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和平秋风岭:文天祥抗元古战场遗址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9-12-28 Tag: 点击: 2

际云
       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是历史悠久的海滨古镇。唐宋时期,福建等地的渔民就相继到这里开荒垦殖,掠蚝捕鱼,置寨立业。因这里属海滩冲积地,盛产蚝类,故古称“蚝坪”。至南宋末年,才由文天祥改为和平里。


文天祥与潮阳


       文天祥(1236-1283),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元兵大举南侵,上疏请斩主张迁都以避敌锋的宦官董宋臣,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历任知瑞州、江西提刑等职,因得罪权贵,或罢官或弃职。德祐元年(1275)正月,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被封为少保信国公。同年12月,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多,经历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1283年初从容就义。所作《过零丁洋》、《正气歌》成为千古绝唱。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生活于宋元更迭年代,作为宋朝的官员,他义无反顾地参与抗击元军南侵的战斗,因而他的诗词,大多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据旧《潮阳县志》载,文天祥来潮阳到过三处地方:一是到海门莲花峰“极目以望帝舟”;又一是在潮阳东山谒拜唐代安史之乱时驻守睢阳的张巡、许远两位忠臣;另一在和平斩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对此,晚清的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和平里行》诗开篇也有所反映:“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丘诗写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诗中蚝墩即“蚝坪”。 


 文天祥与和平里


        丘逢甲的“大笔更向蚝墩留”句,指的就是文天祥为和平改名并挥毫题字之事。
        地方志乘载:宋景炎三年(1278年,其年5月改元为祥兴一年),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盘踞潮汕一带为非作歹,文天祥率军进驻蚝坪后,在乡民配合下,将刘兴擒获斩首示众。老辈人还传说,文天祥在追击刘兴过程,须经过桥尾山车路一条小桥,刘兴队伍怕宋兵追上,遂拆毁此桥,谁知文天祥等人的战马甚有灵性,腾空一跃,跨过了十几米长的沟壑,终于生擒了刘兴。后来,乡民重建此桥,命名为“和阳桥” ,祈望“天下和平,丹心向阳” 。因山移水改,桥如今已荡然无存。
        又相传,文天祥在蚝坪时,女儿监娘曾出宋营在大树下练习剑法,回营时,挂在树上的玉扇忘记取回。乡人拾得玉扇后,将其悬挂于寨门前,好久没人冒领。后来有人认出是贵重之物,揣度应是宋帅所失,便郑重地赴宋营交还原主。文天祥感慨当地百姓“人存厚德,地气和平”,遂取谐音,挥毫将蚝坪改为“和平里”。
        如今,文天祥题书的“和平里”碑(落款“宋庐陵文山文天祥题”),与“和平桥”(宋代高僧大峰建)碑,并列矗立在和平古桥头,“书法厚重奇伟,非公不能作,审为真迹。”在丘逢甲看来,文天祥题写“和平里”,还赋有更深层意义的“和平”,那就是“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不过,当丘逢甲看到“和平里”碑“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时,感慨万端,“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从中既可看出丘逢甲对文天祥无比敬仰之情,同时也看出他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让人唏嘘不已的是120年过去,丘逢甲“上覆以亭”的建议至今未能实现!
        民间还传说,当年文天祥带领军队路过此地,干粮早己吃完,当地百姓纷纷挤出粮食,帮军队渡过难关!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往京都时,又途经和平里。期间乡民曾自发组织乡兵准备营救,结果惨遭元兵屠杀。
        丘逢甲在《和平里行·序》还写到,“谨按公驻潮阳于双忠祠莲花峰外事迹,则在和平里为多。里中今有文忠过化坊,即为公作者。其先后驻此当较久,宜其得为里人作此书。”由此可见,文天祥虽然来过潮阳三处地方,但在停留“和平里为多”,因此当地人特为其建“文忠过化”牌坊,意为文天祥因经过此地,其忠义爱国的精神教化了一方子民。


    “生改和平,死保和平” 


        在潮阳,有两句与古代英雄人物有关的俚语,一句是“生守睢阳,死保潮阳”,说的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两位将领为守睢阳城而浴血奋战,两将殉国后,其忠魂来到潮阳,继续保佑着潮阳百姓的平安。
        这句俚语在潮阳棉城来说,可说是家喻户晓。然而,另有一句俚语,却鲜为人知,那就是“生改和平,死保和平”。谈起此俚语的来历,还须从文天祥和林文星说起。
        其中“生改和平”,指的是文天祥改名之事。至于“死保和平”,则与文天祥的部属林文星有关系。在今潮阳和平大峰风景区与灵泉古寺之间山坡上,有一穴“林文星都督墓”,墓是在2000年灵泉古寺修建挖地基时发现的。当时打开墓穴,里面仅有一个头颅骨和一段股骨。从骨骸看,死者生前高大。墓中骨颏由时任住持的释惟聪迁葬于此。
        关于林文星都督,民间说他是山西乐平人。南宋末年,他随文天祥抗元抵达潮阳和平,在小北山秋风岭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此役虽获大胜,但也付出惨重的代价,林文星都督就是在这场战斗中壮烈殉国的。后来和平报德堂善友,就将其收埋于灵泉寺旁。
        据老辈人传,林文星殉国后,曾托梦于当地人,说文丞相生前将蚝坪改为和平里,他逝后当地人对他不薄,独立为他立墓,死后一定要保佑和平人民,以表达他热爱和平之志向。当然,林都督所说的“热爱和平”是含有两种含义的,一是热爱和平人民,另一是热爱社会和平,希望国泰民安。此为“死保和平”的由来。


“万古英灵”匾额彰显秋风岭的历史


        文天祥殉国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以及林文星都督等将士,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也即是当年文天祥抗元古战场旧址,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元朝典律苛严,便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我们通常见到的牌匾不外是“神恩浩荡”、“福荫万民”、“有求必应”之类。然而,这里却写着“万古英灵”,虽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却彰显着秋风岭的风云历史,以及寄托着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
        目前,当地民众还拟在文天祥抗元古战场遗址,兴建“潮汕和平秋风岭文天祥纪念园”,以示对民族英雄进行纪念,让忠魂长驻和平里。
    因和平人民忠君爱国,配合文天祥扺御外侮,到了明朝,洪武皇帝遂封赐和平为“忠献名乡”。现在新和社区的老寨门,乃嵌着“忠献名乡”石匾。而在和平古桥前学校内,还建有一个“忠献名乡”石亭。2017年,该亭维修时,笔者应约还撰了一首藏头七律“和平古寨忠献名乡”,曰:“和风起处海迢迢,平野烟霞分外娇。古幸豪贤香奕世,寨欣德泽润千苗。忠心磁石指南宋,献墨蚝坪傍大桥。名与高僧同不朽,乡人颂节寄云霄。”
        尽管文天祥在和平驻足时间不长,但其为和平更名,犹如空谷足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他那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英勇不屈的精神,对维护社会和国家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对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忱,以及提高他们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知感,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更多正能量,也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