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读《潮阳石刻》说潮阳地理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白涛 时间:2009-05-21 Tag: 点击: 2
  石刻,是刻在石头上的地方历史风情。日来阅读《潮阳石刻》,玩味刻在石头上的有关潮阳山水的联句诗文,真是一册在手,游遍潮阳城乡。深深感到潮阳有如斯山水、如斯的地理,才有如斯石刻。
  潮阳地理,据《潮州府志》记载,历来就“形胜视他邑为奇”。按民间说法,潮阳地理远接群峰脉络,于县城西北之双髻峰入首,在牛头山结穴,延伸至县衙称为虎地。潮阳县城就以县衙为中心而展开延伸。以东山为屏卫,西峰为翰翼,前有练江作障,背洋环江,在练江出海的海门,形成石作莲花海为池的莲花峰。历代各地的官员或文人墨客,一到潮阳,不是上东山,就是下赤产龟头海,而至海门,游山玩水,有所感悟,就作诗作赋刻于石上。
  东山是潮阳的屏卫,长期挡住海上的风浪。海潮风雨侵蚀,使东山漫山巨石,千奇百怪,耸入云天,石间奇洞,万壑争流。站在东山上,俯视练江龟头海,景色如画,所以,东山上就有许多诸如“近听风涛生有信,远观天水含无痕”、“石径闲邀山色远,云峰静听水声长”、“绿染万树秋来雨,上方时接海门潮”、“山间五色十色云,水外千声万声雨”、“石壁起高峰”、“水在山上”等状景抒情的石刻;在潮阳西翼的西山,有潮阳最早的古寺西岩,旧时为道观,后为潮阳佛教的发祥地,大颠曾于此拜惠照为师。西岩依山构筑,拱列如屏,玲珑奇趣,于是,便有了“要寻岩寺塔山处,且观海潮活水来”、“海碧天青千尺阴松盘石盖,潮通泉讯一声清磬起龙吟”,“海浪滔滔好细看水鸟风帆乘锦浪,潮声寂寂且静听木鱼玉磬和经声”,“青崖点黛”、“妙在之观”等联句的石刻。
  潮阳城区文光塔的对联:“千秋文笔振金石,万丈光芒贯斗牛”,联句是清代两度任潮阳县令的唐文藻的联句和书法。
  文光塔,始建于宋,原为一佛塔,后道人赵汝篪主持复建,明清之际,邑人因感城区南北延而东西锐,两山拱夹,为补造化之缺偏,提请县官重建塔以振潮阳风气。从此,文光塔融入儒家法天象地的理念。清代,唐文藻再联合乡绅建成潮阳的风水塔,群众视塔为船桅,以配潮阳船地,士大夫则以塔为文笔,重振潮阳文气。文光塔遂成为溶合儒、释、道文化内涵的潮阳标志。
  文光塔和县衙同在一条主轴线上,城区以文光塔为中心,直到龙井,两旁逐步建成商业楼房,一些同类的商行集合在同一街道,形成专业性的街道,潮阳的商贸得到长足发展。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潮阳曾是潮、普、惠的水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潮阳的石刻,除东山、西山、海门、大峰等风景区琳琅满目之外,各乡各里的寺庙、祠堂和私人的府第宅院,也有名人的联句和书法的石刻,最早的石刻是宋代苏东波书写的“复古桥”三字。
  潮阳石刻,是联想性和感悟性的,是依托潮阳山水地理而发自内心的象征性的联句和书法,故显得生动而感人。
  忆今思昔,有幸作为当今的潮阳人,我们应如何保护潮阳的山水,应如何继承发扬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真是感慨万千。(郑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