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姚振发先生的创业历程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 生 时间:2012-06-27 Tag: 点击: 2

姚振发先生的创业历程

郑 生

   2012年5月21日临近中午时分,深圳市区刚刚下过一阵小雨,不一会儿又迎来了一轮红日。此时,太阳正照在天空的正中央,大地又是那样的明亮,周围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在洁净的道路两旁,只见树影斑驳,翠绿的树叶随着初夏的微风不时地扭摆着纤细的腰肢,婆娑起舞。小鸟在枝头窃窃私语,似乎在说:大地又是一派好风景呀!就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深圳市中天元集团董事长姚振发先生正精神焕发地接受着我的专访。

我打量了姚振发先生一番:一米七几的个头,衣着朴素,天庭饱满,鼻头丰满;说话语速稍快,声音不高,但语气是那样的平和、悦耳,丝毫看不出他亿万富豪的那种派头。这就是姚振发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通过与他一番详细地交谈,在他的身上,我感受到他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优点,那就是吃苦、拼搏、勤奋、诚实。这八个字就是他在深圳激烈竞争的建筑业界以及商界赖以立足并不断走向成功的秘诀。从刚开始在建筑工地打工也好,到后来自己办企业也好,姚振发先生都能从这八个字中获取勇往直前的动力和必胜的信心。他曾经走过的那条艰苦、坎坷的创业之路,是值得我们大书特书的。

                    家庭的熏陶让他懂得了循规蹈矩

1959年12月25日(农历十一月廿六),姚振发先生出生在潮阳县(今属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和丰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在这个七口之家似乎占据着特殊的地位,除父母之外,姚振发先生之上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在家里排行最小,是母亲李海棠40岁那年生的。在这四个姐姐哥哥当中,情况有点特殊:三姐的视力不好,哥哥眼睛患先天性失明。因此,作为细仔的姚振发先生自然而然地成了父母的掌上宝贝,从小就被父母倍加呵护和爱惜。但他并没有娇生惯养,更不敢撒娇。父母始终没有放宽对他的严格教养。家庭的熏陶,父母的勤劳忠厚及家族的良好风范深深地刻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因此,姚振发先生从小就是一个很听话、守规矩的孩子。

父母对细仔姚振发先生是如何呵护和爱惜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例子得到印证。父亲姚清林当时在乡里从事孵鸭子行当,算是有一点经济收入。经常会有些无法孵化的“无形蛋”被他拿回家,当作细仔姚振发先生的日常营养品。姚振发先生七岁那年秋天就开始在故乡和丰学校上学读书,这个年龄在当时农村来说算是比较早的。那个阶段,姚振发先生的身体瘦小,体弱多病,不知为什么经常肚子疼。为了让他的身体早日健壮起来,母亲李海棠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倾全家之力保证他吃得饱吃得好,读书后母亲要求他每天上午第二节课下课之后务必回家吃点心充饥。那些点心其实就是稀饭和一个“无形蛋”。但这些食物在当时物质生活紧张的农村来说算是很不错的营养品了。除了每天给他增加营养外,心地善良的母亲经常背着他四处求神拜佛、寻医问药,还到邻乡抽签问卜找人算命。算命先生对李海棠说道:“阿嫂,你尽管放心吧,这孩子到十一岁就过运了,好粟在仓底,将来他一定有出息的!”姚振发先生从小就觉得他愧疚母亲的太多了,他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努力勤奋、出人头地,将来回报父母对他的养育之恩。

说来也有点奇怪,母亲的善良和虔诚似乎感动了天地,读小学四年级那年,姚振发先生的肚子就再也不疼了。这似乎应验了那位算命先生的预言,姚振发先生身体逐渐好起来了,学习也跟上了,一直升读至高中。

1974年在井都中学读高一时,因当年是突出政治的年代,老师经过调查摸底,认为姚振发先生老实、遵守纪律,思想觉悟也比较高,遂推选他为班里的副班长兼团小组长。1975年7月,年仅17虚岁的姚振发先生高中毕业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农村,一个少年能读至高中毕业已经是很不错,算是最高学历了。当年,由于我们国家尚未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姚振发先生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回乡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父母也希望他能在故乡那片沙滩地上辛勤劳作,赖以生存下去。这可是当时所有农家一个最朴素的想法哪!而他也说不出自己作为一个身体瘦弱的农村少年能有什么发展前途?一没有升学的机会,二又没有工厂可上班,此时此刻的他跟千千万万的农家子女一样对人生的未来可谓一片空白和茫然。

