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潮阳棉北后溪理事会
陈振通
多年前,我曾撰文称赞后溪是以一块繁荣的民间艺术热土,其实岂只,更是一块名副其实的民间艺术沃土。这里文化绿树参天,根深叶茂,花繁果香,香飘万里。不仅文化队伍多,文化场所多,而且群众文化活动多,获得的殊荣更多。既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民间艺术(龙舟)之乡,省级英歌传承基地,还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尤其国家级“非遗”潮阳的后溪英歌舞,更是名扬海内外。成就这片沃土的,固然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当地党政的正确引导等因素,但有一个毋容置疑的原因,就是有这么一个备受尊敬的特殊群体——后溪理事会老人们,他们是这片沃土的勤耕不辍人。
后溪地处城乡结合部,由4个社区组成,近4万人口。为了加强该片区16个民间社团组织的联系沟通和团结协作,维护当地社会和谐稳定,1992年,在原棉城镇平北大队党支部书记杨卫的倡导下,后溪理事会应运而生。20多年来,理事会老人们在理事长杨卫先生的带领下,顺应民心,从善如流,择善而从,坚持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公益慈善事业来办,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同时,他们富有成效地文化创新实践,也为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这一群体的智慧、力量和作用,繁荣地方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通过三条渠道,繁荣活跃地方群众文化
借助民间民俗节庆,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后溪的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异常活跃,每年的妈祖祭祀和文艺巡游;端午节赛龙舟;棉城“双忠”祭祀及文艺巡游等活动,都是大搞群众文化活动的极好机会,也是后溪民间文化艺术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今年2月15至16日,理事会在原有基础上,升格并隆重举办的“首届后溪妈祖文化节”,共组织了英歌舞、笛套音乐、醒狮、标旗等10多支文艺队伍,有1600多位民间艺人及群众参与了文艺大巡游。队伍长达两公里多,须驻足1个钟头才能欣赏完。文艺游戏队伍所到之处,鼓乐喧天,普天同庆,具足文化大盛会。还有已举行了62届的后溪龙舟赛,每届都八龙展雄风,群英竞风流;观赏民众数以万计,群情激扬,尽享文体大盛宴。更有意义的是,这些充满浓烈喜庆氛围的民间民俗活动,都让成千上万的身临其境者,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之幸福感;崇善向善,积德行善之慈善心,油然而生,不由自主。
配合各级党政文化部门,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多年来,潮阳区宣传文化部门开展的各项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众多民间组织的支持配合,后溪理事会经常是参与的文艺队伍和民间艺人最多的单位之一。2006年,该理事会还在城区独自承办了区性的迎春文艺广场演出和文艺游行两项活动,共有10多支文艺队伍和上千民间艺人参与了演出和游行。这些活动的经常参与,既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又有效锻炼了队伍,不断提高了当地民间艺人的艺术水平和素养,展示了新时代后溪人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致力传播潮阳特色文化。后溪理事会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是热心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从2010到2012年,在杨老理事长的亲自带领下,连续三年组团到妈祖文化发祥地福建湄洲谒拜妈祖,并进行民间文艺交流。活动规模和影响一年比一年大,最后一年的参与人数达600多人。同时,带去了英歌和笛套音乐、醒狮3支文艺队伍,与湄洲当地艺人同台倾情献演,互相学习交流,效果令人满意。此外,后溪理事会还满腔热情地组织英歌队,多次参加了“广东国际旅游节文化节”,上中央电视台参加cctv电视舞蹈大赛 ,还应邀走出国门,到马来西亚献演。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载誉而归,不辱使命。尤其去年2月中旬赴马来西亚新山市,参加柔佛古庙百年民俗庙会演出,是汕头市赠送给新山人民最精彩的文艺厚礼,为促进汕头和新山两个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也受到了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和报道,向全世界传播了潮阳特色文化,为国争了光,提高了潮阳知名度。
采取三项措施,促进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开展
坚持抓阵地建设,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多年来,后溪理事会投入巨资,先后建设了后溪文化大楼、文化广场、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公园之长廊和亭阁,以及英歌舞和笛套音乐培训中心等一系列文化设施,为繁荣当地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为丰富活跃当地居民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去年以来,理事会又筹资好几百万元,重建、扩建后溪文化大楼,新增建筑面积2200m2。同时,建设长达70m的公园文化碑廊,图文并茂,故事性和教化性极强,都将于今年年底竣工。
坚持抓队伍建设,确保优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溪已拥有1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民间艺人上千名,足够进行两个钟头的专场广场文艺表演和大型文艺巡游活动。富有远见的理事会老人们,多年如一日,在主要靠当地老艺人传帮带的同时,舍得投资,聘请名师,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举办各种文艺培训班,并且不收学费,无偿为每一名学员配备了乐器,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学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的后溪,已同时拥有一支120多人的青少年英歌队、一支160多人的青少年笛套锣鼓队、一支100多人的青少年武术队、一支60多人的醒狮队,英歌舞、笛套音乐等国家级优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新秀辈出,令人欢欣鼓舞。
坚持依靠群众办文化,确保各种文化活动有足够的经费。频繁的文艺活动、文艺培训,尤其文化设施建设,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据介绍,理事会仅在这一方面的投入,每年都得超100万元。今年初举办的“首届后溪妈祖文化节”,便投入了近80万元资金。长期这样,钱从何来?“我们的钱是民间自觉自愿捐赠的,是凭借对妈祖的信仰和对理事会的信任而获得的”,理事会老人们如是说。古贤说得好,“平民肯种德施恩,便是无位的卿相”。既有智慧,又深得群众信赖的后溪理事会老人们,始终坚持“依靠民众办文化,办好文化为民众”的宗旨,致力弘扬妈祖精神,大搞慈善事业,赢得广大民众的衷心支持拥护。理事会副理事长蔡灿加和庄礼强先生,还有10多位理事们,他们与杨老理事长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廉洁办事,严于律己,事事从自己做起,既当组织者,又当践行者;样样走在前面,不仅不拿工资,还常常是既出钱又出力,以极强的慈善心,造福民众,积功累德,深得后溪民众的尊敬爱戴。
树立一个理念:把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性慈善事业来办
后溪的群众文化多年来能够搞得如火如荼,得心应手,根本的原因,就是理事会有一个正确的理念做指导,并在实践中让民众看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今年80多岁的杨卫老理事长十分感慨地说:“群众文化涉及千家万户,也惠及千家万户,对家庭,对社会,特别对青少年都有好处。我们只是做了一项广大民众都非常需要,非常喜欢,非常支持,乐于参与的公益慈善事业而已。”这些年后溪异彩纷呈,异常活跃的群众文化,涉及千家万户,几乎80%的家庭参与其中。顺民意,得民心,皆大欢喜,有力推动了地方优秀民间艺术繁荣发展,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地的社风民风,促进了当地的文明道德建设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评价和当地民众地热情赞扬。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加的文化活动,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由此可见,为后溪这片文化热土、沃土做出了特殊贡献的理事会老前辈们,他们多年成功的文化实践和创造,不仅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更是值得众多城乡类似的民间理事会组织学习和借鉴的。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