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从方耀求任潮州总兵说起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周文广 时间:2011-01-21 Tag: 点击: 2
周文广
    方耀是清末(1834—1891)普宁县洪阳镇人,曾经是潮汕近代史上赫赫一时之大人物。他为官期间残酷地镇压太平军,成功地领兵抵御外侮,严治海盗,又滥杀无辜,兴修水利,兴学育才,功及后代,毁誉参半,是一个颇具争议之历史人物。但在兴学育才这方面功不可没,作为一介武夫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令后人赞赏不已。
    方耀出身于武术家庭,一介武夫,但聪明绝顶,善通变,胆识过人。他在潮州总兵任上九年(1868-1877),在潮汕一带就兴建了八所官办书院,为潮汕一带早出人才、人才辈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当时社会上办学基本上是民间私塾,小打小闹,官方办学其财力、物力和效果是私学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使我想起青少年时曾听一位前辈讲过方耀的故事,方耀在镇压太平军作战中,由于他骁勇善战,为清庭屡建战功,在清统治者心目中备受关注。方耀通过疏通关节,力图任潮州总兵一职,吏部又极力地向当时听政的慈禧太后推荐,按例行公事,慈禧要在朝庭上面见。一见方耀,慈禧开口就问:“你是广西方耀。”方耀发觉错了,就朗声回答:“不是,臣是广东方耀。”慈禧听后面色一变,内心产生厌恶,但毕竟方耀有赫赫战功,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闲聊几句,善玩弄权术的慈禧下懿旨着方耀去礼部学礼三个月。方耀原认为万事俱备,却在面见时闪失,不得已悻悻地到礼部去报告,学习旧中国那一套繁琐的封建礼仪,这对一个在战场上杀戮无数,驰骋自如的武夫来说却是弱项和难题。于是他私下一再打听,究竟在哪一个环节上出错?还是礼部官员向他点明,问题出在他答慈禧那句话,方耀说:“我是广东人,被太后说成广西人,我必须改过来。”礼部官员说:“君主们历来都自认为一贯正确的,绝不容许人否定,你说不是就冒犯天颜了。”方耀急问:“那叫我怎么回答才好呢?”礼部官员告诉他:“你应这样回答:是,臣是广东方耀。太后一听就明白了,方耀是广东人。”至此方耀方如梦初醒,才明白官场文化之三昧真火,没有文化且太率真是要食亏的。于是老老实实地在礼部学礼,天天念这句话,“是,臣是广东方耀。”“是,臣是广东方耀”......无数遍地念下去,累了就休息,渴了就喝茶,宏心勃勃,准备今后大干一场。三个月期满,慈禧也知方耀悔改之情况,准他到潮州上任。
    方耀通过这件事的教训,悟出一个道理,没有文化知识是行不通的,为使后来人能得到更好地培养,不再像自己吃无文化知识之亏,他决定从办学校入手。在这人生恍惚,戎马生涯,九年任职期间,办起了潮州金山书院,揭阳县蒲田书院,潮阳县东山书院,六都书院,普宁县三都书院,澄海县蓬砂书院,大埔县启光书院,饶平县瑞光书院。其中金山书院规模最大(现汕头市金山中学前身)有校舍70多间,校产4732亩。其办事特点雷厉风行,身体力行,家资也有相当大部分捐入,这办学精神为后人所敬佩。
    从方耀这件事前后看来,一方面可看出旧中国官场文化是多么丑陋,为什么说错了就不能改呢?改正了不是更好吗?这会伤到面子吗?面子有那么重要?这是我们传统之积淀。另,方耀这种敢于改过,从挫折中悟出道理,让后人不要再吃无知识的亏,给潮汕大地的发展带来了潜力和后劲,而那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方耀的兴学育才,为潮汕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立下了千秋令人传颂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