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文化研究中,有学者表示,潮阳话是潮汕话中保留古语最多的方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为潮阳俚语的传承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潮阳新坡遗考古发现及明朝《隆庆潮阳县志》等记载,四千多年前潮阳就有先民劳作的足迹,两千多年前潮阳已经有村落和人家,数千年的历史烟霭沉沉,孕育出了独具风韵的地域文化和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并凝结成了地域文化精华、群众智慧结晶的潮阳俚语。这些俚语,没有什么文彩,没有半点迂回曲折,但即使目不识丁者,也一听就懂其所说的含义,千百年来为大家所接受。
纵观潮阳俚语,它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语音特征。潮阳俚语是用潮阳话发音的,而潮阳话属潮汕话中的练江口音,与韩江口音、榕江口音有明显区别。有如“你”字,韩江和榕江区域读“吕”,而练江区域念“鲁”。潮阳话的最大特点是声调多为低调和降调,听起来让人觉得重浊些,这让潮阳外的潮汕人通常认为潮阳话最“huai2”。
二、本土特征。不少潮阳俚语的内容起源于本土,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如“参深过潮阳人”,体现了潮阳人办事谨言慎行,循规蹈矩;如“离城七铺”,意谓路途不近,但其中折射着明朝潮籍官员陈大器清正廉明的故事;如“奴仔欲中举,入塔着规矩”,则是劝告小孩进县城文光塔玩耍,应爱护象征文笔的文光塔,才能得中功名;如“灵山荔果,有食无帕”,灵山八景之一的“千丛果”,种的就是荔枝,因果甜汁多,旧时前来品尝的人很多,但允许吃而不准带走,这劝告人们不要贪心,好的东西让更多人分享。
三、侨乡特征。潮阳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00多万,因而俚语也含有浓浓的侨味。如“番畔钱银唐山福”,意为华侨的财物是要有福分的人才可得到,劝人不要过分奢求,财富要靠自己创造;如“唔对开伯条数”,故事出之寄番批,它告诫人们做人要诚实,否则终归会露馅的;如“暹罗田螺脚桶大”,则是讥讽那些喜欢吹牛的人,你想,吹牛的人说“暹罗田螺脚桶大”,可当人问起“一个脚窟可装几粒时”,回答是“可装十多粒”,难道是赤脚大仙的脚!
四、海洋特征。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旧时讨海的人很多,因而不少俚语具有海洋特征。如“行船走马三分命”,说的就是下海讨活和走马一样,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如“磨蜞欺负无脚蟹”,磨蜞本身就是小型蟹类,可是遇到没有脚的蟹,它还要欺负,这是在讽喻某些趋炎附势、欺凌弱小的小人。
五、宗教特征。潮阳临江海,多天灾,为祈神保佑,因而宫庙众多,释儒道皆祀,俚语对此也多有反映。如“小宫小庙,见着二片猪头甜粿就嗬嗬着”,意为底子薄的人,见到一点利益就很高兴;如“鬼火愈拍愈旺”,鬼火即磷火,喻某种人批评教育无效,反而犯更大的错误;如“关爷刣输鬼仔”,意为实力雄厚之人反倒斗不过实力小之人;如“食神食明食到佛”,形容胆大妄为,贪得无厌;如“伯公无点头,老虎唔敢咬人”,比喻有人撑腰,才敢胡作非为。
六、饮食特征。民以食为天,潮阳临海多海鲜,因而体现到俚语上更是多姿多采。如“软虾纳蟹有食无卖”,则体现出某些人对美味的珍爱,因下海是十分危险的,捕捞到“软虾纳蟹”,应先犒劳自己;如“有相让心,正有食饭命”,这折射出潮阳人互相互让,团结友爱,有福共享的美德;如“未到关埠先食炮台米”,这又是超前消费一种写照,但也反映了潮阳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潮阳俚语除具有以上主要特征之外,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据《新编国语潮音大字典》张惠泽先生说,“我是饶平人,不是潮阳人。但是我花了20年的时间,发现了一个规律,潮阳话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我用潮阳话做标准(音)。”因此,通过对潮阳俚语进行研究,可进一步研究纯正古汉语发音,并发现某些诗词的押韵规律。
二、现实价值。潮阳俚语中含有不少哲理性、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东西,若加以发掘整理,必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为潮阳俚语不仅是潮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联结海内外潮人的纽带之一,同时还是潮汕重要的文化遗产。
写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