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陈天国、苏妙筝夫妇
□郑 生
\
在广东音乐界,有这么一对志同道合的夫妇,近二十年来致力于潮州音乐和广东佛教音乐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教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先后出版了《潮州大锣鼓》(与苏巧筝、陈镇锡合作)、《潮州禅和板佛乐》、(与释惠原合作)、《潮州音乐研究》、《泰国华宗赞佛偈语词谱》、《潮州弦诗全集》(与大儿子陈宏合作)、《潮州古谱研究》等著作,尚有《潮州音乐》、《潮州香花板佛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古乐研究》、《广府板佛乐》、《客家版佛乐》等多部书稿待出。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妇,就是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律学学会会员、星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教授陈天国及其夫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苏妙筝女士。
潮州音乐是个多乐种、多形式的音乐大家庭,其中每个乐种有每个乐种的历史,各乐种中的每一种形式又有每一种形式形成及延续的历史。比如潮州弦诗乐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唐、宋大曲及宋词、元曲等;潮州大锣鼓,就其形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欧细奴,他是戏棚的监管官,听熟了戏剧的唱腔和锣鼓,后来他把戏剧的唱演部分去掉,剩下器乐伴奏部分,然后加以改造创新,成为现在的大锣鼓这种形式;但若就大锣鼓的乐曲的来源,则可追溯到宋代的南戏和元曲;潮州细乐的来源,则可追溯到唐、宋大曲及宋代的南北曲合套等渊源;潮阳笛套音乐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明的宫廷音乐;外江乐是指从江淮一带流传下来的音乐,其流传年代也应是南宋时期。而潮州佛乐,它有两大类:一是香花板;一是禅和板。禅和板是清乾隆年间从广州地区传来潮州的,香花板的历史则更古老。潮州音乐虽然是潮州方言区域内的一种音乐形式,但由于潮州音乐历史比较悠久,因此它也包含着中国音乐的全部信息,成为中国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潮州音乐曾经历过兴衰的一段时期。20世纪50年代,潮州音乐处于昌盛时期,它曾被介绍到国内外,还多次获过奖。潮州音乐还进入了现代音乐学府,出版了一些曲集等。1956年曾举办全国音乐周,潮州音乐演奏家、教育家苏文贤先生等8人一行应邀到北京演出潮州音乐节目,当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首长观看了他们的演出,还亲切接见了他们并合影留念,这使苏文贤等潮乐艺术家们深受鼓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文革”中,潮州音乐(包括佛乐)可谓劫数难逃,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在此期间,大量资料被焚毁;潮乐艺人遭虐待,许多人先后辞世;有关潮乐的活动被禁绝,造成整整一代人没有接触到潮州音乐,形成一个历史断层,而新的一代又不懂潮州音乐为何物。80年代,春回大地,潮州音乐在元气大伤之后,逐步恢复生机。可是老一辈潮乐艺人已多数谢世,新的一代接不上来,50年代培养的潮乐艺人人数也不多,所以整个潮州音乐活动处于低潮,许多珍贵的资料几乎濒临失传、泯灭。为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永远流传下去,近20年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中国律学学会会员、星海音乐学院研究员陈天国教授及其夫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苏妙筝老师便致力于潮州音乐和广东佛乐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教习等工作。
陈天国先生1938年出生于古城潮州,他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便对音乐产生了兴趣。1959年他考入广州音专(星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师从潮州音乐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苏文贤先生学习潮州音乐。后来苏文贤先生成了陈天国的岳父。苏文贤先生一生醉心于祖国的音乐事业,从乐近50年,为潮州音乐北传、北方筝乐南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71年8月11日,苏文贤先生因病去世,终年64岁。陈天国先生196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几十年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他先后培养了一批音乐专业人才,分别活跃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1968年他对民族乐器三弦进行了改革而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的奖励。任教期间,他编著了《三弦演奏法》三册、《广东民间三弦曲选》、《潮州二弦曲选》、《广东民间乐谱》等教材。他还先后在《人民音乐》、《音乐研究》、《中国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国际潮讯》及《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等报刊发表了逾百篇学术论文。这些年来,他与夫人苏妙筝女士一道致力于对濒临失传的潮乐、佛乐的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出版等工作。
苏妙筝女士是苏文贤先生的二女儿,1947年生于潮州。她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潮州音乐和琵琶演奏,她9岁那年便与姐弟们登台表演。1960年她便成为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学员;1963年她考入广州音专附属中学;1965年她成为海南军区战线文工团的一名团员;1969年她转入南海舰队文工团。她历任合奏、独奏和琵琶个人弹唱演员,参加过多次调演、汇演、公演及录音等活动;此外,她还参加过广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活动。1975年她随南海舰队文工团到西沙群岛慰问演出的途中,因车祸身受重伤。经过医生的精心医治和自身的刻苦锻炼,她终于重新站起来,身体恢复了健康。1986年在参加全国高等院校三弦教学经验交流会中,她重登舞台,作了精彩的表演。她还到中国音乐学院讲学,传授潮州音乐。
二十多年来,陈天国、苏妙筝夫妇的足迹已遍布潮汕、省内外及东南亚等地。他俩克服了各种困难,对所从事的事业孜孜以求,乐而不疲。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有些人正在利用一切机会赚外快,改善生活、买房买车的风气之下,陈天国夫妇却放弃了这些赚钱的机会,把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收集、整理、研究、出版潮州音乐和广东佛乐这些有意义的工作上。他们不但没有外快收入,反而还要省吃俭用,尽量节省一切开支,把有限的钱全部用在收集资料,以及用在著作的出版上。他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几乎占去了他们所有的时间。用他们夫妇自己的话说:“我们是在争分夺秒地干这项工作,千方百计在与时间赛跑。”在他们的脑海里已没有“节假日”这个概念,就连大年初一,他们仍陶醉在搞研究工作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陈天国、苏妙筝夫妇的专著中,《潮州禅和板佛乐》获得广东高教厅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潮州音乐研究》获第六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陈天国夫妇还把《泰国华宗赞佛偈语词谱》一书作为礼物送给泰国诗琳通公主,以促进中泰两国文化的交流,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当泰国诗琳通公主接到陈天国夫妇寄来的《泰国华宗赞佛偈语词谱》一书时,她十分高兴,遂通过泰国驻广州领事馆,给陈天国、苏妙筝夫妇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感谢他们夫妇为繁荣泰国优秀佛教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这些年来,在抢救、收集、研究、整理、出版潮州音乐和广东佛乐的过程中,陈天国、苏妙筝夫妇对笔者谈了以下几方面的体会和感受。他们说:“第一,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使原来散落在民间的潮州音乐得以收集、保存,不致于失传、泯灭;第二,使原来民间的潮州音乐和佛教音乐从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第三,使原来民间的音乐从实践形态进入到文字、乐谱或理论形态;第四,从我们的工作体会中,总结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我们认为是正确的),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第五,从我们对中国一个乐种的具体收集、整理和研究中,可以了解中国音乐的共性,也为其它乐种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
陈天国、苏妙筝夫妇还如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工作是无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极其有限的。不过,我们只要将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件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事,那我们的生命也就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