打工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

就在姚振发先生高中毕业后的第五天,这一天似乎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在谷饶公社担任组织委员的四叔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加入谷饶公社建筑队前往广州石化建筑工地打工的名额,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离开亲人出远门,也是他人生第一次去接受严峻的考验。

当时一同去广州石化建筑工地打工的工友共有八十个人,到工地后的第二天,建筑队采取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将这八十个人分成八个组,每个小组每天承担平均的活,早完成早回宿舍休息。这个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是姚振发先生踏上社会所碰到的第一桩十分难堪的事,那些身强力壮的人先行组合成七个组,最后剩下姚振发他们十个老的老少的少凑成第八个组。他们十个人当中,年纪大的有五、六十岁,而姚振发先生当时却只有17虚岁。

建筑队是承担广州石化总厂的给、排水工程,那年代没有机械化,全靠人工连挖带挑连泥带水一担一担从几米深的沟里挑上来,那繁重的体力劳动就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都叫苦喊累,何况是一个刚走出校门且之前又很少参加过体力劳动的17岁少年呢?干了几天后姚振发先生确实无法继续承受下去,只好写信告诉父母,父亲收到信后回信叫他回家换父亲去干,他收到信后一夜无法入睡,心想:自己一天一天长大了,父亲一天一天老了,怎能让父亲来干呢?最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给父母回信:自己以最大的努力,能干多少算多少,就这样他咬紧牙关坚持下去。通过几个月的磨练,姚振发先生慢慢地适应了。

“听说你当时的体重还不足八十斤,人较瘦弱,像你这样去干重活,你能吃得消吗?”我不解地对姚振发先生问道。

“那肯定是吃不消的。说实在的,我原来在家里没有干过重体力劳动,但为了不丢我四叔的脸和争口气,不让其他工友耻笑,再苦再累也得干。那时候我们组由于各人的身体无法跟其他组比,所以我们只能笨鸟先飞,加班加点,早上天没亮其他组还没起床我们就上班了,中午有时温度高达40℃,其他组在休息,我们照常加班,晚上天黑了其他组收工回宿舍了,我们还在工地加班,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其他组的进度。”说到这里,姚振发先生停了片刻继续说道,“当时我们十个人干的可是魔鬼活、慢性自杀的活,又脏又累,每天干活时整个人好像从泥水坑里捞上来的一样,只看到两个眼睛,汗水湿透了衣服从裤脚流出,早上带到工地的开水喝完后,渴了只能喝水库里的水,饿了只能喝水充饥。那是一般常人无法承受的。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真没想到原来最差劲的我们每月都能如期完成任务。不久,工友们见我年纪最小,有一定的文化,并最能吃苦,就推选我为组长。后来,建筑队开展劳动竞赛,设立奖励制度,设定哪个组当月完成任务最多者奖励两斤猪肉、两斤米酒及一面流动红旗。”

“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后,你们组能得奖吗?”我关切地问道。

“能!平时我们组都能完成任务,设立奖励制度后我们干得更起劲了,后来每月的奖励都非我们组莫属了,另外七个组的人看到每月的奖励都给我们组拿走了,因而他们都叫我们组为猪肉组。由于我们组每月都超额完成任务和得奖,我这个组长在8个组长中显得有点‘份量’。当年端午节那天,上午收工后其他7个组都希望下午休息,可又没有哪个组敢提出来。那天下午一点多其他7个组长都来找我商量下午休息。当时我跟他们说,休息不休息是你们的事跟我们组没关系,我组进度比你们快了下午就休息。其他7个小组听到这句话后就全部说休息,造成当天下午全队休息的事。这时,施工队长气冒三尺,说我带头罢工,这件事后来告到我四叔那里去,结果让我挨了一顿批评。”

接着,姚振发先生自豪地说道:“打工活确实累确实辛苦,但也很值得回味,那时我们每人每月都有两三百元钱的收入,在那个年代,国家工作人员每月的工资才二三十元嘛。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其实也有好处,我们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嘛,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炼了意志。”

