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旱地龙舟舞风采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马东涛 时间:2012-10-26 Tag: 点击: 2

马东涛

     潮阳有一项鲜为人知的优秀民间艺术,她就是水上龙舟的姐妹花---- 旱地龙舟舞。

可以这样说,旱地龙舟舞是起源于水上龙舟活动。而水上龙舟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端午节赛龙舟这个传统民俗活动。
    然而,水上龙舟这项活动,在南方易于举办,因自然条件比较适合。而北方自然环境有限,缺乏广阔的水域,因此旱地龙舟舞便应运而生,她虽然没有水上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但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北方的端午节气氛更加浓厚。此外,南方也不是一年四季下水赛龙舟,就这样南方也孶生了旱地龙舟舞这项民间艺术。
    潮阳地处南方,江河遍布,赛龙舟活动由来已久。明朝万历年间大理寺卿周光镐(民间称周都爷),曾回乡观看龙舟赛,并留下“午日沧江白浪堆,龙舟峡口斗喧豗”的诗句(见《午日玉峡观竞渡》)。由此可见,潮阳最迟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有了赛龙舟活动。潮阳的旱地龙舟舞,大概是伴随着水上龙舟赛而来的。因潮阳是个多教信仰交融的地方,且潮阳人的模仿能力强,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中,时常同时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既然北方有了旱地龙舟舞,那被潮阳人所借鉴仿效用来娱神娱人,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更何况潮阳先有水上龙舟活动作基础,仿效起来自然是得心应手。
    旱地龙舟舞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在清代末年时已经十分盛行。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这种舞蹈在潮阳已近濒危状态。据笔者了解,潮阳大概有三个地方遗存有旱地龙舟舞的种子,分别在海门、棉城、和平。而改革开放后恢复活动且比较活跃的,仅存于和平高丰社区。本文所要介绍的,便是和平镇高丰社区的旱地龙舟舞。
    高丰社区原名高厝寮村,位于324国道南侧,练江下游,和平镇东北面,全村约二千人口,清一色姓高,高氏孝思堂是该村民间的核心组织。旱地龙舟舞便是在孝思堂理事会重视下而遗存下来的。
    高丰社区的旱地龙舟舞已有60年的历史。1952年底,村民为了庆祝土地改革的成功,便排练了旱地龙舟舞。当时,村中参加单车社的工友高炳仁,因为经常往来棉城,便请来移居棉城开支散叶的两位高厝寮高氏裔孙进行任教,于是,旱地龙舟舞的种子就开始在高厝寮村发芽、生根、长叶。
    此后,旱地龙舟舞在高厝寮断断续续仍有活动。至破四旧年代,才停止活动。改革开放后的1988年,这年是农历的龙年,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龙年妈祖换袍,要举行文艺巡游活动,于是高丰社区恢复旱地龙舟舞活动,其时教练是老艺员高木德和高幼目。
    因高厝寮村是从下寨村分割出来的,而位于下寨乡的下宫古庙妈祖,则属和平的里美、塘围、下寨三乡民众共有,且妈祖的香火由高氏先祖从福建带来的,所以,作为清一色姓高的高厝寮村,从龙年开始,便要连续三年举行祭祀妈祖活动,是故旱地龙舟舞在高厝寮村也就连续活动了三年,2000年的龙年也是如此。2000年的教练是高修元,配合当助教的有高炳喜和高坤文。
    高丰社区的旱地龙舟舞共有两艘龙舟参与表演,一艘为男一艘为女。解放初,参与女龙舟舞表演的也是男扮女装。男队员身穿背心、长裤,头戴冇竹笠,笠上还贴有诸如“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之类的袖珍标语,“女”队员身穿白衫、紫色裤,头扎头巾加插金花。尔后,“女”队员逐渐有真正女队员穿插其中,像第二次排练,就配进四名女队员在其中。村民将这两艘龙舟称为龙凤舟。
    旱地龙舟舞表演时,本来要配唱“特供”的龙舟歌,同时带有一阵阵的吆喝声,但在解放初,龙舟歌和吆喝声被革命歌谣之类所取代。据高修元教练回忆,当时的龙舟歌有6首,他仅记得1首,这首歌是一位在乡里任教的老师作词作曲的,老师叫马义青,和平塘围下厝埕人。歌谣是用潮语进行颂唱,歌词是这样:“解放军,真正好,解放全国人人都欢喜,穷人翻身在今朝,这个功劳就是共产党!伊嗨哟----伊嗬哟----”
    另外,还有类似英歌后棚的诙谐节目穿插进行表演,有如荷花仙子、鱼精、蚌精等在龙舟四周随“波”伴舞,但龙舟舞移植至高丰时,这些已经没有存在,因为有牛鬼蛇神之嫌。
    龙舟舞的表演者大多是青少年,过去是十七八岁,现在已逐渐减少至十三四岁。因今年是龙年,下宫古庙又要举办妈祖文艺巡游活动,所以高丰的龙舟舞又进行了紧锣密鼓地排演。10月24日,笔者陪同下宫古庙理事人员到高丰社区看排演,因而对旱地龙舟舞有了更深刻地了解。
    龙舟舞的道具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全长约13米。头和尾由竹纸糊制,可以操控而摆动,龙眼还装有电池,能够发光。龙身则由两幅绣有龙鳞的长布分左右构成,男龙舟黄色,女龙舟绿色。队员为武士装扮,服饰跟所属龙舟颜色一样。男龙舟为清一色男丁,女龙舟除划桡的为女生之外,余者为男士,其掌舵的老妪打扮,身穿黑衣,与男龙舟的掌舵老翁打扮有所区别。
    每艘龙舟各有28人,除摆龙头和摆龙尾是成年人外,余者均为青少年。其中摆龙头1人,持绣有“天后圣母”字样标旗1人,打锣1人(过去加有打鼓1人),掌舵兼摆龙尾1人,左右划桡各12人(每人均用布条连结龙身以固定位置)。因为摆龙头的队员比较吃力,所以每艘龙舟还配备2名队员进行轮换。此外,还有1位指挥。这位指挥就是教练高修元,协同当教练的还有高炳喜和高坤文。
    表演时,旱地龙舟舞的确令人别开生面,她虽然没有人们常见的龙舟在水里乘风破浪的场景,但全部队员舞动起来却十分协调。只见两舟在龙舟锣的伴奏下,蜿蜒起伏,左右扭摆,时而像在平静的水面上嬉戏飘游,时而如在汹涌的波涛中追波逐浪,可谓来源于水,却胜似于水。
    这次表演,仍有听到一阵阵带着潮音“好呵!好呵!好呵!”的吆喝声,但革命歌谣已恢复为原汁原味的龙舟歌。在指挥的引领下,队员们边舞边唱《迎圣母歌》:

