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潮汕民间建筑工艺师马烈民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马烈民从事木作工艺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的曾祖父马谦达(1895-1925)、祖父马云阶(1903-1991)、父亲马汉瑜,均是潮阳和平较有名的木匠。尤其是祖父马云阶(曾用名定祥,别名阿眯,号礼光),是当时潮汕地区名气很重的“司头”(指建筑业各行的总领班),民间称他为“眯司”。“眯司”对潮汕的祠堂庙宇、神龛妆盒的造型十分考究,是能执掌“丈竿”之人(指能懂得布局、尺寸)。受家庭的熏陶,马烈民从小便对木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利用假日随祖父学艺,并打下了较为稳固的基础。1978年高中毕业后,他便走上了木作技术之路。
  在工作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把木工传统的营造技术同现代化的技术融汇贯通起来,才能迎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挑战。于是,1986年,他便参加了粤北建筑工程学校进修学习,从而对地基探测、结构设计、施工组织,以及隐蔽工程记录均有了进一步了解,同时对潮汕民用建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进修结业后,他又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古建园林技术》等书,了解我国明、清时代宫殿、园林景点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使他的木作建筑原理和制作技术更上一层楼。
  十余年前,由他承担木作设计与施工的潮汕第一大亭——潮阳和平“大峰祖师亭”,其结构为重檐歇山建筑,长21余米,宽15余米,地面至上檐屋面栋高15余米,难度十分大,机械设备又不齐全,因此,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然而,他并不被困难所吓倒,通过参考有关建筑书籍,并请教汕头市建筑设计院蒋鉴隆等工程师,同时走访福建开元寺、南普陀万古岩与潮州开元寺等木结构方面的建筑经验,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综合整理,制订出施工方案。后又认真研究,反复探讨,突出我国亭台楼阁“奔而疾、抛而远”的特点,他精确制出整个工程的木模型,以便在施工过程中给工人们有一个空间概念,能够在制作与安装时一目了然。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马烈民配合其他艺人,终于完成了“大峰祖师亭”的建筑,从而为大峰风景区增添了一抹既凝重又神奇的色彩。
  大峰祖师亭建成之后,马烈民的名字在潮汕建筑界也逐渐响亮起来。不久,梅州要兴建千佛宝塔和千佛宝殿。其中的千佛宝殿为17米×23米的木石结构,五开间,重檐歇山庑殿式,脊顶高12米(中火宝、卷草翘高在外)。殿内为石柱森梁架、南方常用的十字拱斗,上部设天花板高7.3米,结构形式与潮州开元寺大同小异,保留了中国传统牢固、耐久的木石结构形式。当时,宝殿的设计师邱创平先生,因慕马烈民之名,还特地聘请他前往承建宝殿的木作结构。
  由于“上至丈竿,下至刁刀”,马烈民都了如指掌,因而,二十多年来,他应聘承建了潮汕地区的祠堂庙宇数十座。其事迹也先后在《汕头日报》等报刊及电台登播,同时,还被收入了发行全国的《神州之魂》一书。
  此外,马烈民在实践过程中还善于总结经验,至今,他先后已写出了诸如《初探潮汕建筑》、《潮汕木工知识》、《潮汕民居与祠宇建筑尺寸初探》、《祠堂造型与建筑文化》等颇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深受行家的好评。(际云)

 

马烈民像

附:潮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马烈民资料
师承学艺和实践经历:
  高中毕业后,1978年便随同祖父一起学艺,适逢改革开放,祠堂、庵寺与民居逐步开始维修与新建的时期,故而逐步熟悉其名词、做法、技术要领与民间一些“口传心授”之经验,通过实践,悟出一些技巧与掌握基础之知识,经手新建与修建的祠宇、庵寺、宫庙有数十座。现为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汕头市中华文化研究会会员,潮阳民间艺术学会常务理事。并取得了广东省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广东省粤北建筑工程学校结业证书。

传承谱系:
  马烈民之曾祖父马谦达出生于1859年,大木作承传汕头“楠司”,然后影响邻里;第二代为其祖父马礼光,人称“眯司”,生于1903年;第三代为其伯父马汉昌,(人称“二九”)与其父亲汉瑜,(人称“四九”);第四代为马烈民,人称“民司”,其大木作分类属“练江北派”。

技艺特点:
  1、会“落丈杆”技艺精细。2、门、闪上窗的各款造型篆字奇异独特。3、大木载路的交差连接、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相交的“节声杖”与现代的图纸绘制精细,达到屋顶与地下装饰的“上至丈杆下至雕刀”的全面发展。

 

 

 

 

 

马烈民联系电话:13692068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