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贵屿街路棚源于纪念双忠公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卢顺满 时间:2011-04-10 Tag: 点击: 2

卢顺满

 

贵屿的“街路棚”实际应该称为彩街路棚,它始办于明朝嘉靖年12年,即公元(1533年),1950年后因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原因而停办,到1989年恢复至今,已近五百年的漫长历史。据明隆庆《潮阳县志》“乡间之俗”篇中考证:“贵山陈杨范蔡故家暇日登临,骚墨间作,或仕或隐,扣舷为乐”之载。此县志第四卷,贵山都进士陈江在附录《遗爱碑》中有“……修茸张许祠宇以教忠也……”之载。清光绪甲申《潮阳县志》“风俗”篇载:“……双忠公之观甲于东南诸郡,而二月尤胜……”之载。1997年版的《潮阳县志》1021页记载:“贵屿街路棚”,是当地乡贤陈江(明正德户部给事中,黄门侍郎)陈(明正德进士,黄门侍郎)告老家居时,模仿苏杭庙会形式而倡导的。在1992年出版的《潮汕百科全书》中载:“……贵屿街路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贵山都有三处修建双忠庙,并于每年二月祭念张巡许远,……当时贵山有陈江陈告老回家,倡导模仿苏州庙会格局,举办以怀念赞颂张巡许远为内容的书画展览,……”。

从志书考证,可见,当时贵屿的“街路棚”的创办是潮阳贵屿华美乡进士出身的陈江(南科)、陈(北科)兄弟为祭念张巡许远所倡办。彩街路棚,顾名思义,就是在街路搭棚,张灯结彩,展览古今中外的名人书画供游客参观欣赏据说,像这种彩街布展形式在全国只有三处,就是苏州、杭州和潮州。贵屿的彩街布展所代表的就是潮州特有的文化艺术,而且是模仿苏、杭两地庙会格局而成,即在街道内搭起亭式棚架,把书画作品悬挂在各商号铺前,在亭式棚架上面遮盖白布,棚架上悬挂着等距离的各种灯饰,这便于夜间的观赏,在街道过段路口处有牌楼华表,因布展在大街上,故民俗称为“街路棚”。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历代民间书画艺人口耳辈传,又从仅存的明隆庆年间的书法条幅内容及清代乾隆年间的美术作品来分析,贵屿彩街书画原始功能是歌颂古代历史人物的“忠”和“义”,从诸多配套楹联和牌坊对联来看,其内容和形式,涉及儒、释、道多家教义中,是进步健康的内涵,都是教育百姓官吏“修身、治家、平天下”,倡导从“忠”和“义”出发,并以“德”、“孝”为先,引导观众和读者。我们虽然无法更多的悉知当时的展出形式和书画作品究竟是什么样的,但是从有关资料和《贵屿镇志》关于贵屿“街路棚”的记载:“每年展出的书画作品,最多时进1000多幅,绵延二三里。其中有‘嘉靖八才子’的李开先等的书画,也有李子长活画,有唐寅、祝允明、褚遂良、文徵明等及当朝名人的丹青墨宝,还有清代后期故宫流散民间的名家书画。”可见当时展出书画作品的档次之高,影响之大,许多作品是当时难得一见绝世珍品,贵屿“街路棚”的书画展可以说是盛况空前。

贵屿“街路棚”虽然来源于苏、杭两地,但是,几经历代的勤劳聪明的贵屿人不断创新演变,在保持苏、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同时也渗透了本地商贸交流、文化艺术的特色,还融入了四百多年的潮汕大地浓浓的文化。在清朝至年民国时期,是贵屿“街路棚”的繁荣时期,书画作品达到了鼎盛,在那个年代,贵屿埠水陆交通便利,是潮普两县的商品集散地,商贾活跃,也带来当地经济的繁华,文化的繁荣,大街近1000户商铺为了生意竞争,也为提高商号的知名度,各铺号不惜重金聘名家作书画,以彰显其门闾声名,经过多年择优淘劣,至建国前夕,整个“街路棚”悬挂的书画质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各铺号、商贾通过贵屿“街路棚”的书画展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来带动当时贵屿商贸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们通过1920年出版的《桂屿文学社季征》中的诗句对贵屿“街路棚”的描述:“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中可见,当时贵屿“街路棚”书画作品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色彩缤纷,流光溢金以及贵屿商埠货物充足、商品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游人欣赏书画川流不息、商人采购货物来来往往,称赞叫绝和讨价还价声音交织在一起,所构成了熙熙攘攘热闹场面,这就是《桂屿文学社季征》中诗句对贵屿“街路棚”真实生动的写照。