     唱起颂歌乐悠悠,
     划起龙舟练江游。
     天空艳阳暖洋洋,
     练江两岸稻花香。

     赛龙舟,
     练江游,
     今年往年不相同,
     普天同庆新气象。

     哎!咱们衣之啷咚----
     啷咚、啷咚----
     “咱们划起浆,阿妹哟!”
     “哎----,我的哥哥!”

     迎圣驾,接圣母,
     迎接圣母乐嘙嗦。
     呵!呵!
     衣嗨哟衣哟----

    在采访过程,笔者还了解到另一首《迎圣母歌》:

    迎圣驾,接圣母,
    锣鼓喧天划起桨。
    龙年圣母换新袍,
    家家户户人敬仰。
    风调雨顺保平安,
    普天同庆新气象。
    唱起颂歌乐开怀,
    伊嗨哟----伊嗬哟----

    两首龙舟歌艺术水平均不算高,但用潮语颂唱起来,倒也朗朗上口,群众易听易懂。
    旱地龙舟舞的舞蹈富有激情,节奏明快,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其动作有一定的情节性:先是风平浪静,顺水推舟,以突出平稳;然后作大海颠簸前行状,突出“乘风破浪”;接着是安全返航,表示“转危为安”,突出“一帆风顺”;最后停止游动,划桡队员横桡胸前,同其他队员一起向神明鞠躬,以表谢意。据了解,龙舟舞沿途游行时,每经神明庙宇,必致此鞠躬礼。
    孝思堂理事长高木兴还介绍,龙舟舞从1988年恢复以来,得到乡里干部及众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特别是高木加先生,多次捐资支持龙舟舞活动,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
    龙舟舞文化内涵丰富,她是依托于潮阳的水乡地域特征,同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同长久沿袭的历史风俗习惯紧紧相连。她诞生于民间,积聚于民间,作用于民间。龙舟精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潮阳人,塑造了潮阳人独特的灵魂和性格。她充满活力与激情,象征着持久爆发的力量,象征着奋勇争先的意志,象征着团结协作的胸怀,象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象征着灵活配合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异彩纷呈的龙舟舞,依然深受潮阳民众的喜爱,依然是潮阳民间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高丰社区孝思堂理事人员表示,高丰人依恋龙舟舞,正是希望展示和弘扬一种不应消逝的精神力量,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势,给自己给社会带来鼓舞。他们还希望,高丰的旱地龙舟舞,能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后走出和平,走出潮阳,走出潮汕,走向全国,为建设幸福潮阳、和谐社会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