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元末明初潮阳大善人马平田的优秀家风故事
际云
在潮阳和平民间,流传着一句俚语:“欲粿到港尾,会寒找平田”。此俚语就是对元末明初潮阳大善人马平田乐善好施一生的生动写照。
马平田,原名思礼,潮阳和平港尾(今属里美)人,系宋代进士马荣之裔孙,生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明朝宣德五年(1430)九月十六日仙逝,享寿74岁。其墓位于潮阳金浦街道梅西居委境内蔡八岭下马厝埔渔翁撒网地,是一处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墓。2010年,该墓被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潮阳文物志》等志书载,马平田的先祖马荣(1107-1175),号唐宗,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南宋绍兴二年(1132)登进士,授淮南团练使推官,旋擢广南东路转运使等职,裔孙尊称他为“廉使祖”。后因感宋钦宗屈辱求和,权奸当道,国事日非,遂辞官归隐。绍兴十七年(1147),携眷定居潮阳蚝坪(今和平),成为马氏入潮肇基祖。马荣以德为怀,在政局动荡,民生贫困的情况下,将从政时勤俭节约下来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接济当地百姓,而自己却亲躬农耕,过着粗衣淡饭的生活,深得乡众好评,也影响到后代子孙。
马平田系马荣之第八世孙。综合地方志乘、族谱记载,以及族老口述,时逢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荡平天下后,四海大都安宁,惟个别边远地区仍有奸贼作乱。当时有土寇谢均正,不肯向朝廷纳降,据守和平,自号为“和平寨官”,为非作歹,乡民甚受其苦。平田之堂兄思道慷慨激烈,谕其归顺朝廷,致使谢贼恼羞成怒,将平田举族三百余口杀害,血流成河,情景目不忍睹,史称“洪厝港惨案”。平田侥幸得以生存,其时才十二岁,他孑身无依,逃入渡军輋(今西胪境内)后毁容匿名,拜师学艺,苦学本领。数年之后,本领学成,遂回和平平叛,将谢均正为首之众贼寇剿灭。均正被剿,群情鼎沸,百姓欢呼,争相称颂马平田年少有为。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刘文仲将马平田平贼有功的事迹上奏朝廷,朱元璋感其精神可嘉,遂御赐“平田中兴”之匾予以嘉彰。匾因年代久远而流失,不过,现马氏族谱中仍有“平田中兴”之记载。
马平田一生不慕功名,立心农耕,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户殷实人家。家庭宽裕后,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善名远扬。时年八节,他家中总是做了许多粿品,然后洒干储存起来,每逢乞丐上门求乞,便将粿品送与充饥。此外,家中还收购有一批旧衣服,每到冬天,便向远近贫苦人家发放衣服,因此每有人挨饿受冻时,就会想到了“欲粿到港尾,会寒找平田”,这便是此俚语的由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平田不但继承先祖马荣公慈善精神,还教育子孙要勤读诗书,崇尚正道,行善积德。在其影响下,裔孙英才辈出。据县志、族谱、碑刻等记载,其裔孙中出类拔萃、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人物的确不少,现择要介绍如下:
马光龙,原名登龙,字受攀。少时十分聪敏,九岁能作文,在学每试常得前茅。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人。两次上礼部,时逢国势变乱,遂漂泊岭外。由于早已出名,被授任中书舍人,并受南明首辅何吾驺(香山人)及晏、黄等大臣的器重。但他不愿从政,辞官回家,筑庐于和平里中洲隐居。和平近海,清康熙三年(1664)朝廷下令迁界。他上书极力陈述利害,主持迁界的官员接受其建议,使和平获免。除热心公益之外,还潜心文史,他于康熙十二年主修《潮阳县志》,奈何未脱稿而发生变乱。光龙为人沉稳含蓄,博览群书,自经史、稗官、文词以及琴音字学等,无不考究。晚年改号确夫,与数位知己吟于咏山水之间。享年71岁,入祀邑忠义孝弟祠。
马绍祖,字尚铃。出生于殷富世家,例贡出身。他发扬乃祖之风,慷慨好施,善举不辍。清雍正四至五年(1726-1727)水灾,乡里发生饥荒,他及时赈济灾民。乾隆十七年(1752)饥荒,他运谷在和平埠减价出卖,并煮粥救济饥民。和平新寨桥为七个乡交通必经要道,年久倒塌,他捐资重建。此外,还修寨墙与下宫天后古庙及置宗祠公租等,对公益事业热心支助,深受士民赞许。享年68岁。其子马世嵩,捐巨资筑灰路,也有乃父之风。
马英俊(1898-1930),又名阿淮,祖辈迁住县城郊区。幼家贫失学,随父务农。“五四”运动后受革命思潮影响,参加革命。1925年在广东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彭湃派员协助下,开展革命活动,于五仙创建农民协会,被选为组织委员。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是年以潮阳县农会主席身份出席广东省农民代表大会。1929年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中共潮阳县委常委兼四区(和平)区委书记,期间经常利用港尾马氏祖祠思源堂作为联络点,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1月7日夜,他与中共潮阳县委书记李绍发等,在老家港尾溪南村地下站开会,因叛徒出卖,遭敌人包围,8日凌晨在突围时牺牲,时年33岁
。
