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一位特殊的民间文艺旗手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 陈振通 时间:2014-01-02 Tag: 点击: 2

                   ——记原平北大队党支部书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卫

     

    在汕头的潮阳棉北后溪片区,有一位老幼皆敬、官民共钦的老党员,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其为“老书记”。他,就是原潮阳县棉城镇平北大队党支部书记,现任后溪理事会会长的杨卫老先生。老先生出生于1932年,年届耄耋,1956年加入共产党,有58年党龄。先后担任过基层农业合作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和民间理事会会长等职务,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代表性传承人。

在老先生的一生中,有一件既自豪又遗憾,极富戏剧性的事情,就是才当上全县先进典型不久,又因“政治问题”被关进了牢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时任平北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杨卫,由于敢闯敢干,勇于开拓,带领乡亲们大办汽车厂、酒厂、米厂等乡镇企业,同时热情支持村民外出搞建筑作泥工,谋生路。1962年中共潮阳县委李诗铭书记亲自在后溪主持召开全县现场会议,推广了他们大搞经济的经验做法。然好景不长,事隔两年,杨书记却被作为“执行资产阶级路线”,是“运动的拦路虎”,而被关进了牢房。一关就是43个月。其最后结论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无罪释放”。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极左路线的牺牲品,老书记一直未过责于人,反而认为这事情与自己性格太倔强有关。但此事反而使老书记更得人心,更出了名,影响更大,成为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备受当地民众尊重的特殊人物。

    魁梧强壮的体魄,刚正不阿的性格,加上特殊的历练,特殊的威望,使老先生花甲之年,众望所归的被推上了特殊的岗位——后溪理事会长职务。当问及身为退休党支部书记,当年为什么有这勇气和胆量,担任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不能理解的理事长职务时,老人家毫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专门做善事,做好事,为老百姓服务的差事,为什么不能干?!” 复问及理事会为什么这么重视繁荣群众文化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老人家更是深有感慨地说:“这事情老百姓都高兴,都支持,都乐于参与,我们只是顺民心,将其作为公益福利事业来搞而已。”这话富有远见和新意,折射出老书记神圣地追求和崇高的境界。就这样,在理事会这个特殊的岗位上20多年来,他始终没有忘记党的宗旨,以多为老百姓谋福祉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大胆地在另一条特殊战线,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为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虔诚弘扬妈祖文化,为当地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尽心尽力。妈祖文化深远流长,在后溪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主要民间信仰之一。杨理事长和他的理事们,一方面虔诚地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民俗祭祀活动,经常性地举行妈祖文化大巡游,还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载,年迈的老理事长亲自组织带领了相当规模的谒拜妈祖晋香团及文艺队伍,到妈祖文发祥地福建湄洲岛进行文化交流,不断地将“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的妈祖精神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借助妈祖信仰及妈祖文化的教化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大搞慈善事业。积极修路搭桥,扶危济困,做了大量好事善事,造福当地百姓,以实际行动践行妈祖精神,力促当地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地发展。

    热心弘扬传统文化,为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竭尽全力。在后溪这块文化热土和沃土里,民间艺术种类众多,文化设施配套,文化活动频繁。而文化大楼、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等一处处文化设施的重设;英歌队、笛套音乐锣鼓队、醒狮队等一支支文化队伍的建立;英歌、笛套、武术、龙舟等一个个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的建成,都饱含着老理事长和理事们多年的心血和汗水。酸甜苦辣,难以言表。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在后溪长期频繁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无论是经常性的后溪妈祖文化大巡游,还是连续三年的湄州妈祖文化交流,也是去年后溪近百人的英歌队赴马来西亚出国表演,杨理事长总是身体力行,亲自带队指挥,走在文艺队伍的最前面。谈到这些,不少后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老书记就像一位特殊的民间文艺旗手,多年来一直带领、指挥着后溪民间文艺健康地向前发展。

      致力弘扬特色文化,为保护和传承国家级优秀民间艺术倾心倾力。对优秀民间艺术情有独钟,15岁就拜师习武,学跳英歌舞,18岁便成为左手头槌和教练,後又担任总教练,有50多年跳英歌舞丰富经验的杨老先生,他把自己对民间艺术的所好、所长与民间理事会会长这一特殊职务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并得以充分的发挥,带领着理事们不遗余力地进行国家级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多年来,他们一直利用周末和寒暑假,举办英歌舞、笛套音乐等各种文艺培训班,让后溪几乎40%以上家庭的孩子都受到民间艺术的培训和熏陶。目前后溪同时拥有英歌、笛套音乐、醒狮、武术及纱灯等5支青少年文艺队伍,共有300多名青少年民间艺术新秀。尤其国家级“非遗”英歌舞和笛套音乐,更是新秀辈出,令人振奋。2007年春节,潮阳文光塔下全区性的迎春大型文艺广场活动,由160人组成的后溪青少年笛套大锣鼓队,大展风采,振撼人心。其强大的阵容和精彩的表演,既为节目增添了异常浓烈地吉祥喜庆氛围,又让父老乡亲为家乡国家级优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感到欢欣鼓舞,无比自豪。

     后溪的英歌更是家喻户晓,享誉海内外。目前,不仅拥有青壮年和青少年两支英歌队,还有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是汕头市唯一的省级英歌舞传承基地。这些年,作为潮阳国家级“非遗”代表的后溪英歌队,除了频频出现在潮汕大地的各种各样节庆活动之外,还上广州,到深圳,进北京,走出国门,屡屡获奖,好评如潮,尽显潮阳特色文化的风采和魅力,为家乡为祖国争了光。而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更倾注了老书记的心血。正如后溪人所公认的,“后溪英歌能有今天,老书记功推第一。”正是这样,身为国家级“非遗”(英歌舞)代表性传承人的杨卫老先生,多年如一日,不忘已任,言传身教,既授艺又培德,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极大的热诚,进行着英歌舞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并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回顾人生,感慨万千。“做好事,做善事,会有感应,必有善报”,老书记如是说。是的,德者事业之基;积善之家,兰桂腾芳。老人家除了自己早就事业有成,深受当地干群爱戴之外,10多年前虽曾做过心脏手术,但担任理事长以来身体一直很健康;儿孙多有出息,拥有10多名大学生……,这都应该是老书记长期以来,执着为民众谋福址,为社会谋和谐,发挥着特殊作用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