“哦,某种意义上讲,你们拼命干,不仅是为了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人生永争第一的豪气是吗?”我接着又问道。

“对,你说得很对!通过这段经历,造就了我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也树立了人生不服输、要干就一定干好的信念。得益于这毅力和信念,使我在后来的30多年里战胜了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30多年过去了,当年跟我一起同组干活的堂哥还经常与我妻子提起说,振发少年时干活要钱不要命,我们都认为当年他一定干伤了。但幸好有你后来生活上的照顾,不然他肯定不会有现在的好身体。”姚振发先生自豪地答道。

在广州建筑工地干了两年,后来又到韶关干了一年多,姚振发先生从中学到了不少从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也积累了一些待人接物的经验。他深深地懂得:只有吃苦拼搏,忠厚诚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为他后来事业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上半年,当时21岁的姚振发先生与同乡的姚御叶相爱结婚了。恰好此时,曾一同在广州工地打工的工友来找他,说福建省平和县的平和水库工程有活干,问他要不要去?姚振发先生听完介绍后毅然答应了工友的邀请,共同组织了一支28人的施工队,带着新婚妻子,领着这群“散兵游勇”来到福建省平和县的平和水库建筑工地,参加水库建设。当时姚振发先生与妻子住在当地农民一个破旧的水牛房里,楼下圈牛,阁楼住着振发先生这对新婚夫妇。新婚之夜只有蚊帐草席没有枕头,只好用一条方木作为枕头。水牛房里的空气又脏又臭,光线灰暗,蚊子又特别多。有一个深夜,阁楼的木梯被水牛撬倒了,第二天早上他俩下都下不来,后来工友由于等不到他俩,赶忙过来找他才把木梯装上去,让他俩下来。面对如此境况,他们夫妻真是哭笑不得哩。如此艰苦恶劣的环境,加上当时工值低,劳动强度大,少数工人不安心干活等因素,姚振发先生在苦捱了半年之后不得已散伙了,他不但分文不得,还亏了六百多元哩。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他真有点无奈呀!姚振发先生不得不回家干了一年多农活,经受了人生又一次考验。

“这是你第一次去面对失败吧?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我对他问道。

“当时我的心情非常糟糕,既承受了经济上亏损的压力又受到了父亲严厉的责骂。忙活了半年时间不但挣不到钱,还亏了六百多块钱,心儿的确很疼哪!六百多块钱在当时来说可是个大数目呀!”姚振发先生顿时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的表情。

逆境助他逐步走向成功

到了1982年端午节后的第二天,四叔介绍他到深圳潮阳建筑公司搭棚队打工。当时的老板对他说:“小姚,叫你搭棚你不懂技术,我倒不如拿点钱让你去省内的紫金、和平县等地采购搭棚用的毛竹、模板吧。这也是一项工作。”

“太好了!谢谢老板了!”当时老板给了他三万元,另外派了两个人,组成了三人小组,由姚振发先生负责。

经过商议,姚振发先生负责去紫金、和平等地采购材料,其他两人负责销售。在三人小组上班过程中,姚振发先生利用工作之余到处承联承接工程业务。过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即1982年8月份的一天,他所联系的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的“深圳国贸工地”开工了,甲方通知他尽快组建40人的队伍前去配合施工。此时,姚振发先生不得不离开三人小组,三人小组也因他的离去而结业,当时经结算已赚了一万多元,理应分到他几千元。可是老板开玩笑地对他说:“你快成工头了,还要这点钱吗?”

姚振发先生开玩笑地说:“那时,我自己已经成了‘姚白劳’。”

1982年中秋节前夕,当他与中国建筑三局签订了配合国贸大厦施工的合同后,回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并向父亲要钱做前期的启动资金,父亲由于前车之鉴故极力反对他,且分文不给。这时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当时担任和丰乡党支部副书记的房亲姚经欣得知此事后,帮忙做姚振发先生父亲的思想工作,但他父亲仍然不同意,在这关键时刻,姚经欣毫不犹豫地拿出了800元借给姚振发先生,支持他去深圳创业。

