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贵山书院的诞生及其意义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张堡生 时间:2009-05-19 Tag: 点击: 2

  贵山书院座落于潮阳谷饶镇老直街西侧,坐北朝南,奠立于巍巍蜿蜒之虎山龙脉,背虎山面练江,系两座二进一天井连三山,中间夹厢房,两侧配包厢的灰木结构建筑。为清代规模较大,至今保存最好的四大书院之一。谷饶古属“贵山都”,书院因而得名。2000年4月,书院被潮阳文物管理委员会定为“谷饶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的价值意义,不仅仅在于“物”,更重要的是在于“文”,“物有所值,而文却无价”,因此“文”排在前,“物”排在后。
  贵山书院之诞生及其意义,不应放眼于“其规模与建筑之美学价值”,应着重其“一种崇儒重教的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理念”。贵山书院的诞生,就像黑暗中矗立的一座灯塔,给人们点燃了前程的光明与进步的希望。贵山书院是一块碑,一块永远烙印在历代走出书院的、千千万万学子心中的丰碑……
张勋公与贵山书院
  欲谈贵山书院,必先说说书院之创建者张勋公。
  清康熙年间,潮阳赤寮有一秀才,名叫张皇士,产有七男一女,人称之为“七星伴月”。其四男名张勋(1686-1760),字子镇,号衡山。张勋身材伟岸,相貌丰满,少年天资聪颖,毅力过人。皇士公期望此子将来能成就功名,光宗耀祖。然张勋十四岁时父劳疾而逝,张勋为家计辍学谋生,翻山越岭到桑田去贩鱼。十多年后,张勋因人格的魅力得到当时桑田圩鱼行老板黄长者的赏识,不久黄长者便将其独生爱女婚配于他,婚后张勋长时间帮岳父管理鱼?,拓展鱼业生意,后独立经营养殖。公好学,善经营,生财有道,不久跻身当时潮阳四大巨富之列,被称为“财王”,人传为“财帛星下凡”。
  张勋善聚财,犹善用财,凡地方公益事业,都慷慨解囊。为解决当时赤寮乡“一场暴雨,山洪成灾;三日炎阳,赤地千里”这个“日曝寨”,独出资兴修水利,开凿东沟坑(自石目到大坑)排洪渠,截引大沙坑水源,灌东面洋大片农田。为百姓解除旱涝的威胁。
  有商业意识的张勋,看到赤寮原来的小市场已不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经一番筹划,先后出资将原来余厝埠市场收购下来,接着鼓励乡民、乡绅群策群力将小市场扩大,将浮涧街改建为直街(现存的谷饶的老直街),遂后建了米街、布街、糖街及菜街、水果、柴草圩场。市场建成后,规定二、五、八日为圩期,订立了“敬外客、守信用、禁小偷、禁强买强卖”等规章,并于市场内开设坐收商号,专门收购过了中午尚卖不出的货物,大大方便远道肩挑来上圩的卖货人和外地来购买成批货物的客商。为方便远道摸黑而来集早市卖山货的外客,专设点给他们免费食粥(食到饱)。从此,赤寮商贾如云,热闹非常,赤寮成为县内有名的圩市。
  在此,增添一笔:谷饶人“敬外客,守信用”的经营作风,一直被继承发扬,至今日谷饶之经济腾飞,能成为“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应该不无渊源。
  乾隆十七年(1752),海阳县蝗虫成灾,两造失收,张勋两次运赈米十大船到海阳施济灾民。潮州知府周硕勋深受感动,亲自到码头迎接,并邀请张勋到府衙谈心,赠书“惠济乡民”的牌匾,海阳饥民百姓奉送一桢“世行其德”的牌匾。遂后,周知府几度巡视赤寮,目睹张勋带头兴修水利后,赤寮已非昔日“赤地千里,一片潦倒”,而是“五谷丰登,民生富饶”,当即挥毫,题写“谷饶”二字以赠,并通知县衙,将“赤寮”易名,改为“谷饶”。
  不久,潮州知府周硕勋借鉴张勋兴修水利的经验,在海阳兴修水利,由于缺乏资金而动用官库。因有人告密,朝廷即要派官员来查账,周知府情急,私向潮阳各富户借款以垫。然富户们想“钱财入衙门,等于肉投虎口”。于是,个个婉言谢绝。张勋知周所为乃为民利,非图己私,待至周上门尚未开口时,张公已把所需银两全数准备完好,装在待发的船上了……
  张勋解周之困危,使周免受挪用库银之罪。数年后,朝廷核实水利工程,拨来水利经费,周专程押银至谷饶如数奉还,从此,周张成莫逆之交。
  乾隆十八至十九年间,本地有人传说,在虎山落龙中脉处有一块风水宝地(传说有一农夫见天降白龙马遁地,及挖掘时而现白银一坛),族老们纷纷上门劝说张勋,不惜用重金收购此地,盖造祠宇家庙,卜其能“地灵人杰,光宗耀祖”。张勋欣然答应收买此地,不过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是:要真正能光宗耀祖代出英才,不应该靠祖宗神佑,应该崇儒重教,兴学育才。此地买后,要建成一座大书院,不分房亲内外,收留失学的儿童,广收乡曲子弟(包括铜盂、贵屿、谷饶等乡)。书院办学的宗旨是:“训导乡曲子弟之不能延师者”(即是说书院是免费的义学而不是私塾)。当时有人赞成,也不少人反对。经过一番争端之后,大家还是让张勋之襟怀与大度所说服,而一致通过了。
