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声名万古香潮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2-08-22 Tag: 点击: 2

际云

  在粤东古邑、南海之滨的潮阳,有两位“来自北方的神明”,与地方民众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敬称为“双忠圣王”,又称“双忠公”。南宋末年,文天祥驻兵潮阳,就特到东山谒张许二公庙,并填了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词,赞扬双忠“留得声名万古香”。

  翻开史书,双忠事迹赫然可见:唐至德二年间,河南节度副使的张巡与睢阳太守许远,率领睢阳城军民与安禄山叛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抗战,死守睢阳达十个月之久。由于兵力悬殊,援军不至,粮草断绝,最终寡不敌众,睢阳失守,张、许也为国殉难,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的“睢阳之战”。睢阳失守第三天后,援军赶到,历七天将睢阳收复。睢阳保卫战虽然最后城破人亡,但却赢得了时间,为平息叛乱,匡复唐室,使江淮黎民免遭劫难,立下了不朽功勋。
 
  “安史之乱”平定后,率军收复睢阳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请求旌表张巡、许远,经过一番争论,唐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张、许二人,崇祀“双忠公”从此开始。唐代以后,确立张巡、许远信仰在官方祀典中的正统地位一直没有动摇,历朝还不断地册封、加封,不断地强化。尤其清王朝对二公给予了空前的推崇。顺治二年礼部奏准“例祀历代帝王”时,张、许二公已经名列配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四十一位历朝名臣之中,并在全国各地增加许多列入王朝祀典的祭祀张巡、许远的庙宇。于是二公事迹和精神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成为“忠义报国”的楷模,成为官员、乡绅用于动员百姓的信仰资源!
 
  然而,这两位“来自北方的神明”,是如何来到远隔千山万水的潮阳的呢?我们再次打开史书,就可找到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熙宁年间,潮州府派军校钟英(潮阳人)带贡入朝,途经河南睢阳,谒双忠庙,遂请来双忠香火至潮阳,后建东山“灵威庙”进行奉祀,此为当时潮汕第一个双忠庙,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二是“双忠”事迹播扬于潮阳,应该与韩愈为之彰显有关。唐大历、元和年间,朝中就睢阳失守的责任和许远的气节问题争议不休。最终是韩愈出面说了“公道话”。韩愈还曾作《张中丞后传》,表彰“双忠”精神。后来韩愈刺潮,为潮阳做了诸多好事,是故潮阳民众特别敬仰韩愈,既然韩愈说双忠是好人,那么在崇祀韩公时并祀“双忠公”,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然,潮阳民众崇祀“双忠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邑潮阳的需要。否则,不可能有这么强的感召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潮阳地处海滨,自古历遭山贼、海盗、倭寇之患,民苦外患,为时已久。张、许二公生前保国卫民,竭尽贞烈,神之莅潮,正合民心所盼,因此理所当然地为潮阳官方和民众所接受,并很快“香火遍棉阳,穷乡僻壤皆有庙”。尤其棉城,还因为双忠祠庙较多,民间进行了“统一安排”:东山的灵威庙是“双忠”的总部,城隍前的双忠行祠是“双忠”的现场办公场所,平和东的岭东古庙是“双忠”的家室,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后迁至城区西环路)是“双忠”的书房,赵厝巷的双忠祠是“双忠”的铜锟祠,龙井的双忠祠是“双忠”的纪念馆,真可谓分工明确,其它神明无法相比。

  可以这样说,千百年来“双忠公”祭祀活动,经过潮阳人民的劳动创造,已经形成了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的文化现象——“双忠文化”。她以“忠义报国”思想为核心,以“双忠”英雄为楷模,弘扬正义,凝聚力量,鼓舞斗志,促进和谐,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培育了潮阳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双忠精神在潮阳百姓心目中,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