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民间居住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08 Tag: 点击: 2

  潮阳居民在明、清时已形成聚族而居,各乡村闾里有各氏族的公厅、祠堂以祀其祖先,周围为其派孙住宅。明代房舍宽敞,每座占地1亩或超1亩,至清末则1亩可建两进屋4座。墙高不超过2丈,城内铺间檐高不及丈,乘马而过时檐与眉齐,抬轿者有时弯腰而行。清末民初,县城大街的铺间相继改建,檐高1丈以上,内可架木为矮楼。

  小的祠堂12房,1拜亭,1天井,左右两廊,建大门的有两库房,不建大门的建34柱。大的祠堂为31亭,中座为官厅,两廊、两库房、两天井,门口置石鼓或石狮,祠外为大阳埕。公厅一般是进大门为天井,两旁走廊,后为12房。大的公厅似大祠堂结构,但不建拜亭。有余地的不论公厅或祠堂均建后库14房或12房;旁建偏屋,称厝包,以供扩居。居民建筑住宅有“四点金”、“下山虎”、“竹竿厝”。四点金计有前后厅各1,大房4,八尺间4,伸手旁2,天井1;下山虎有厅1,大房2,伸手房2,天井1;竹竿厝为3间或5间平房相连。富豪之家还建“驷马拖车”,即中央为祠堂,左右各建2座四点金。殷实之家建四点金,小康人家建下山虎,普通百姓建瓦木结构平房,或用涂泥、灰砖建低矮房舍,山僻地区还有石砌平房。

  明、清建筑材料都以贝灰和木料构筑为瓦屋平房,楼阁极少。现存楼阁有兴归前池巷的陈御史楼、平东村内的醉石山房、西园内的房山山房等。鸦片战争后始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洋楼”。民国22年(1933)拓宽县城大街(今中华路),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商业楼。50年代以来,新建楼房从2层渐次增高至6层。住宅楼有客厅、食厅、厨房、卫生间等配套。

  明代以来,祠堂屋脊装塑龙头,民房可涂饰为红桁蓝桷。学校古称黉舍,学宫也称黉宫,与孔庙合一。潮阳学宫门墙涂红色,称红学宫。当代楼房的装饰或以水泥洗石,或贴瓷砖、马赛克;而内墙涂料由贝灰水改为乳胶漆,且在不断改进中。

资料整理:洪文萍、马东涛、翁扬子


上一篇:民间饮食
下一篇:民间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