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棉城”地名漫议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吴木金 陈振通 时间:2014-10-17 Tag: 点击: 2

吴木金 陈振通

    1995年4月,潮阳市政府将原“棉城镇”分拆为“文光”、“棉北”和“城南”三个街道办事处。“棉城”二字在分拆中消亡,取而代之为“文光”。当年的这一改,有关部门定有所论证,也有一定的理由。然而,笔者认为,潮阳不能没有“棉城”,最好还是将潮阳的“文光街道办事处”改称为“棉城街道办事处”。因为这事关着潮阳的历史文化延续和未来发展。
    棉城的历史地位。据史记,棉城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将原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至1995年无变迁。历史形成了”棉城”作为潮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可替代地位,人们一提“棉城”,就知道是县城。“棉城”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历代名贤、人文历史。多少姓氏祖祠,多少有趣的老街古巷,多少出名的仙庵岩寺、重楼塔阁,更有不胜枚举的老档口、老字号,以及说不完道不尽的俚俗掌故,都与棉城的存在和变革息息相关,可见人们对“棉城”的认知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就拿名扬遐迩的“文光塔”来说吧,也是“棉城”众多美丽传说中的一项建筑物。该塔是在“棉城”作为县治所在地的312年后,即南宋绍兴元年(1131)始建的,至今虽有880多年的历史,但它毕竟仅是“棉城”的一个主要地标性建筑物存在而已。可见从存在发展的先后主从关系上看,抑或从其所涵盖的人文内容以及其它要素看,“文光”远非与“棉城”相媲美,“文光”其历史地位替代不了“棉城”。
    棉城的地缘经济。棉城曾经是物流繁荣的商埠,使“棉城”名扬海内外。就建国后的计划经济年代而言,是棉城工贸兴旺发达、经济繁荣的黄金时期。当年,棉城是全县(包括现在潮南区)人民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的调拨中心,车、船工友们开口都说:“去棉城载货”。棉城有许多出名的工业机械产品,名牌的民间传统工艺品、生活品、加工腌渍的副食品等,很受周边地区客户的青睐。邻县普宁、惠来、揭阳、澄海、汕头本埠等均往潮阳调运物资,商品销售辐射潮汕大部分地区,如云客商可谓是慕“棉城”而来的。当今,棉城的姐妹城:榕城、惠城、澄城等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飞跃发展,她们借助名城效应,千方百计擦亮自身品牌,力求做强做大,做成国际品牌,使名城古邑焕发出青春活力。而我们的“棉城”却在历史的沿革中沦为消亡,在地图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坐标,这无异于地脉资源上的浪费,实在不该。
    棉城的内外情结。“棉城”之“户口名”虽消亡多年,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它。现县城一些工矿企业,街道巷名、卫生院、各中小学校等仍继续延用“棉城”名字。同车船赶路,友人相问:“要去何处”?答曰:“往棉城”。或问:“你是哪里人”?答曰:“我是棉城人”。在海外,众多潮汕人都没有忘记“棉城”,尤其潮阳乡亲更为眷念,侨居海外的乡亲至今仍然沿用“棉城”作为通信地址,有无法解开,也不愿解开的情结。可见“棉城”二字在海内外潮阳人心目中的位置。这叫习惯,也即传统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是历史形成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棉城的时空跨越。“棉城”地名的消亡,假想往后,短则百几十年,长则千几百年,到那时,或许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祖故地曾经有过一千多年称谓的“棉城”,那时或许有人反问:当年为何要去掉“棉城”?若再延续“棉城”二字作地域称谓,再过一千多年,到那时,我们的后代子孙将自豪地说:“我们棉城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啦!”
    棉城的现状与未来。依照现状,如果将原“棉城镇”按南北地理位置分拆为“棉北”与“城南”,中心地段仍延用“棉城”称谓,该多好啊!一看就知道社会发展了,城域扩大了,我们的“棉城”壮大了。虽分为三个办事处辖管住民,仍不失为一个整体的“大棉城”。放远未来,如若往后行政区域级别升格,让“棉城”之名随之升级,这就更是顺应了天意地理人愿,让棉城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一脉相承,“棉城”这块金字招牌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延伸。
    期望将“文光街道办事处”改名为“棉城街道办事处”。还原历史,延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