1982年中秋节后的第二天,姚振发先生带着钱来到潮阳县城汽车站,买下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四十张从潮阳到深圳的汽车票(每张11.5元),到深圳后他又购置了四十人的生活用品及劳动工具,此时他身上仅剩下50元钱。这50元钱可是四十个工人第二天的生活费呀。第三天他身无分文,那时他不敢去想那么多,只有背水一战,厚着脸皮到处借钱维持四十人的生活。他每天早上带着工人到“国贸”工地找甲方施工员安排好当天的工作后,就得马上离开工地去借钱交炊事员买米买菜,解决当天工人们的生活。当时四十个工人租住在罗湖向西村一间约150平方米的农民房里,姚振发先生与其他两名工人住在铁床的下铺,上铺还住着三个工人。他考虑到工人们白天劳累,便主动让所有工友洗完澡入睡后他最后一个洗澡。姚振发先生登记当天完成的工程量和工人考勤之后,天已经很晚了,他又是最后一个入睡。第二天早上又是他第一个起床叫醒工人。为了联系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挤出8毛钱买一包“南洋双喜”香烟,用于应酬甲方,自己则与工人们抽烟丝,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煎熬下去。工程开工一个月后进行结算,四十个工人当月挣了近1万元钱,姚振发先生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初次获得成功,你那时的心情又怎么样呢?”我再一次问道。

“当然高兴呀!这回可松了一口气,不用天天到处借钱了!”姚振发先生颇为自豪地答道。

我插话道:“从此,你的处境开始好转了吧?”

“是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了。”姚振发先生点头答道。

随着“国贸”大厦施工进度的加快,姚振发先生的队伍那种拼搏精神及其诚实的作风着实令甲方为之感动。因此,甲方对他的信任度与日俱增。四个月后,姚振发先生的施工队从原来的四十人扩大到三四百人。其工种已由过去的小工发展到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等。至1983年年底,他手下的工人已达到六七百人。那一年,姚振发先生才24岁。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摸爬滚打和实践锻炼,他和自己的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1986年上半年,姚振发先生开始自行承接工程任务,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去参与建筑市场的竞争。此后,他好像得到苍天的帮助,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他先后承建了日本山田公司在深圳市福永镇投资的工业厂房、福永镇政府办公大楼、中信协调大厦、蔚蓝海岸等大型工程。这些工程均以质量优、工期短而被评为优良工程,受到客户们的广泛好评。

1993年,姚振发先生组建了深圳市中天元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深圳市怡正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开发建成了怡正发大厦;1999年,姚振发先生看准了深圳建筑市场的发展潜力,锁定目标,果断出资几千万元组建了大型混凝土专业生产企业——深圳市中天元实业有限公司;2004年他投资建设深圳福田保税区中天元物流大厦并成立了深圳市中天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被评为深圳市重点物流企业,每年享受政府贴息待遇;2005年他收购并投资建设了中天元盐田海关出口监管仓,并成立了深圳市中天元仓储有限公司;2010年他投资建设了中天元盐田国际物流中心并成立了深圳中天元物流有限公司,该项目荣获2010年国家发改委400万人民币扶持资金,成为深圳市唯一获得国家扶持的重点项目。

姚振发先生告诉我:“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一日千里、信息瞬息万变、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世纪。这个世纪就是智慧与人才竞争的世纪。因此,我们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光靠当年的吃苦耐劳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现在我们要靠知识去创新发展。”

面对着事业成功,姚振发先生并不沾沾自喜,而是把目光悄然投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开发领域。他已拥有深圳市中天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天元物流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天元仓储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天元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恒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员工近500名。目前,姚振发先生还担任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等职。

谈到对子女的教育,姚振发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意识到知识和儿女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事业与培养小孩同等重要,当事业与培养小孩发生矛盾时首先要保证培养小孩。”

