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颠祖师圣像
灵山寺外貌
大雄宝殿
放生池
留衣亭
舌镜塔
灵山留衣图 刘启本画
——浅谈大颠文化及其传承弘扬
陈振通 释耀兴
在我国南海之滨的汕头潮阳小北山麓,有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千年古刹——灵山寺,乃唐代高僧大颠禅师所创建。这是一处庄严的佛教禅宗圣地,也是大颠文化的发祥地和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大颠禅师,潮阳人,公元791年创建铜盂灵山寺,于古潮州文化史上被列为“众贤之首”。拥有这么一位历史名贤,乃潮阳之光,潮阳之福。潮阳作为大颠禅师出生、弘法、圆寂之地,孕育和积淀了丰厚的禅宗文化资源,对研究禅宗大颠文化,以及推动潮阳乃至潮汕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大颠禅师的传奇人生
大颠禅师的生平和事迹,方志多有记载。师名宝通,号大颠,俗姓陈氏,一曰姓杨,出生潮阳,诞于开元二十年(732),长庆四年(824)圆寂,年九十有三。师自幼聪颖异常,心远尘俗,志慕云林。成年后尽得禅宗大无畏法,精持戒律,博通经史,为曹溪禅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嫡裔弟子、佛教中原达摩禅师第九代祖师。禅宗是中国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宗派,大颠禅师于古潮州文化史上引领一郡千年禅风,于中国的佛教史和文化史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功德和历史影响不可估量。
大颠禅师,一位引领一郡禅风的大德高僧。“刺史留衣传千古佳话,高僧说法开一郡禅风“,这是原广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吴南生同志为纪念大颠禅师所作的名联佳句,是对禅师的极高评价。《潮州府志》有记载:“贞元六年(790年),大颠回到潮阳,开辟牛岩,扬立精舍,附近蛇虎皆远去。”又云:“大颠禅师在此大煽曹溪禅风,灵山寺因此成为当时岭东著名的禅宗道场,其禅风播及福建等地,福建漳州的三平禅师就是大颠禅师的弟子。”其实,此前的大颠,早已在当时的潮阳、普宁、惠来、陆丰等地创建了众多岩寺和禅宗道场,致力弘扬佛法。今之潮汕各地与大颠禅师有关的名胜古迹颇多,皆流传着禅师的神奇传说。托大颠禅师的福,禅师于公元791年创建并于期间开堂说法30余年的灵山寺,至今1200多年,虽饱经沧桑,但祖师的道场声名远播,已成为粤东重点古刹和全国汉传佛教对外开放的道场之一,是闻名海内外的佛教禅宗圣地和文化旅游胜地。
大颠禅师,一位让文坛泰斗韩愈折服的大德高僧。历史就是这么巧合,这么让人不可思议。唐元和年间,位居刑部侍郎,被誉为文坛泰斗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因写了震撼世人的反佛檄文《论佛骨表》,斥佛为夷狄而触怒了宪宗皇帝,然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却对大颠禅师“久闻道德,切思见颜”,曾派人三请皆不赴。禅师后听说韩愈谏迎佛骨之事,便不请自往,与其谈论十数日。韩愈在潮才8个月时间,不仅三书相邀,两次登灵山拜访,还与禅师十多天交谈,最后“留衣灵山”,成为好朋友。更不避曾经排佛攘斥佛老之讳,多次书评禅师。他在《孟尚书》中云:“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无可语者,故自山召至郡,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凝,以为难得,因与往来。”又书赞禅师“久闻道德,切思见颜”,“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喻”、“论甚宏博”等(《与大颠书》)。韩愈离潮时,还特赠诗予大颠禅师曰:“吏部文采日月光,平生忠文着南荒,肯因一转山僧话,换却从来铁心肠。”这些诗文,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两位历史名贤“儒佛交辉”的“贤踪道迹”,是一位文坛泰斗对一位大德高僧的极高评价;是大颠禅师折服并改变了韩愈对佛偏见的史证。对此,虚云和尚有偈赞禅师曰:“彻证至理,岂构正偏,扬眉瞬目,一任风颠。语默动静,妙阐幽玄。昌黎拜倒,衣书记传。”其实,大颠禅师何止让韩愈折服拜倒。欧阳修、朱熹、周敦颐等文坛巨星、思想巨匠都对其有过研究,有的还为其撰传,评价极高。王安石在《送潮州吕使君》中就十分推崇地说:“有若大颠者,高材能动人。”欧阳修则在《韩愈别传跋》中曰:“反复读之,知大颠果非常僧也”、“若非深达先王之法言者,莫之能为也。”
