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创义
提起陈北科民间无不家喻户晓。有传说他上京赴试途中歇店遇皇后之弟病逝,上京便顶替病死者而成为国舅。他当国舅发挥机智才能,使潮汕免去好几件进贡项目,如用松柏子称是荔枝献帝,帝见之不能吃,从此免去进贡荔枝项目。此外还流传着关于他亦庄亦谐生动传说。到底他是何许人呢?
陈北科,真名陈洸(l478一1534),字世杰,贵山都贵屿人。正德二年(1507)中举人,正德六年登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吏部左给事中、大理寺少卿、黄门侍郎、按察使司佥事等职,今在贵屿镇仍有其“黄门第”建筑。他与从兄陈江先后官任给事,因而有“双凤鸣阳”之美誉。正德皇帝死后无子继位,便以堂弟世子朱厚 为帝,即嘉靖皇帝。围绕嘉靖帝父称叔皇父还是称为皇父问题,朝内分成继统、继嗣的议礼、护法两派之争。陈洸赞成称嘉靖帝父为皇考继统之说的议礼派。他勇于任事,目无权贵,弹劾护法派人物、举荐颇有人望的议礼派的官员,成为议礼派急先锋,为其后在朝廷种下祸根。那么他和潮阳宋县令又斗什么呢?
宋县令其名元翰,字良翰,号友泉,福建莆田人,解元,正德九年(1514)来任潮阳知县。时其父端仪(广东督学)已逝,翰遂携老母同来上任,其母见他偶有小过必召对训导,元翰承训谨行。每月初一谒双忠、大忠祠必发誓曰:“某如敢贪财受贿愿受神明责罚”。元翰施政以礼仪为先,制度严谨。他奉公守法,身体力行。当时潮阳各地“多以乡音搬演戏文”,他以为是“挑起淫心,败坏风俗”,从来未曾看过一次,方志还特作记录。今天我们正是从记载看出其时地方戏——潮剧兴起盛况。元翰对民众所恶者视为己害,必设法革除之,不惧上司与豪劣的阻挠,而这正是引起陈洸与他交恶的原囚。
邑之学人周修东著文如是叙述过程:陈洸从小有机谋,又恃才傲物,蔑视礼教,不拘小节,思想偏激,骨子里隐藏着离经叛道的思想。正德九年因亲丧回归故里,见县令宋元翰是一个墨守儒道,斤斤自守,严于律己,不善变通,固执死板的正统人物。这两个性格各异的人物碰在一起难免擦出火花:陈蔑视礼教,不拘小节,又放债营利交游颇广,因有结交匪类之谣;家庭戒律较宽。又有帷薄(内室)失检之讽;有时为摆架子立官威,难免有恃强凌弱之讥。而宋则自视过高,自律过严,因此看不惯陈的行径而认为他是“居乡不法”。宋办案催租手段较硬,陈有时前往请托说情宋不给面子,两人矛盾终于激化。最后宋因过失被陈指使其子陈柱往大理寺告状,被宋虐待的县民也争着前去控告,宋被撤职谪戌。但宋怀恨在心,谪戌期间收集陈在乡中种种所为,然后夸大其辞编出《辨冤录》行世。朝中护法派获此书大喜过望,乘机攻击陈洸,因而酿成几经翻案历时八载、逮系至数百人、轰动一时的“陈洸案”。结果所有攻击陈洸及审理此案的官员都受到惩罚,陈洸也只是复冠带闲住。因为他得罪大批官员,导致在《明史》、《明实录》及杂史如《皇明史概》等书中,陈洸成了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居乡不法的小人,其真实面目也随之湮灭。
陈宋相斗,两败俱伤,各自怆然。潮阳士民面对两人功过,各有评说。对宋,当年士民将宋拒赠之银在北关建宋侯祠,中刻石像纪念,还请翰林编修、谪三河驿丞王思撰《新建宋侯遗爱祠记》立碑并收入方志。耆民周俊等在东山今一中校园内崖石上刻“清慎仁爱父母宋公去思”十个大字。而对陈,潮汕民间广泛流传不少陈北科机智为民故事,连贵屿街路棚展书画也传说是他与陈江仿京都或其它地方而率先举行的。在百姓心目中陈北科是可爱可敬的。
(节选自陈创义新作《史说潮阳》一书第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