他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他养育了三男二女共五个小孩,儿女们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他事业起步的时期,他几乎每天都要应酬,但他给自己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晚上十点半前必须回家,给小孩检查作业。有时碰上客户晚饭后要进行第二场活动时,他都是安排下属负责去陪同。刚开始有些客户内心都认为姚老板不够朋友,周围有些朋友也错怪他,以为他怕老婆。到了后来他们才真正了解情况后都支持他的做法。那时不管多忙,几个小孩的家长会他都准时参加。他这种给小孩作业签名的做法经常被老师当作榜样在家长会上推广。在儿女的教育问题上,他从小抓起。早在五个小孩读小学时,姚振发先生就经常把他们叫在一起,教导他们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要爱护身体;第二要学会做人;第三要认真读书。直到现在小孩都长大成人了还经常说起父亲在他们小时候要求的三原则。在小孩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方面,他都认真向专业人士请教,根据小孩不同的爱好和家庭从事的事业高度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用。

尽管他的儿女们都十分听话,且学有所成,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仍然从严要求,没有丝毫放松,仍然要求他们坚持小时候共同遵守的的三个原则,但内容却有所改动:第一要爱护身体;第二要学会为人处事;第三要敬业上进。

        用感恩的心回报梓里和社会

姚振发先生从小就受家庭熏陶,小时候母亲经常叫他拿着食物去接济邻居。母亲那种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美德深深地烙印在姚振发先生幼小的心灵里,是他从小就树立了关心他人疾苦的爱心和思想。

早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姚振发先生的事业刚刚起步。母亲还健在时就经常向姚振发先生拿钱亲自送给乡里那些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到了后来母亲因为自己身体行走不方便时,她仍然关注着他们,经常委托人代为送去,母亲这种扶贫济困、积德行善的美德既得到了乡亲们的称赞,同时又深深地影响了姚振发先生。

从2000年春节开始,姚振发先生请乡里干部替他给乡里的每个贫困户、五保户分发一包大米、一瓶食油和几百元钱,让他们欢度新春佳节。开始几年,他每次捐赠金额5万元。随后,他把捐赠金额增加到10万元。

2002年元宵节前夕,当时潮阳市的领导便发动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及社会各界捐资搞水改工程,这件事对姚振发先生的触动很大。他当时得知原来有几位在他的工地打过工的乡亲,年仅40多岁就病死了,原因是饮用了含有氟和致癌等物质的不洁水。为此,他十分痛心,遂毅然捐资100万元用于故乡搞水改工程。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八级强烈地震,姚振发先生立即捐赠了几十万元,帮助灾区的重建工作。

2009年,乡里干部和学校校长专程驱车赶往深圳,向姚振发先生反映故乡原来的教学楼在建成十几年之后便成了危房,经有关部门鉴定,教学楼已不能继续使用了,每逢下大雨刮台风家长就担心校舍倒塌,不敢让小孩到学校上课,父老乡亲的心情都非常焦急,个个迫切希望早日把新教学楼建起来。

姚振发先生听后深情地说:“孩子是故乡的未来,祖国的未来。捐资兴学,我责无旁贷!”

于是,他毅然捐资300万元,其他乡亲捐了100多万元,加上政府拨款80万元,总共500多万元,终于在原地建起了六层高的教学楼,包括礼堂、教师宿舍、食堂、操场等配套设施,大大地改善了故乡的办学条件。姚振发先生的高尚义举,受到当地党政和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故乡的祠堂及潮阳的姚氏宗祠的修建,他也乐捐了近100万元。

累计至今,姚振发先生用于兴办公益事业以及扶贫济困的捐款已逾八九百万元。从这笔巨额捐款,我们可以看出姚振发先生的宽广胸怀以及其赤子之心哪!

值得一提的是,姚振发先生不但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而且拥有一家幸福美满的家庭。五个子女中目前已有四个子女成家并已育有两个男孙。儿子、儿媳妇和女儿、女婿们都很孝顺,健康上进,没有富二代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他们当中有5人先后去英国留学,几年之后都学成归来,并已各自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

因此,姚振发先生开玩笑地说:“现在全家共有13人,只有我和妻子及两个孙子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了。”

这些都令姚振发先生感到无比自豪和宽慰哩。

此时,姚振发先生站在中天元物流大厦的大门口,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然后放眼远望,前景依然一片光明、美好,景色依然瑰丽迷人。顿时,他的心中更加豁然开朗,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正在他的脑海里孕育着、孕育着……

最后,我即兴赋诗一首,以结束对姚振发先生的专访,并表达我对他的敬意之情。

诗曰:他乡打拼心赤诚,勤奋诚实业昌兴。致富不忘报梓里,兴办公益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