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一座古庙 两支英歌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2-09-22 Tag: 点击: 2

际云

    潮阳区和平镇文物保护单位“下宫天后古庙”,主奉天后圣母(妈祖),是明朝隆庆《潮阳县志》有记载的两处天后庙之一。这里地处练江边,水动景活,绿树成荫,楼台亭阁配套,古色古香,兴建中的“妈祖公园”已初具规模。主建筑的古庙始建于宋代,历史悠久。其建构壮观,雕梁画栋,屋脊嵌瓷,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典型的潮汕古建筑作品。改革开放以来,该庙还举行了英歌舞、龙舟舞、潮州音乐、赛龙舟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尤其该庙训练的英歌舞,在潮阳也有一定名气,先后被编入《潮阳英歌舞》、《图像扬三宝》等书。
    下宫天后古庙每逢农历龙年,就有举行妈祖换袍的民俗活动,并进行两天的文艺巡游,届时将有两支英歌同时登场大展风采。


妈祖英歌渊源深


    和平下宫天后古庙妈祖英歌队,前身是和平下寨大东门社英歌队,俗称妈祖英歌。妈祖英歌活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首位传艺的英歌师父是方福山(大南山一带之人),圆师是继方福山之后的第二代教练。圆师又传给成业、大亮等人。主要是配合当地下宫天后古庙龙年妈祖换袍时文艺巡游而开展活动的。
    1940年下宫妈祖巡游的英歌活动比较大型,其时的队伍总共108人。配有后棚《桃花过渡》、《撒网》、《周不错》、《孙二娘》等节目。    
  妈祖英歌的槌长约50厘米,槌法中融入武术套路,主要有“八下四面槌”。阵法主要有“蜈蚣剪须”、“铁索股”(由一变二)、“田螺圈”等。节奏主要属中快板,其“扫街路”动作气势咄咄逼人,惊而不险,令人喝彩。
    最近,该英歌队在老队员马雄武、马喜强、马鹤鸡、马和耀、马明彬等人带动下,又进行了紧锣密鼓地训练。这次训练,共有60余人参加,其中舞槌36人,掠蛇1人,擎旗1人,打鼓1人,敲锣8人,打钹4人,打铜钦1人,吹海螺号4人,后棚6人。

 

青年英歌势如虹


    天后圣母里美单元青年英歌队始创于1993年,是在原里美单元青年英歌队(其时教练为马裕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队员是由潮阳区和平镇里美单元的里美、塘围、下寨三个居委会的青年组成。
    该队的表演形式主要属于南山武派,套式主要有“双龙抢宝”、“四海升平”、“双金钱”、“铁索股”、“田螺圈”等。表演时,队员是听锣鼓的节奏而快慢,看掠蛇人的指挥而变换阵式的。其威武壮观、气势如虹的场面,具有强烈的感人艺术魅力,给观众以振奋昂扬的感受,激发人们敬重英雄、学习英雄的积极进取精神。
    目前,这支队伍在马余洲、马勤忠、高俊标、马兴南、马华彪等带动下,已训练得有声有势。该队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有一大鼓手和一小鼓手各一名,大鼓手和打锣队员站在舞槌队员一侧,小鼓手穿插在舞槌队伍当中,这既可增强气氛,同时又可防止司鼓一方出现问题而不致指挥停止。第二,一般的快板英歌,槌长约45厘米,而该队却50厘米,因此舞者通过上下左右互相对击之后,动作显得更加健壮有力,节奏强烈。第三,潮阳英歌的队员基本是化装成梁山泊英雄好汉的,该队也不例外,但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只有宋江、吴用、李逵、杨志、鲁智深、武松、顾大嫂、孙二娘等近十位人物有形象外,余者均为统一装饰和统一脸谱,然而,该队36名舞槌者,每人形象均不同,并且每人佩带有标识,让观众能够辨认出谁是那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