过去,贵屿彩街路棚的倡办,主要是为了纪念唐代民族英雄张巡、许远二公,即唐朝“安史之乱”时,任河南节度副使的名将张巡和任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的许远,奉命死守睢阳,至德二年(757)因粮尽援绝,双双殉难。睢阳人感戴张、许二公的忠君爱国精神,建“双忠庙”以纪念。睢阳与潮阳相隔何止数千里,何以潮阳人崇祀双忠呢?相传在南宋熙宁十年(1077),时任潮州郡军校的钟英(潮阳人)护送方物进京,途经睢阳,进“双忠庙”,传说他夜晚梦见神明告诉他,有神像十二、铜辊一藏于殿后匮中,“赐尔奉归潮阳之东山”梦醒时前往查看,果然验证。钟英进京办事完毕,回程路经睢阳,即取神像和铜辊,归潮后即在东山建祠祭祀,名曰“灵威庙”。因为是祭祀张巡、许远二公,后人又叫“双忠庙”。据《潮阳县志》载: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勤王抗元,于祥兴元年(1278),兵移潮阳,屯扎东山。亲东山“灵威庙”,对神祝酒曰:“有灵当以乘马献。”已而杯忽自倾其半,马立毙,因痉焉。文天祥有感于张、许二公的爱国忠贞,诗思奔涌,遂 “以剑锋划石壁,”留下了有名的《沁园春》词:“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得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链之钢。人生翕(xī)xū)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笑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留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于是张、许二公的精神愈益为后人敬仰,他们的故事也在潮汕大地上广泛流传,他们的“忠义”精神也永存在贵屿人民乃至潮汕人民心中。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推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颂扬二公的“忠义”精神显得更具时代特色。时至今日,正是用这种美德、这种精神来潜移默化,启迪教育贵屿年轻的一代,这就是贵屿彩街布展的深邃意义所在。同时还有熏陶培养下一代对书画艺术的热爱。

贵屿彩街布展从1989年恢复以来,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不定日举办,彩街布展时间为三天。这一活动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的大力支持和海外乡亲热心赞助,经过不断的发展更新,从贵屿老街一直缓伸到华美街东段。特别是华美街东段的布展,在保持贵屿老街原有书画展的基础上,更新拓宽布展内容,华美街东段彩街布展工作从19987月开始筹建,在省、市、镇、管区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当地群众和海外乡亲纷纷解囊捐资,现展出的书画工艺作品有640余件,除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幅外,其余是来自全国三十多个省市佳作,其中有中央、省、市领导题词,美术作品其中有教授五十六人,有国家级书画家、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在流派方面上有北派、岭南派、西派、海派的代表作品,风格各异,手法不同。又有本地书画作者,民间艺人富有乡土风情的作品,更可贵的还有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寄来的书画作品。在以书画展为主的基础上,还有新增布展的内容:如,摄影、剪纸、报头(报纸)、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像章纪念章、雕刻、刺绣、活景画、灯饰画、镜屏等等。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立意新颖,形式多样,色彩缤纷,流光溢金,是华美街东段不同于贵屿老街书画展的特色之处,加上种类不同的华表装饰,更呈富丽堂皇,使观众大饱眼福,留连忘返。贵屿的彩街布展曾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以“中华一绝”做专题推介传播。

百闻不如一见,贵屿“街路棚”在纪念张、许二公的“忠义”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还具有下面几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恢复、保护、传承贵屿“街路棚”的文化艺术活动,对当地及周边村镇乃至潮汕地区文化建设,青少年文明、文化艺术熏陶,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见贤思齐,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繁荣地方文化起到推动作用,也是书画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二是由于贵屿“街路棚”书画展出的地点是在人流密集的街道上,并且免收入门券,露天布展等特点。随着新闻媒体的传播,促进了当地交通通讯的进步和完善,促进经济商贸的繁荣,这对于搞活地方经济、活跃市场贸易起到带动作用,也带动了贵屿五工杂业的发展。三是展出的书画作品数量之多,不乏名家之作品以及民间艺人、村坊农家子弟参与,我们可以看到进士、秀才以及塾师、工匠、书画不同层次人士不同风格美的展示,其中贵屿老街作品有550件,华美街东段展出作品近640件,共计1190件。为我们带来雅俗共赏之审美满足的同时更有利于提高贵屿的知名度,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也是当地政府宣传党政政策的窗口;四是贵屿的彩街布展从明代中期始创至现代恢复,此项文化空间活动世代相承,在潮汕地区影响面广,辐射力强。每届参观人数在20万人次以上,吸引来自潮汕周边各县市及海内外侨胞同胞,对于拓展贵屿本地的旅游业发展、增强旅外乡亲爱国爱乡之情,都将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

贵屿“街路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源于纪念唐代张、许庙会,别于祠宇寺庙及名胜石刻传承书画艺术,寓教忠义于市井街坊中,在当地逐步演化而成的文化空间。它经历了明代嘉靖年间始创至清初的起步阶段,清代至民国末为鼎盛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后为恢复和创新时期,它是贵屿先贤陈江(南科)、陈(北科)的始创,可谓其用心良苦,在历代文人墨客相继接续呼应,商家殷户捐资解囊,群众自发自愿参与,以及历代贵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对“忠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推崇。愿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民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也希望像张、许二公的“忠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在贵屿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弘扬光大,让贵屿“街路棚”这种独特文化载体能在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新时代发挥出它特殊的警醒、教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