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重修文光塔记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江 伟 时间:2011-07-14 Tag: 点击: 2

江  伟


        海之北,潮之阳,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始置潮阳,迄今已一千六百余年,古邑辉煌。
        自唐韩文公移邑治置乡校,传诗书理学,开礼教儒宗;二访大颠,三祭大湖神,拓吾潮三教合一历史文化渊源。
        至宋时,潮阳始逢盛世,朱程理学儒家道统蔚然成风,文风士习日蒸,誉海滨邹鲁之邦,宝塔应时而生。南宋绍兴元年(1131),知县陈师中于府前以众缘为泗州普照菩萨鼎建宝塔,时塔八角七层高十二寻,广十二丈,石结构塔基须弥座中有地宫和石函,内藏佛骨舍利子、佛像、铜钱和玉器以及银版方尺铭文等宝物,称之为佛塔,后因地震塔崩。咸淳二年(1266),知县陈可复以邑绅众愿特邀道人赵汝篪依先法原基复建,于塔内置千佛,故名千佛塔,邑人进士吴少颜同其子吴椿共舍田四百六十亩建造千佛塔堂以奉佛,取名宝光寺,又于塔旁掘一水井曰塔井,供寺僧食用,誉称潮阳九龙吐珠之首。
        明正德年间,潮州府同治叶少颜改宝光寺为府馆,俗称塔馆,后因火灾夷尽。崇祯六年(1633),知县杨灼复建塔馆改称祝圣道场。崇祯八年(1635),塔因战乱失修崩塌,知县漆嘉祉重建,及之兴工之夕,有光亘空如日星,咸以为人文昌盛之兆,邑人进士吴仕训因之更名曰文光塔,塔八角七层,高十六寻(42.66米),广十二丈(40米),香山相国何吾驺为之记。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雷击塔损,知县支森修之,及二层中止。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唐文藻重修,并书题匾额文光塔及塔联“千秋文笔振金石、百丈光芒贯斗牛”,宝塔奇观。
        时隔百余载,历尽风霜,至1956始得修缮,又经1981、1996年叠次维修,但未全面复原。2009年正值和谐盛世,潮阳区文广新局发启全面重修文光古塔,得到广东省、汕头市和潮阳区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时任潮阳区区长陈壮生高度重视,由文广新局主持,聘请专业机构专家全面规划,完整恢复古塔原貌并改建塔园,清除塔周原人为填高埕土约60公分,使原被掩埋的塔基须弥座、地宫石函和塔盘甬道重见天日,还原古塔历史原貌,古塔焕然一新,鲜红的葫芦塔刹在饰灯的灼耀下闪烁发光。尤其是石结构塔基须弥座、首层塔体、各层外绕的平座石栏杆、斗拱皿板和每面转角补间铺作,以及盘旋登顶的螺旋式石梯,都更显示宋代形制风格,且具由宋风转为明风的特征;塔内各层藻井彩画构图活泼,色彩谐和,内涵丰富,展现了清代石结构彩绘的独特技艺,及其各层壁塑神氏,深刻而完整地呈现潮阳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的多神崇拜民俗风格。
    此次修缮全面呈现文光古塔集宋、明、清古塔建筑艺术风格于一身,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是潮阳三教合一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尤以其显著的建筑艺术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结构形制与构造方式,使之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科学技术价值,是我国南方古塔建筑文化的特例,对研究我国南方古塔建筑形制的变迁、砖石结构塔的结构与构造技术及修建经验,提供了典型的实例。又以塔园的改建,长廊、办公室、卫生间及绿化等配套设施,均仿明代园林建筑风格,同塔井、古亭、古甬道等系列文物相映衬,使古塔更壮观,更耀宋明清之风貌,更显海滨邹鲁之文风,更呈和谐盛世之繁荣,更展政通人和之风尚,更扬人杰地灵之浩气,是有史以来一次最完整、最灿丽的修缮,为邑人提供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游览好景况,深得各级领导和文物部门的高度评价及邑人的广泛赞誉。
        潮阳党政和文化主管部门历来十分重视对文光塔的保护,1985年潮阳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又获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底文光塔又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申呈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