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吴礼和
吴礼和先生1940年出生于潮阳棉城,是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潮阳东信文艺协会理事,潮阳民间艺术学会顾问。青年时师从郑国瑞先生,学习吹笛,深得传统技法,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运气自如,音色饱满。1993年与同仁共创“雯禧苑乐社”,培养青少年笛套接班人,该乐社1997年参加汕头首届潮州大锣鼓群英赛获一等奖;作品《古邑新颜》参加1998年“露露杯”潮州音乐大赛获三等奖等。1999年他的名字被录入汕头市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一书;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
潮阳笛套音乐是少数能够幸存至今的古老乐种之一,800年来,其所演奏的唐宋以来的宫廷古乐曲在海滨邹鲁这片沃土绵延、传承、润饰、发展,逐渐孕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朵雅俗共赏的民间乐苑之花。它格调独特、配套齐整、古色古香,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在1985年出版的《潮阳笛套音乐》一书中,潮阳笛套音乐甚至被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
然而,如今能够完整演奏出这一古朴、雄壮、优雅而有气势的“华夏正声”的民间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了,年过八旬的吴礼和先生是其中之一。
15岁学艺40岁重拾大笛
鼓乐喧天,笙笛齐鸣。在潮阳各大节庆文艺演出活动中,如今仍偶能见到一位精神矍铄、不失风雅的耄耋老人,手把横笛,作若金钟,神采飘逸,运足丹田之气,演奏着古朴优雅的潮阳笛套音乐,他就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吴礼和。如今除了传承非遗文化,奔走于各公益课堂教授青年儿童学习笛套音乐知识外,他多蜗居在自家经营的一家小小琴行内,30平方米不到的小琴行挂满各种弹拨乐器,普通的很,鲜见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关的物件。记者好奇询问,吴老从家里搬出两个大纸皮箱,从中翻找出各种与笛套音乐相关的文件、资料、证书、奖状、照片……“为什么不把照片、证书挂起来?”吴老呵呵笑起来,说“自己收藏就好”。
吴礼和告诉记者,幼年因家境艰难早早辍学,15岁起,他师从民间音乐大师郑国瑞先生,开始学习潮阳笛套中大笛的吹奏技法,自此与“笛套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自己的经历简单概括为“幼年辍学”“15学艺”“29岁响应号召上山乡”“40岁重拾大笛”,40岁之后,吴礼和勤练功、办乐社、教学徒、广传播,将“大笛”与自己的人生“融合为一”,将传承“笛套音乐”传统吹奏技法的责任担在肩上、刻在心里,“如今还能登台演奏,我也算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了。”
对“龙头凤尾指”了如指掌
在谈及个人过往时,吴礼和多是言简意赅,寥寥几句,而当谈起“笛套”乐理知识,一瞬间,老人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对于“笛套”,都说行里人看门道,行外人看热闹,然而在潮汕地区,许多潮阳之外的潮汕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潮汕人,连“看热闹”都算不上,常常硬生生抛出一句“什么是笛套?为什么叫笛套?”