大颠禅师,一位充满神奇色彩的大德高僧。大颠禅师是历代潮人神往的传奇人物,他的许多神话故事,在潮汕民间广为流传。略举几例,足见神奇。
例一,“罗浮引刃”。唐贞元四年,宝通准备重归故里潮阳弘扬佛法。一路云游经罗浮山瀑布岩。一天,他正在岩中入定禅修。时有名叫张远凡的御史中丞,由随从拥簇进岩游玩。发现一僧人闭目静坐,旁若无人,心中不悦。自衬身为朝廷命官,这野僧竟敢如此放肆,既未来迎接,又不下座打招呼,实在目无官长,不禁怒火中烧,拨出佩刀,大喝一声:“犯僧无礼,看杀!”怎知已得大无畏法的宝通禅师,却从容不迫伸长脖子,迎接利器,不慌不忙地说:“中丞无端起杀念,其后果必自作自受啊!”张中丞见状顿时乱了分寸,竟然忘记自己的尊贵身份,慌忙弃刀跪地谢罪,悔恨不已,灰溜溜地跑了。
例二,卓锡取泉。传说唐贞元五年,宝通禅师在故乡潮阳东山开创白牛岩道场。时潮州各地旱灾严重,东山上水源枯竭,草木枯萎,石头冒烟。为解民难,一天,禅师手执锡杖,在众人陪随下,神秘地面向岩中一石壁合十念佛施法,然后持起手中杖,对准石缝轻轻一点,锡杖立刻半没巨石之中。当禅师将其拔出时,奇迹出现了,清澈甘甜的泉水便从石眼流出。众人欢天喜地,饮个痛快。禅师又将泉水洒向漫山遍野,顿时万物复苏,花木争荣,蝴蝶起舞,鸟儿欢歌……。大颠禅师在白牛岩上收徒传法,香火日盛。这个“卓锡取泉”的神话传说,也随那岩中千年不竭的甘泉,流传至今。
例三,拔木建庵。据史料记载,大颠祖师法力无穷,经常驾一只石方舟,渡江涉河,向四方化缘筹办建庵(今灵山寺)事宜。贞元年间,只身到闽南化度建庵的木材,将其从地下搬至铜盂幽岭,然后在幽岭挖了一个名曰“拔木坞”的大坑,让木材从坞里自动冒出来。有一不知情的木匠,看到木材推积如山,失言惊呼:“太多了,太多了!够了,够了!”结果有3支约3尺直径的巨杉,刚冒出坞面数尺便停住了,留在坞里再也无法拔上来。这故事虽有点神化,但灵山寺里至今还保留着古迹“拔木坞”和唐代石刻“唐祖师神木坞”碑石,且有1956年建设灵山水库时,于“拔木坞”故址中出土的古木化石。
大颠文化的主要特色
大颠禅师的传奇故事多有史为记,有物为证,还有东岩壁影、猛虎相随、袖影化田、叩齿送儒、刺史留衣、神秘舌镜塔等等,数不胜数。如果说引领一郡禅风,足见禅师的佛法精深、功高德厚和影响力、凝聚力;折服文坛泰斗韩愈,足见禅师的大智大慧、知识超群和辨力、定力,那么,一系列传奇故事,则充分体现了禅师的无为无畏、神通神奇和功力、法力。历史表明,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通过大颠祖师的禅踪、禅法、禅风,以及“儒佛交辉”千古文化奇缘和一系列传奇典故,所共同成就的大颠文化,是一份极其珍贵且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文化特色和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禅并重”——大颠文化继承并发扬了佛教禅宗贴近民众的优良传统。“农禅”,是我国佛教禅宗的优良传统之一,其把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勤劳、节俭的美德与其禅修思想和行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禅并重”的禅修方式和生活方式。赵朴初老人曾在《佛教常识问答》一书中说:“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的一个优良传统。”一代禅宗祖师大颠,彻悟南宗宗旨,尽得曹溪禅风,使灵山寺成为当时岭东著名的禅宗道场,慕名前来听法的弟子多达千余人,呈一时之盛。更为可贵的是,大颠祖师继承并弘扬了曹溪六祖惠能的禅风,一面事佛,一面劳动。主张僧人“一日不作”便“一日不得食”。灵山寺因而农田成片,果树成林。这种“农禅并重”,自耕自养、自性自度的修持方式和丛林生活,引领了古潮州一郡禅风,与当年京都长安一些地方趋炎附势的佛风大相径庭,使得四方僧众纷纷归附,也贴近了民众,被誉为“人间佛教”,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佛教文化形象。这实际上也是曾经对佛教有严重偏见的韩愈到潮州上任不久,便改变了看法,与大颠禅师交为好朋友,结下了不解之缘的重要原因。
