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云
在潮阳和平下宫,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其面阔23米,进深18米,高13.8米,内面为戏台式,并设有楼阁,内屋顶油饰得富丽堂皇,外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红瓦灰脊琉璃瓦,色彩飞扬。然而,其内外墙壁却全用砖条砌成,仅砖条交界处批有泥灰,砖条形状却裸露在外,看起来有一种原始质朴之感,这与屋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强烈的审美对比,在潮汕的民俗建筑中,实在是十分罕见的。这座建筑物的名称,就叫朝天阁。它既是民众敬奉妈祖的楼阁,同时还具有戏台功能。
朝天阁的匾额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广东潮人海外联谊会会长、广东省两岸和平发展促进会会长蔡东士题写。而大门联“黄帝齐名,孔子并称,名称显赫;湄洲立德,蚝坪播泽,德泽绵延”,则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马东涛诚撰,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长王庆新敬书。因妈祖祭典与黄帝祭典、孔子祭典并称中华三大祭典,所以妈祖的威名也因此更加显赫,上联指的便是此意。而下联说的是妈祖立德的源头是在湄洲岛,而恩泽却播送到世界各地,蚝坪(和平的古称)就是其中之一。
妈祖民间尊称为天后圣母,朝天阁就是朝仰、敬奉天后圣母的楼阁。妈祖因为拯救海难而扬名于世,所以沿海居民多立庙崇祀。而朝天阁对面的下宫天后古庙,始建于南宋,是明朝隆庆《潮阳县志》有记载的两座妈祖庙之一,现为潮阳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地方志乘载,福建人高南平中进士后,任职期满莅和平定居,携来天后香火,乡人遂建宫祀之。至清乾隆年间,一县官发愿,扩为三厅两天井规模。民间还有妈祖诸多显灵传说:昔时练江通南海,每逢涨潮,常见河豚结队庙前朝拜;出海讨活渔民,遇风涛险象环生时,妈祖施法拯救;每逢强台风引发咸潮,水涨至庙前三山石随之退潮。特别是庙中供奉有妈祖四姐妹圣像,这更成为潮汕奇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如今,妈祖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契机,下宫天后古庙理事人员,在地方党政重视及海内外信众支持下,致力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除维护古庙建筑物的神圣庄严,配套妈祖公园设施之外,还拓建妈祖广场,朝天阁就是妈祖广场一处重点建筑。
朝天阁与天后古庙对向,同一中轴线。据朝天阁设计者、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马烈民介绍,朝天阁造型是根据古庙理事长、潮阳民间艺术学会民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马文豪的理念而设计的,整体追求古朴、典雅、庄重、和谐,彰扬个性,让人肃然起敬,使人们在弘扬妈祖精神的同时,激发更多的正能量,共筑中国梦。
基于此,下宫天后古庙理事会特别在朝天阁的楼阁中,安放了一尊69公分高的汉白玉妈祖雕像,并于今年4月6日举行妈祖玉像开光典礼。庆典当天,海内外嘉宾和信士一千多人前来朝拜祈福。前来参加庆典的香港画家说,妈祖精神是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遗产,她热心助人、慈悲济世的优秀品质,是非常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的。我虽客居香港,但我要借助我的艺术,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妈祖文化。
典礼当天,古庙理事长马文豪也介绍说,妈祖广场原为庙前洲渚,昔时是一片柑萣林,这柑萣林好像绿色屏障,阻挡海风咸潮。曾经有堪舆师说,庙是凤地,洲渚是一朵浮水莲花。庙前这东门溪,旧时是船只避风港,渔民讨海或水运,常得妈祖福庇。每年妈祖圣诞,有成千船户联同前来朝拜。日寇入侵和平时,洲渚成为坟地,尤其1943年,更有不少饿殍葬于此。上世纪中叶,此处辟建为柑厂;八十年代初,柑厂停业,遂之荒废。尔后残破不堪,杂草丛生,虫豸出没,环境恶劣。因此,群众纷纷提议古庙理事会牵头整治。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考虑到当地人口密集,应预留一处空地,以作地震等天灾之应急场地。此举得到当地党政及相关村居、相关单位等鼎力支持,遂促成妈祖广场之兴建。
蒙信众协力同心,集腋成裘,如今广场已建成了牌坊门、朝天阁等配套,整体气势雄伟,美轮美奂。古庙名誉理事长黄汉柱说,朝天阁的兴建,妈祖玉像的安置,既是妈祖事业鼎新鼎胜的标志,也是祖国繁荣昌盛的缩影!
天后古庙
朝天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