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礼和
潘经义 际云
鼓乐喧天,笙笛齐鸣。在潮阳各大节庆文艺演出活动中,人们每每能看到有一位头发虽有些脫落,但又不失风韵的古稀老人,手把横吹,坐若金钟,神彩飘逸,正在运足丹田之气,演奏着古朴幽雅的潮阳笛套音乐,听得人酣畅淋漓,他就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吴礼和。
“亦理宫商也行商”,是笛套音乐行家蔡衍生先生赞赏吴老之佳句。吴老一生既善于经商,又十分喜爱笛套音乐,自15岁起,就师从民间音乐大师郑国瑞先生,学习潮阳笛套中大笛的吹奏技法, 得其真传。成年后,为养家糊口, 操起小生意,他虽然走南闯北寻生计, 但笛子总不离身, 人到哪里,笛声就在哪里吹起。他曾经这样对人说:“我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一手上这把笛就不能丢,笛就是我的身家性命。”生活稳定后,他又与棉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雯禧苑”乐社, 继续学习研究潮阳笛套音乐。1996年他在棉城重点地段中山西路购罝了一间铺面, 许多人劝其经营群众热需商品好赚,吴老考虑了好久, 还是选择他个人爱好有所沾边的乐器生意,开办了“华宝琴行”。商铺开张后, 不光是做卖买, 一有闲隙, 便聚集乐友在店内奏起笛套音乐, 互相切磋技艺。
到了20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人行列的吴老,对潮阳笛套音乐的一颗爱心更加涌动起来。他是潮阳区音乐家协会、潮阳东信文艺协会理事,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会员。任职期间,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积极参加区、市、省各项笛套音乐的专题展演活动。1998年,他担任主笛领奏的潮阳笛套锣鼓《古邑新颜》,在“露露杯·首届潮州音乐创作大赛”中获奖后,由汕头广播电台录音播出,在音乐界产生较好影响。近几年在东信文艺协会历次采风交流演出中,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完成任务,均受好评。1999年他的名字被录入汕头市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一书。
在艺术实践中,吴老深知大笛是潮阳笛套的灵魂,要吹好必须下一番苦功,故而练笛不缀。他秉承先人传统,刻苦钻研中国宫廷音乐“正宫调”的演奏技法,并注意把潮阳人语音丹田有力的特点,巧妙地融进大笛的运气、送气和控气之中,结合运用“挑、拨、盖、抹”的传统指法,磨炼一次性用气延长音30秒的功力,同时融入滑音、连音等吹奏技巧,使大笛产生一韵多波的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如在演奏潮阳笛古乐《四大景》时,开头9个音节的笛引,时间跨度长,演奏难度大,他反复尝试每2个音节换一次气,9个音节换4.5次气的吹奏方法,效果良好,听起来既有连贯性,又增加音质的纯度,更有悠扬清丽之感。这首古曲由他单笛领奏,参加2009年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汕头音乐周”演出,一炮打响。许多行家一致认为:“吴老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他的笛音是从骨子里磨出来的,如今这种岁数,尚能单笛领奏,气路、韵味未減当年,清丽中见精神,幽逸中见沧桑,真是难能可贵。”
吴老不仅在笛套艺术上有所造诣,而且是一位传艺培新的热心人。前几年,东信文艺协会举办了青少年笛套音乐培训班,迫切需要一位熟悉潮阳笛套音乐横笛吹奏技法的老师,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吴老,于是下了聘书,请吴老出山。吴老开始有些犹豫,认为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恐难胜任此职,后来他想起了潮阳笛套音乐,在当今正面临着断层甚至是失传旳危险,既然现在社会有识之士解囊斥资,为培养潮阳笛套音乐新生力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加之人家这么器重,出点力把自己学过的一点东西传给年青一代,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毅然站到这个行列中去。此后,他不辞劳苦,每逢周二、周五及寒暑假,每天一次,定期为培训班的青少年学员授艺。
除此之外,社会上也曾有许多年轻吹笛爱好者,慕名上门向他求教,他从不推辞,一概有求必教,并向求教者表示:“只要你们有兴趣想学,我都欢迎。”在传艺过程中,他从不计较得失,不讲报酬,学生们白天来还是晚上来,那怕再忙,也尽量抽出时间。对经济有困难者,为其提供学习用具,乐器坏了,免费帮助维修。
凡与吴老接触过的人,都熟知他是一位性情中人,为人谦和淳朴,多数音乐界乃至其他领域的人士,都十分喜欢和欣赏他这种直爽的性格,愿意与他相处。前年汕头一群乐友,听说吴老要录制个人演奏笛套音乐专碟,专程从汕头赶来,帮助他完成了人生意愿。可见吴老在音乐界人士中,有多么好的人缘!
2012年,吴老被命名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许多人都为之祝贺,而他却坦然言道:“也许这是我人生不解的情结!”是的,文化就是一种情结。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吴老在这种情结的求索之路中,找到了自我,找到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