浴布,至亲者加衣料,受馈赠者发给新娘赏脸仪(现金或首饰)。午餐,新娘陪至亲女眷共膳,并为他们盛饭。是日,男家派人抬,内盛祭祖牲粿品及席仪(俗称洗屎桌)、猪腿(俗称洗屎肉)至女家。女家则将烹饪、洗衣等用具送男家。至此,婚礼完成。

  12日内女家派小弟妹带糕点包至姐家探视,称相询,有的还由小弟提油瓶送姐家添“灯”(丁的谐音);男家须留他们午膳并送鞋仪及糕点包回敬。

  满月,女家备羹汤、糖包送男家,称“做出月”,男家发赏钱及糖包回谢。

  4周月归宁,俗称“返厝”。男家办糕点包及备款供新娘作省亲敬仪与娘家内外幼辈的赏面仪。归宁回来须办糕点包及猪肉汤示敬。

  每年春节,须送男家牲米果品。前3年收全鸡,以后每年一般只收猪肉至终生。

  民国初期,县议会曾倡议改革。抗日战争前旧俗仍存;抗日时期,逃难不暇,从简。复员后,殷商豪绅崇尚六礼。建国后,提倡婚事新办,废除凭媒说合及父母包办婚姻,依法办理结婚登记,婚礼宴客代之以茶会或干料酬贺。举行旅行结婚,提倡男到女家落户。至于定亲、请期、行聘、亲迎等礼节也渐次删繁就简。

  新中国成立后,婚事新办已逐渐蔚然成风。

资料整理:洪文萍、马东涛、郑文豪


上一篇:丧葬礼仪
下一篇:民间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