  乾隆二十年,张勋斥资三千两终于建成书院并置租三百余石作养学经费。知府周硕勋亲临督导,并题额“贵山书院”。然竣工不久,有妒者向朝廷密告,诬称赤寮有人私造王宫,意图谋反。乾隆即派钦差至潮州府查此事,周知府心急如焚,一面授计张勋在书院内塑造韩愈、释迦牟尼、十八罗汉等像,一面陪钦差游山玩水,以拖延时间,待至钦差到来时,只见此处实为“韩祠与佛庙”,哪是什么王宫龙殿?至此,风波才得以平息。
  开学之初,延请时贤黄登庸任山长,并重金聘请远近名儒来山任教。从此,书院日渐兴盛,名声大振,尔后,果然人才辈出。
  书院于一九二一年改名为植基学校;一九五一年改名为谷饶镇二小学;一九五三年改名为谷饶上堡学校(其中包括中小学);再后随着入学率的不断增长,中学迁出后又易名上堡中心小学。
  书院因岁月的沉荷,其昔日之风华已随时光而消逝。诸多文物史迹经“文革”与“破四旧”运动已荡失无存,几年前,因粉壁灰层剥落,及泥瓦腐漏,被上级确定为危房而停用关闭。
书院的存在与意义
  书院自创建至今,已历二百五十二周年,书院的实际使用也达二百四十多年之久,书院不仅是上堡的中心学校,事实上也是整个谷饶的教育中心,教育先锋基地,长期的大型教育、教研、文化、办公活动都在书院中进行,镇的教育组也一直设于书院内(定为危房时才搬出)。以书院为前身而产生的上堡中心小学一直是谷饶教育事业的先驱(先进教育单位),历年成绩斐然,一九九一年被汕头市教育局定为“九星级文明学校”(最高十星级),历代以来,从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真的无法数计。多少远离故乡,漂泊海外的乡人,回梓时都忘不了来此瞻仰母校,有多少个在书院中流连忘返,书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勾起人们怀旧的情思,让他们在此寻回童年的欢乐,追溯当时无忧的时光。(补充一句,笔者的祖父、父亲及本人三代在书院从职任教美术,本人在书院自小学读至初中毕业。)
  书院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及深厚的影响,这是有目共睹的。然书院因年久失修,满目沧桑,致停用关闭,其实用价值显然难以存在。如今,重访书院,触目门锁高悬,窗棂尘封,探窥其内之梁栋,蛛虫结网,燕雀占巢,一片荒芜。宛如一位年老且面容枯槁的母亲。追思当年张勋公创办时之正茂风华,作为张勋公裔孙后辈,或作为谷饶一个普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兴叹,无不为这世间事物之宠辱枯荣而黯然悲伤!
  文物与遗产,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保护,去承传。谷饶经济已经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文明这两方面的发展是明显存在偏畸。君不见大多数人在捐资神祠庙宇时,表现得何其慷慨豪爽,而要言及发展教育、文化等公益事业时,就装聋作哑或“脚底抹油”。究其原因,无非是迷信神明、公祖能保佑。然与先祖张公“不为私利不建祠堂而建书院”之举措相比,怎不汗颜。
  在谷饶老直街居住过、从做小生意到后来发迹的每一个人,有谁数念这一切是张勋公所创,有谁记得这是衡山祖绩?而我相信,只要从贵山书院读过书的每一个人,都一辈子不会忘记自己的母校!这就是“物”与“文”价值与意义的区别。
  书院之存在,是激励后人无私奉献的一座铭文铸鼎;书院的精神与意义是一面崇儒重教的明鉴。它将会世世代代鼓舞人们,去开拓文明、繁荣、昌盛的明天。
  书院的修复并光大,是我们作为张公裔孙后代义不容辞的责职,如果我们这一代人,眼睁睁看着书院被只图私利的小人所侵占,或无视于书院在岁月风雨中飘摇陨落,我们上愧对列祖列宗,下无颜对子孙交代。我坚信在有关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帮助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不久贵山书院将会焕发青春,那时,她将会以崭新的面貌,依然屹立于谷饶市镇中心,继续为谷饶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张勋公的精神将会代代弘扬!(张堡生)

 

贵山书院外貌 际云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