每每有人问及,吴礼和忙不迭拿出先师传下的一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大笛”,解释道,解放初年届古稀的老艺人说过,这是前辈传艺沿用的名称,是指以“龙头凤尾指”大笛领奏,配齐笛、管、笙、萧、三弦、琵琶、古筝、弦乐、小八音打击乐,演奏的古乐套。“笛套音乐,最重要的就是主奏的这支大笛了。相传笛套音乐是宫廷乐,所以古时主奏的大笛两端分别有玉制的龙头凤尾,你看,以前的笛子,就像这支——笛身分为28节,犹如28节龙骨化身,所以又称龙笛。”吴礼和指着手中的笛子告诉记者,“笛套”之称应始于元初,元朝始建,潮人属“南人”,社会地位处于全国划分的四个等级之末。唐宋以来号称“海滨邹鲁”的潮阳,盛行祭祀庆典,更少不了戏曲表演。宋元时期喜剧表演称“套曲”,备受压制的潮人或认为演奏古乐,既可以抒发心中不忿,也可免去戏曲文辞的敏感招来麻烦,因而以这种排场有序、乐章层次分明、更能令人遐想的古乐演奏代替“套曲”演奏。“龙头凤尾指”大笛是演奏“主角”,也就称之为“笛套曲”,简称“笛套”。这称谓就这样辈辈沿用,相传下来。
耄耋之年仍能自如吹“大笛”
800年来,笛套音乐在潮阳浸润、传承、演化,地方特色也逐渐凸显出来。吴礼和表示,潮阳笛套音乐的特点,在于音色沉稳、大气、雄浑,“因此吹奏起来十分耗气,对吹奏者的气韵要求很高,八节一长音,一换气就不成句了,所以一般要学上个一二十年,才能比较流畅地演绎出大笛的音韵”。言谈间,吴礼和信手拈来,演示了一番“用气延长音30秒不换气”的绝学,兴之所至更手把横笛演奏起来。老人家依旧音色清丽,发音自如,气韵高雅,一曲奏罢,他盘起双腿,用手撑起身体,打趣道:“我这把年纪还能吹响这支笛子不容易,好在我的童子功练得扎实。”
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吴老深知大笛是潮阳笛套的灵魂,要吹好必须下一番苦功,故而练笛不辍。学习笛套音乐,吴老更倾向于传承和钻研中国宫廷音乐“正宫调”的演奏技法,并在过程中注意把潮阳人语音丹田有力的特点,巧妙地融进大笛的运气、送气和控气之中,结合运用“挑、拨、盖、抹”的传统指法,磨炼一次性用气延长音30秒的功力,同时融入滑音、连音等吹奏技巧,使大笛产生一韵多波的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如在演奏潮阳笛古乐《四大景》时,开头9个音节的笛引,时间跨度长,演奏难度大,他反复尝试每2个音节换一次气,9个音节换4至5次气的吹奏方法,效果良好,听起来既有连贯性,又增加音质的纯度,更有悠扬清丽之感。这首古曲由他单笛领奏,参加2009年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汕头音乐周”演出,一炮打响。不少行家认为:“吴老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他的笛音是从骨子里磨出来的,如今这种岁数,尚能单笛领奏,气路、韵味未减当年,清丽中见精神,幽逸中见沧桑,真是难能可贵。”
“当年十三师兄弟一起学艺,他们很多人都吹得比我好,只是大家都渐渐老了,有的病了,有的已经作古,如今耄耋之年还能吹响大笛的只剩下我了。”谈及此,吴老唏嘘道:“我不敢懈怠,惟有放宽心,摆正心态,保持锻炼,才能继续履行传承古乐的职责。”
忧心笛套传承“前景并不乐观”
如今的“笛套音乐”较之过去更有名气了,眼下也多有乡绅名士慷慨解囊助推“笛套”这一非遗文化传承,还有如吴礼和一样的新老艺术家以传承文化技艺为己任不断登台、讲课、交流、展示,但身处其中,吴礼和直言“前景并不乐观”。他感慨道,“貌似许多人都在学,但真正学得会、学得精的人太少太少了!”
吴礼和坦言:“对比我们那个时候,现在学笛套的人比我们那个年代多得多,但我们那个时候,一旦学了,就将笛套音乐当作立身之本来学,就钻进去了。可是如今的孩子功课太繁重,不少孩子利用暑期,或者每周只学习一两节课,学笛套犹如上兴趣班,学习没有连贯性、持续性。”吴礼和打趣道:“以前我学吹笛,一个单音每天练几个小时,连续练4个月,一首古乐曲,不练上个三五年,是没办法自如吹奏的。然而,如今孩子们学个三五个月还没能吹奏出一首曲子,往往就会没了耐心和兴趣。”
吴礼和表示,学习传统笛套音乐演奏,就要“练苦功,吹长音”,需要沉淀,没有捷径可走。然而“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学习任务重”等现实问题,成为了传统技艺传承难以冲破的藩篱。“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民间组织、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去解决问题。”吴礼和说。
(据《汕头日报》摘编,刘佳纯/文 陈史/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