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和平里行》诗
际云
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
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
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我来下马读残碑,吊古茫茫满襟泪。
三闽四广何苍黄,胡尘上掩天无光。
力支残局赖丞相,间关万里来潮阳。
双髻峰高练江曲,长桥小市驻行纛。
破碎河山小补完,警枕中宵睡初熟。
于时人心方翕然,盗魁擒馘尸军前。
四方响应大和会,祥兴天子平胡年。
里改今名定斯义,岂为南中好天气!
幕府流离半死生,可惜无人述公意。
更取千秋名镇名,军中凤叔为留铭。
当时赤手扶天意,誓欲畀勿东南倾。
五坡岭边鼓声死,丞相北行残局已。
复壁犹藏痛哭人,此邑民原多义士。
东山谁筑丞相祠?英风如见提师时。
手酹睢阳守臣酒,口吟杜陵野老诗。
残疆更祝和平福,自为里人画此幅。
墨沈淋漓玉带生,镌上穹碑石痕绿。
屡经劫火碑难烧,碑趺赑屃临虹桥。
江流桥下天水碧,行客能言炎宋朝。
大峰北宋公南宋,凄凉君国弥增恸。
此桥曾过勤王师,斜日寒潮满桥洞。
鲁戈回日难中天,潮生潮落穹碑前。
粤潮有信杭无信,空嗟三日签降笺。
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
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
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
独有公书永不磨,卓立四朝阅风雨。
蚝何为者避公书,帖然徙去如鳄鱼。
尔虽么髍识忠义,愧彼卖国降虏奴。
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
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
平生我忝忠义人,浪萍还剩浮沉身。
壶卢墩畔思故里,义师散尽哀孤臣。
凌风楼头为公吊,振华楼头梦公召。
眼前突兀见公书,古道居然颜色照。
斗牛下瞰风云扶,愿打千本归临摹。
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上面此诗,乃是丘逢甲的《和平里行》。丘逢甲生于1864年,卒于1912年,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生于台湾苗栗县,1889年己丑科同进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1895年秋内渡广东,先在嘉应和潮州、潮阳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后利用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中华民国建国后,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临时政府。
丘逢甲一生诗作颇丰。“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时贤评价他的诗作,“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不仅如此,透过他的《和平里行》诗,除看到他对民族英雄的无比崇仰之外,还让人看到他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此刻,正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仲春,风尘仆仆的丘逢甲,刚好路过潮阳和平桥头,当他看到一通由文天祥手书题刻的“和平里”碑石时,不禁下马吟哦:“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壮哉里门有此观,大书三字碑七尺。字高二尺奇而雄,笔力直迫颜鲁公。
旁书九字庐陵某,过者千古怀孤忠。”
丘逢甲本身就是一位爱国志士,而让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手迹,当然会令他爱屋及乌,惺惺相惜,唏嘘不已!
此刻的丘逢甲,思绪飞扬,感慨万千。他想起了五年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台湾前途危难,他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自己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他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卖国行径。清廷不纳,他又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他便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最后虽然因失败而离台,内渡到祖籍镇平定居,但是仍然不忘光复台湾之素志,为其子丘琮定别号为“念台”,将房舍定为“念台精舍”,便可见一斑。
然而,夙愿未遂,热血澎湃不已。此刻的丘逢甲,见到文天祥手迹尤如见到其人,爱国热情犹如火上加油,烈焰飞腾,文天祥在潮阳抗元故事,又在眼前历历再现,“三闽四广何苍黄,胡尘上掩天无光。力支残局赖丞相,间关万里来潮阳。”
南宋末年,右丞相文天祥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
诗之开篇四句,“莲花峰头望帝舟,双忠祠前吟古愁。日星河岳浩然气,大笔更向蚝墩留。”可见文天祥来潮阳主要到过三处地方:一是海门望帝舟;一是在潮阳东山谒拜唐代张巡、许远两位忠臣;另一在和平斩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
宋祥兴元年,刘兴叛宋降元,盘踞潮汕一带为非作歹,文天祥率军进驻蚝坪后,在乡民配合下,将刘兴擒获斩首示众。“于时人心方翕然,盗魁擒馘尸军前。四方响应大和会,祥兴天子平胡年。”
“里改今名定斯义,岂为南中好天气!幕府流离半死生,可惜无人述公意。”相传,文天祥在蚝坪时,女儿监娘曾出宋营在大树下练习剑法,回营时,挂在树上的玉扇忘记取回。乡人拾得玉扇后,将其悬挂于寨门前,好久没人冒领。后来有人认出是贵重之物,揣度应是宋帅所失,便郑重地赴宋营交还原主。文天祥感慨当地百姓“人存厚德,地气和平”,遂取谐音,挥毫将蚝坪改为“和平里”。
“复壁犹藏痛哭人,此邑民原多义士。”民间还传说,当年文天祥带领军队路过此地,干粮早己吃完,当地百姓纷纷挤出粮食,帮军队渡过难关!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往京都时,又途经和平里。期间乡民曾自发组织乡兵准备营救,结果惨遭元兵屠杀。
文天祥殉国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以及抗元阵亡将士,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也即是当年文天祥抗元古战场旧址,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元朝典律苛严,便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通常见到的牌匾不外是“神恩浩荡”、“福荫万民”、“有求必应”之类。然而,这里却写着“万古英灵”,虽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却彰显着秋风岭的风云历史,以及寄托着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当然,这同样也让丘逢甲赞叹不已。
在丘逢甲看来,文天祥题写“和平里”,还赋有更深层意义的“和平”,那就是“何时和平真慰愿,五洲一统胡尘无”!
不过,当丘逢甲看到“和平里”碑“碑阴何人识何语?询之里人不能举”时,感慨万端,“安得石阑周四角,上覆以亭备榱桷。公书纵道神物护,亦恐年深或斑剥。”从中既可看出丘逢甲对文天祥无比敬仰之情,同时也看出他高度的文物保护意识。
让人慰藉的是120年过去,丘逢甲“上覆以亭”的建议,虽由于诸多原因至今未能实现,但近几年,当地民众正策划在文天祥抗元古战场旧址,筹建“潮汕和平秋风岭文天祥纪念园”,以示对民族英雄进行纪念,让忠魂长驻和平里。我们相信,不久纪念园建成,定会告慰丘老先生九天之灵!
文天祥“和平里”碑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