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马成业:倾情于大东门社英歌队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马东涛 时间:2011-01-22 Tag: 点击: 2
    成竹在胸传舞艺
    业精于手播声名
    上面此嵌名联,便是笔者为英歌舞教练马成业而特地撰写的。
    马成业1929年生于潮阳和平下寨,青少年时期就喜好英歌舞。后拜“圆师”为师,因刻苦好学而深得“圆师”赏识,并学到了不少精髓的东西。25岁时,他就当了下寨大东门社的英歌教练。
    新中国成立后,由他传授的英歌队员共有7批数百人。他的马步主要有“丁字马”、“四平马”,槌法有“八下四面槌”,八下槌法经他舞动,四面风声呼呼作响,从中可见舞蹈融入了武术的套路。当地民间有一种说法,英歌可分为木工英歌、打石工英歌和灰(泥)工英歌,其中木工英歌的特点是“打四面”(英歌槌朝前后左右旋槌花),打石工英歌的特点是“打地面”(英歌槌齐撞击地面),灰(泥)工英歌的特点是“打背面”(英歌槌反转背后互相敲击),马成业的槌法便属于木工英歌之列。他所教的英歌阵法主要有“蜈蚣剪须阵”、“铁索股阵”和“田螺圈阵”等。
  据马成业回忆及大东门社的理事马文毫介绍,和平下寨大东门社的英歌活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主要是配合当地下宫妈祖庙龙年妈祖换袍时文艺巡游而开展活动。首位传艺的英歌师父是方福山(大南山一带之人),圆师是继方福山之后的第二代教练。圆师又传给成业、大亮、大头、吴炉、克坚、阿明、海螺(掠蛇)等人。
  1940年妈祖巡游的英歌队活动比较大型,其时的队伍有英歌旗1人,伯公伯妈各1人,掠蛇1人,舞槌16人,司螺司号各6人,司鼓1人,司苏锣1人,后棚有《桃花过渡》、《撒网》、《周不错》、《孙二娘》、《摇四板》、《麻疯剥壳》、《双摇卤》等,总共108人。当时的主持人是乡里的热心人士木利舍,此人很有权威,点到谁担任的角色,都不得推辞。英歌后棚也非常逼真,在《双摇卤》这出后棚中,由四名男子扮演两野和尚和两村姑,和尚老调戏村姑,当演出队伍经过乡里的一座木板桥(名西关桥)时,两和尚现场在桥上被村姑推至桥下水底,和尚上岸换衣服再重新参与表演。演出过程十分生动,充满乡土气息。
  1988年,下宫妈祖恢复巡游活动,大东门社又组织英歌队进行庆贺,马成业等人便成为教练,参与活动的有阿明、克坚、阿弟(掠蛇)等人。2000年的妈祖龙年巡游,参与活动的有成业、克坚、炳木、大亮、幼弟、阿七、鹤鸡、阿弟(掠蛇)等人。马成业在每次活动中都十分倾情,主动积极,毫不保留地将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
  马成业传授的大东门社英歌队,节奏主要属快板英歌,英歌槌长约53厘米,槌法中融入武术套路,主要有“八下四面槌”。阵法主要有“蜈蚣剪须”、“铁索股”(由一变二)、“田螺圈”等。其“扫街路”动作气势咄咄逼人,惊而不险,令人喝彩。
    如今,马成业已80高龄,然而,当谈起英歌,他仍眉飞色舞,同时还从家里拿出一副英歌槌,现场演示给笔者观赏,舞槌的架马姿势,威风不减当年,让人看到了一位民间艺人数十载对民间艺术孜孜追求的情怀。
(马东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