“儒佛交辉”——大颠文化成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瑰丽的法苑奇葩。历史上以排佛被贬著称的大文豪韩愈,主政潮州仅8个月时间,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做了许多好事。在潮阳就有移邑治和置乡校的旷世功绩。然而在这么短、这么宝贵的时间内,却用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与大颠禅师交往,且交之甚密,足见两位的关系,两位的感情不同一般。韩愈与大颠的相邀、相识、相交,实际上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是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一场大交锋。较量的结果,是大德高僧教育、征服、折服了文坛泰斗,使韩愈大大改变了对佛的偏见,出现了韩愈一次特地登门拜访大颠禅师之后,心生自责,自称弟子,毕恭毕敬地向禅师告辞说:“大和尚的门风巍峨高峻,弟子罔措,今幸于侍者口边得个消息。”还有宋代鲁直(黄庭坚)曾说的“退之见大颠后,作文理胜,而排佛之词亦少沮”这样的大转变;实现了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互相接受,互相包容,“儒佛交辉”、相得益彰;成就了大颠文化成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瑰丽的法苑奇葩。
“海滨邹鲁是潮阳”——这美誉有大颠文化一份特殊的历史贡献。古代诗人多用“潮阳”取代“潮州”,是由于历史上潮阳郡曾经取替潮州郡,故应是指包括潮阳在内的大潮州。宋代被贬潮州通判,后官居宰相的陈饶佐曾作诗:“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送王生及第归潮阳》)。这是作者对古潮州(包括整个潮汕)沿海一带人文昌盛、文明礼仪状况的赞颂,足见当时的潮汕社会文明程度已可与孔孟的故乡相提并论了。说到古潮州文化,人们总会赞许韩愈为之所作出的贡献。虽然他在潮为官时间不长,但“山水从此多姓韩”。其实,大颠文化对古潮州的历史影响和贡献,功莫大焉,绝不可低估。其一,早在韩愈到潮之前,大颠祖师已在潮州引领一郡禅风,广弘禅法30多年了。他的足迹遍及潮汕大地,其禅风还播及福建等地,祖师的弟子和信众更不计其数。其二,唐宋及以后古潮州佛教禅宗的盛行,自然也必然广泛影响于民间民俗,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一定的教化引导作用,从而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正是由于大颠禅师的禅踪禅风在当时的广泛流传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才会有韩愈到潮不久,便“久闻道德,切思见颜”,急忙三书相邀,两上灵山,相见恨晚。其三,“儒佛交辉”的千古奇缘,由于韩愈在官场及文坛上的地位和影响,又直接引起了朝野对大颠禅师的关注。一方面,极大提高了大颠禅师、潮阳灵山寺乃至古潮州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在引起众多文坛领袖和文人学者的重视、研究和传颂的同时,也大大改变了历代朝廷当局对古潮州这个所谓“蛮烟瘴雨之乡”的印象,并使灵山寺多次得到朝廷的御赐和封赏。如唐穆宗(822年)赐额“灵山护国禅院”;宋仁宗(1029年)诏赐“灵山开善禅院”;北宋政和(1111-1118)年间,宋徽宗追谥大颠祖师为“善慧禅师”,并赐大颠祖师塔为“慈慧之师之塔”;宋高宗(1127-1162)欶赐灵山为“祝圣万寿山”。这都足以证明,大颠文化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海滨邹鲁是潮阳”之美誉的形成和获得作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
大颠文化的传承弘扬