马士纯(1910-1941),原名大宁,又名伯元。1925就读于铜孟中学,是年冬,参加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1927年春考入汕头礐光中学,次年转学于汕头市立一中。192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在党组织帮助下,往上海求学。后往暹罗,在崇实学校任教,兼任侨报《晨钟报》“崇实”副刊主编,并以笔名“梦樵”发表救国文章。
1935年后回潮汕,曾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等职。这段时间,既从事教学,又组织教师话剧宣传队,举办学生军事训练班、党员培训班,发起并成立普宁教育界抗敌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按中共潮汕中心县委的决定,在和平下寨创办南侨中学第三分校。1941年任中共梅县县委书记,后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年仅32岁。
马雪卿(1918-1942),女。1938年进里美乡校读书,翌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1940年春被中共潮阳县工委评为模范党员。同年夏,往闽西南学习;8月被委任为中共潮阳县工委妇女委员;12月任中共潮惠南县委妇女部副部长。1941年6月,丈夫蔡耿达调任中共汕头区委书记,10月雪卿到汕头,与耿达一起开展革命活动。1942年春,由于被叛徒出卖,中共汕头区委机关被破坏,耿达与雪卿同时被捕。在狱中,雪卿教育并发动同时被捕的30多位同志、团结同监同志开展绝食斗争,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虽多次遭受敌人的酷刑,但始终保守党的秘密,最后在狱中献身,年仅25岁。
马立三(1878-1948),字谷生。少时启蒙于其父创办的集益轩私塾,继而就读于乐善轩国学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潮汕发生疠疫,死亡枕藉。他倡组临时救灾处,施医赠药,收殓弃尸,清洁环境。疫平后,将各方所捐赠救灾余款悉数交崇德善堂。不久,又发起筹资招募壮丁,从事守望相助,维护治安,为里人所称道。目睹清朝腐败没落,马立三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及闻孙中山先生准备发动北伐,他率先变卖不动产支持,号召华侨捐资支援,为广东革命政府募集了一笔巨款。中国国民党新加坡双溪大年分部及支部成立时,他当选为执行委员。1928年再当选为国民党吉打邦直属总支部主委,并被聘为国民政府海陆空总司令部咨议。1931年回国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西安事变平息后,国民政府派他回汕头兼任汕头市侨务局局长。1938年辞去汕头市侨务局长,专于后方发动组织民众自卫队;创办临时治疗所,组织弹伤救护队,采用中草药治疗弹伤,以解决战时医药缺乏的困难。后于获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战胜利勋章”时逝世,终年71岁。
马飞(1923-1989),少时读了几年书,1935年在潮剧老一枝香班当童伶,学青衣行当。1942年以后,先后在老玉梨、三正顺、老赛玉班教戏。1950年以后,在老玉梨、老源正潮剧团、广东潮剧院青年剧团当导演、作曲兼编剧。上世纪50年代,他编写、整理(含合作)、导演和作曲的剧目,主要有传统剧《红娘仔》《玉面狼》《大难陈三》和《芦林会》等,现代剧《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志愿军的未婚妻》《东海最前线》和《党重给我光明》等;60年代以后,有《赵宠写状》《金花女》《活捉孙富》《井边会》《磨房会》《回书》《金山战鼓》《南海长城》《刘明珠》和《万山红》等。其中如《志愿军的未婚妻》《东海最前线》《党重给我光明》等,在潮剧传统唱腔音乐的基础上,吸取了当代歌曲的一些手法,用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南海长城》既有传统唱腔音乐的特色,又有时代色彩;《井边会》《磨房会》《回书》的录音唱片,发行海内外。他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潮剧院艺术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其生平事迹被收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1989年在汕头逝世,终年67岁,
马大猷(1915-2012),祖籍和平下寨,出生于北京。幼年时聪慧,5岁能背唐诗百余首。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美国留学,194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声学、物理学方面卓有建树,被视为一颗科学新星。当抗日战争烽火越烧越旺时,他坚辞美国一些科研部门的高薪聘请,决心回到祖国服务。回国后,他先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两年后到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1952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在此期间,他致力于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教育,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的声学和国防工业方面的拔尖人才。