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范氏岩探踪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09-05-21 Tag: 点击: 2

  在文物古迹众多的潮阳,范厝岩可谓是一处鲜为人知的岩胜。驱车从河溪镇华阳乡道进入,再经几弯山道,便可到达岩下。
  据范氏裔孙介绍,通往该岩的路径地属是河溪镇的,而岩地所处位置之山地却是金浦街道的。因此,严格来说,范厝岩应属金浦辖内。不过,因该岩的兴建与和平镇范氏两穴古墓有直接关系,而古墓地属河溪山地,并且要往该岩途经河溪,所以,民间一般说起此古迹,便称为河溪范厝岩。
岩内原有一神秘石洞
  车到岩下之后,登上十余分钟的石级,便可到达岩前。范厝岩可谓名副其实,由几块横山飞出的大石构筑而成,确有神来之妙。几间堂室凭大石作顶,再筑墙而隔,虽仄窄但显得精巧。其中儒释道均有供奉,富有潮汕谁保佑我、我就崇祀谁的民俗特色。据同行的范氏理事长介绍,他今年七十多岁,十七八岁时候,曾来到此地,其时宇内有一地下石洞。由于好奇,他和几名同乡手拿槌棒,进洞走了十多米,因光线越来越暗,便不敢再往里探。此事至今已五十余年,这次我们来时已找不到洞口,应该是修建时被堵掉的。洞如今虽不见了,然而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却为范厝岩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假若后人能够对石洞进行重新开发,说不定是一笔丰厚的旅游资源。
岩下山坡称为“眠牛地”
  在岩的前侧,有一椭圆形大石,上面镌刻有“范氏岩”三个楷字,每字约50公分见方,虽经岁月沧桑剥蚀,但刷上朱丹后,在阳光照耀下,仍熠熠生辉,恍若对我们笑脸相迎,并透示着一个家族的延伸轨迹。岩前有另一大石,石面整得平坦,约三十平方米,上面搭有一简陋凉亭。站在亭内远眺,可见远山蜿蜒葱茂,烟霞氤氲。在远山与岩之间,便是一大片山窝式的田园,园中蕉林滴翠,果树生机勃发。岩下山坡,造型宛若一头卧睡的山牛,民间从堪舆学的角度,说这块山坡是风水宝地,名曰“眠牛地”。范氏二世祖妈——大妈翁氏、二妈王氏就分别葬在牛背和牛头上。当时的风水先生说,眠牛需要听钟声,否则便会贪睡,成为懒牛,对子孙福荫不够。于是,范氏裔孙在筑造翁氏妈的墓穴同时,便在上面岩石上建庵,设置晨钟暮鼓,因此范氏岩民间也称范厝庵,现宇内的修建芳名榜,榜末仍镌刻着“范厝庵理事会”字样。
眠牛地上有范氏祖妈翁氏墓和王氏墓
  范厝庵始建于何年代呢?从翁氏妈的墓碑上可看到,翁氏妈是“宋景炎戊寅年”即1278年逝世的,因墓穴一般是人逝世时筑造或未谢世之前就已筑造,可见范厝庵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建成。
  据和平范氏廿五世裔孙、和平宋大峰福利会副会长范进乐介绍,和平范氏一世祖范致政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第九世孙。范致政原名范开山,宋末以举人任莆田训导,后任海丰知县。时文天祥抗元途经海丰,范开山变卖家产捐军饷,效忠朝廷,因致力政事有功,遂被封名为“致政”。南宋灭亡前,范致政部分裔嗣于潮阳和平繁衍,因而他便成为和平范氏的开基祖。范致政娶有二室,正室曾氏,生有二子:范文紫和范文勋;庶室生二子:范相和范助。现和平范氏致政之后属文勋裔孙。文勋(谥号与游)生活在改朝换代期间,父亲又是前朝地方官,是故他虽是满腹经纶,但是未敢再从政事,只好靠办学培养下一代。文勋也娶二室,正室翁氏,庶室王氏。王氏之墓就位于眠牛地之牛头,墓为大镜匣双出手,现基本完好。墓碑上有“范祖”、“二世”、“妣孺人王氏墓”、“元大德九年(笔者注:1305年)葬”、“清康熙丙戌年(笔者注:1706年)修”等字样。在王氏墓前侧,有一块墓道碑,碑高约2米,宽约0.6米,厚约0.1米。墓道碑中间上刻“皇明”、下刻“墓道”,右刻“万历戊戌岁(笔者注:1598年)修宋代”,左刻“处士平溪译史范公”,侧刻“眠牛听钟一九九二年复修”。碑文中“平溪”和“译史”分别为文勋之子和孙。从中可见,翁氏墓和王氏墓除了清康熙年间有修筑之外,在明万历年间也应有所修筑。而两穴墓均有“孺人”字样,这应是后人中仕之后为追奉先祖而加上去的,因为在封建时代,只有当官者的妻子才可称为“孺人”,可翁氏和王氏的丈夫文勋并没有当过官。
王氏妈墓有许多别的姓氏群众前来奉拜
  文勋的两位妻子翁氏和王氏,均为贤淑之人,她俩知书达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友邻睦里,乐善好施,热心助人,远近称颂。尤其是王氏,在民间还流传她逝后跟生前一样热心帮助别人。据老辈人相传说,以前月夜,范厝庵中的尼姑经常看到“牛头”此处有一位白发老妇,手握一节木棍,在驱逐前来毁坏农作物的野兽。还有乡民绘声绘色地向人讲述,他爷爷的爷爷当年从地里干活回家,已是晚上九时多,受到一匹狼的威胁,幸亏王氏妈的帮忙,才将狼赶跑……这些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也折射出了王氏在民间的影响。正是有这影响,所以现在前来王氏妈墓祈福者甚众。据范氏裔孙说,每年清明节及其前后三天,范氏裔孙前来祭拜王氏祖妈时,还有许多别的姓氏的群众特备祭品前来奉拜,不少人拜后还说甚是灵验。由于王氏墓与范厝庵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王氏墓的神奇,也自然而然地给范厝庵增添了另一笔浓厚的神秘色彩。
明代范氏岩出了四名举人
  神秘的东西毕竟是触摸不到,然而,范氏岩的灵气,却似乎是可以用事实证明的。明朝时候,范氏裔孙中有四位学子,为了考取功名,曾先后来此攻读诗书,后来他们四人都先后中了举人。他们分别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戊午科举人范时芳、范嘉桂,万历七年(1579)已卯科举人范守悫、范时馨。四举人还先后任雒雄、永兴、资阳、抚甯等六县知县。当然,他们能够中举,这跟其自身潜质、刻苦攻读以及周围幽静环境离不开的。
  通过对范氏岩这番探踪,笔者不禁想到,若从堪舆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或许对一个人的成材是有所裨益的。通过研究,至少可使人在成长过程少走弯路,多找捷径。这番说法不知是否准确,请方家不吝赐教。(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