历史告诉我们,大颠文化,是慈悲济世,崇尚和谐,造福人间,利乐众生的文化,也是对古潮州社会历史产生积极的、广泛的、长期的影响,并且对潮汕社会的民风淳朴、安定和谐及文明进步作出过特殊贡献的文化。正如有关专家学者早已定论的,大颠文化于粤东佛教史上引领一郡千年禅风;于中国佛教史上其佛教思想与曹溪教派一脉相承,并显示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坛泰斗韩愈与大颠禅师交往的轶事成为历史学家探索儒佛渊源的重要史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因此,也是一种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去认真研究、挖掘和传承、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还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去年11月20日,广东省副省长林少春在“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上的讲话指出:“禅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弃恶扬善、崇尚和谐、造福人间的积极观念和思想,与我们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大力挖掘和弘扬这些积极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广东文化建设,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省领导这些讲话精神,是大力加强大颠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依据。因为,大颠文化是禅宗文化,也是潮汕文化重要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禅宗史和中华文化史上都留下了闪光的一页。据此,下面就如何建设禅宗大颠文化传承体系,切实加强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弘扬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成立禅宗大颠文化促进会(或研究会),定期举行大颠文化研究活动。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强国梦,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科学扬弃的原则,深入研究大颠文化的精髓,挖掘其思想内涵,探索传承弘扬大颠文化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发挥大颠文化的积极作用。
(二)进一步办好灵山大颠祖师道场。继续举办“传坛大戒法会”、“水陆大法会”和“盛世鸣钟,祈福潮阳”等活动,积极兴办各种服务于社会人群的慈善公益事业,发扬优良传统,弘扬优良禅风,不断提高灵山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良好形象。
(三)学习借鉴“禅宗六祖文化节”的经验,定期举办“禅宗大颠文化节”。建议由潮阳区政府、汕头市宗教部门主办,铜盂镇政府、区宗教部门、灵山寺具体承办。
(四)创建“灵山禅宗大颠文化旅游风景区”,建立“禅法坛”、“禅踪馆”、“禅文阁”、“禅乐厅”、“禅农园”、“禅斋堂”等,系列展现大颠祖师的禅踪、禅法、禅风。
(五)开辟寻访“道踪贤迹”专线大颠文化特色旅游,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打造大颠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的特色旅游品牌。
(六)组织编创、拍摄《大颠禅师传奇》及《儒佛交辉千古奇缘》电视连续剧和潮剧,将大颠传奇故事搬上银幕和舞台。
(七)积极申报,争取灵山寺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舌镜塔”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建立“大颠文化基金会”,为开展各项研究、保护和传承、弘扬等活动提供资金保证。
2013年9月
附:
参考文献
1、《潮州大颠祖师本传》 元1301年 释了性
2、《灵山正弘传》 1941年 莲舟法师
3、《隆庆潮阳县志》 明
4、《大颠祖师传》 明 林大春
5、《重建灵山留衣亭记》 清 1703年 彭象升
6、《潮阳灵山寺》 1985年 潮阳文化局、文联等
7、《潮阳灵山寺》 1985年 张海鸥、林湘雄
8、《粤东古寺,灵山毓秀》 2004年 汕头市潮阳灵山护国禅寺
9、《大颠传奇》 2006年 林湘雄
10、2012年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
11、中国民族宗教网
12、禅宗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