由于成绩卓著,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物理研究所、电子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数学物理研究部常务副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由44岁的马大猷承担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和施工任务,他不负使命,让人民大会堂的音响设计保持了世界纪录。此外,还历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马锦灿,(1909—1984),香港实业家。商业职务曾任多家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董事、总裁。社会职务曾任中华总商会、潮州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香港业主联合会主席等职。因他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期间叱咤香港商界,为香港的繁荣作出贡献,故于1953年荣获英女皇加冕奖章。
马锦明(1917—2003),中国农业大学名誉博士、著名银行家、慈善家、北京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他不仅在事业上卓有成就,在香港财经界、地产界久负盛誉,而且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尤其关注内地的教育和医疗事业,曾先后多次捐资支持教育、兴建医院、建立医疗中心等。1996年捐出1亿港元成立“马锦明慈善基金”;还先后捐资支持农业大学、复旦大学等。曾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亲切会见及赞赏。其子马清煜也曾资助农业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生赴英国攻读国际管理学硕士。
马松深(1920-2012),祖籍和平下寨,1939年后往香港经商。历任香港九龙潮州公会主席、港九潮州公学监督、凤深置业有限公司与和丰布厂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一贯对公益事业充满热心,担任香港九龙潮州公会主席20多年期间,带头捐资兴建港九潮州公会中学大礼堂,以及创办港九潮州公会马松深中学。他还带头捐资300万港元,联络港澳乡亲捐资1000多万元,在潮阳和平兴建大峰医院。他关心家乡建设,还捐资支持家乡兴建下寨学校、铺筑下寨乡道,拓建大峰风景区,及助建汕头体育馆等。在回内地投资创办实业的同时,多次带团回家乡参观考察,为促进汕头与香港乃至海内外的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1992年,他被授予第三批“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马庆雄(1927-2012),祖籍和平下寨,生于泰国,1947年7月回国。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10月,调到中央广播事业局从事对外广播工作,曾任编辑、翻译,越柬老泰语组副组长,越老语组组长,亚洲部副主任,国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1981年3月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1982年4月任广播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曾任全国记协副主席、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副主任。
马伟武,生于和平里美,十几岁时到香港谋生,几经拼搏,成为力嘉国际集团董事长,美国哈姆斯顿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纸包装工业十大杰出企业家,中国纸包装工业风云人物,香港创新科技卓越企业家奖获得者,新中国70周年印刷业时代先锋。其“包装印刷航母”,业务遍及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事业有成之后,他坚持践行自己的“慈善梦”。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累计捐款近亿元,用于救灾、助学、教育、医疗、修路和消防等,其中2010年至今捐资7000万元,助建家乡“力嘉中学”,随后又倡起在家乡成立博爱慈善会,捐资889万元。因多行善举,他先后荣获“全球杰出华人奖”、“汕头市荣誉市民”、“深圳市荣誉市民”、“南方华人慈善人物奖”、“抗震救灾重要贡献奖”等众多荣誉称号。
马氏最早入潮创业者从马荣算起,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至“平田中兴”的马平田,也有660多年的历史,因此分支远播,人才众多,由于年代久远,上面仅是搜集到的部分人物资料,然而,亦足以印证马氏平田世系是潮阳望族之一。
透过马平田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没有当过什么官位,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丰厚著述遗存后世,不过,他的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培养子孙后代崇尚正道、奋发向上、奉献社会的积极人生观,却让他成为一座丰碑,同时成为一位在潮阳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民间人物。如今,马平田的裔孙约二十万人,且遍布海内外,颇有建树的较多。如果继续弘扬马平田的优秀家风,这有利于联结海内外马氏乡亲,共同为家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