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这个十分有趣的书法故事就发生在清朝咸丰年间的广东潮阳县某乡。
话说某乡有个姓林的员外,家资富足,人丁兴旺。这一年,林员外大兴土木,独资筹建“林氏家祠”,以期光宗耀祖,荫子益孙。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施工,一座坚固、气派的“林氏家祠”即将竣工,只差请书法家题书“林氏家祠”四个大字,家祠建造便大功告成。
张国栋是当时潮阳颇有名气的书法家,行、草、隶、篆等体皆无所不能,且独具一格,一般人实在难以模仿。尽管张国栋每书一个字要收取四两银子,但是慕名向他求字的人仍络绎不绝。
林员外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拿出十六两银子命长工牛二前往张国栋家求书“林氏家祠”四个大字。牛二接过林员外交来的银子便匆匆上路了。一路上,牛二边走边想,这位姓张的书法家一挥笔就轻而易举地赚得十六两银子,自己在林员外家辛辛苦苦干一年苦活才几两银子,两者悬殊实在太大了。因此,牛二趁机从林员外交给他的十六两银子中私吞了四两银子。牛二心想,到时候林员外追问为何少了四两银子,他就说在路上不小心弄丢了。
且说牛二经打听找到了张国栋的家,拿出十二两银子朝张国栋的书桌上一放,并向他道明了来意。
张国栋抬起头,斜着眼睛打量了牛二一番,然后慢腾腾地对牛二说:“你到客厅等候片刻,待我认真写来。”牛二听了点了点头,独自来到张家的客厅坐等。
张国栋命家仆取出文房四宝,自己略思片刻,按照对方送来的十二两银子,挥毫泼墨,用行书一气呵成书写了“林氏家”三个大字。待墨迹稍干后,张国栋用白纸将其包妥,当面交给牛二道:“你听着,字已写妥,请不要在半路上拆出来看,以免弄坏了。希望你当面交给主人。”
牛二接过张国栋写妥的书法,辞别而去。他匆匆忙忙来到林家,遵照张国栋的吩咐,将几个大字当面交给林员外。
林员外拆开纸包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林氏家”三个大字,分明缺了个“祠”字。林员外顿时脸上露出一丝不快的表情,心想,牛二显然不清楚那张国栋写字的规矩,按每写一字收取四两银子计算,这“林氏家祠”四个字不多不少恰好是十六两。张国栋没有把那个“祠”字写出来,这四两银子一定是让长工牛二私吞了。林员外本想拿牛二出出气,但他转念一想,牛二自到他家中做工以来,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从未偷懒;自己家大业大,少了那几个钱也穷不到哪里去,倒不如“奖赏”给牛二,以便更能调动他做工的积极性。想到这里,林员外不露声色地对牛二说道:
“牛二呀,我本来是想请
牛二做贼心虚,他看都不敢看林员外一眼,可谓心知肚明,忙“嗯嗯嗯”地点点头,接过四两银子匆匆赶到张国栋家中,对
“
张国栋见仍是刚才那人,心里暗觉好笑。他对牛二说道:“这事实在不好办。现在补写这个‘祠’字已与刚才的那三个字不尽相同。写字要讲究一气呵成,不能断断续续地写。要想写,就得从头再来,再交十六两银子,否则,请你主人另请高明吧。”
牛二听了张国栋的话,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得匆匆忙忙赶回林家,将张国栋的意思向林员外说了。林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道:
“这张国栋分明是刁难人,不要以为天下只有他会书法。我就不相信找不到能跟张国栋匹敌的书法家!”
事有凑巧。过了几天,恰好有个和尚云游至此,看到林员外所建的祠堂十分气派,遂大加赞赏起来。林员外得知来了个和尚,十分高兴地迎了出来,忙与他寒暄起来。从言谈中林员外得知这和尚也颇懂书法,他想起前几天自己因向张国栋求字遭到刁难之事,有意请这个和尚替他补写那个“祠”字。于是,林员外忙把自己的心事如此这般地向这和尚说了。这和尚听了林施主的话,心中不禁暗喜,他正愁找不到一个临时的归宿。他向林员外道:
“林施主,要贫僧模仿那张施主的字体需要一段时间,要不然,是很难做到神似的。”
林员外为了讨回那个脸面,不得不硬着头皮给这和尚食宿,并终日陪他模仿张国栋的字体,费了不少心血。林员外的真诚相待,这和尚看在眼里,感激在心头。为写出这个尽可能与张国栋的字体相似的“祠”字,这个出家人也花费了不少心血。经过十多天的勤写苦练,这和尚终于写出了几乎与张字体一模一样的“祠”字,组成“林氏家祠”。林员外请泥工师傅将“林氏家祠”这四个大字复制到祠堂大门的上方,并择个吉日举行入祠仪式,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
却说林员外另请高明补书那个“祠”字且字体一模一样的消息在当地传开了。张国栋听了半信半疑,暗地里来到“林氏家祠”门口观看。初看,这个“祠”字与他所书的“林氏家”三个字的字体相似;但细看,张国栋却看出了问题,他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断定上面那个“祠”字出自一和尚之手,且这和尚必将在一百天之内毙命。看到这里,张国栋的脸上掠过一丝轻蔑的表情,然后慢步离开“林氏家祠”。
回头再说那和尚。由于张国栋的字体实在难以模仿,那和尚为写好这个“祠”字已大伤元气,身体变得十分虚弱,还吐了好几次血,他果真在一百天内不治身亡。林员外出之于好心,为那和尚办了后事。
从此以后,书法家张国栋的名气更是显赫。林员外尽管对张国栋的为人颇有成见,但内心还是暗暗佩服张国栋的才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