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潮阳英歌舞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周文广 时间:2019-04-29 Tag: 点击: 2
 

 

夕阳西照


潮阳英歌舞,起源于大潮阳(现潮阳区、潮南区、濠江区,下简称潮阳。)宋末元初,蒙古族入主中华,粤东潮阳一带虽受朝代更替,但在战乱中受冲击较少,汉文化传承稳定。加之地理上依山临海,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每于丰收时节,吉庆有余,故有识之士,为庆丰收,既能习武,又能锻练身体,有人使用二节木棒或甘蔗作为器械,舞动起来,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将某范围内年青力壮者组织起来,回避了官府的嫌疑,故英歌舞这群众喜闻乐见之舞蹈很顺畅地开展起来。昔先潮阳处于蛮荒之地,先民盛行傩舞,傩舞源于驱鬼邪活动,驱鬼邪之人其脸部就要画得比鬼还凶且恶,动作要大而有力,人要多、势要众,配上锣鼓与大声吆喝,才能更好地达到驱鬼邪的效果。故傩舞跳动起来,阵势壮观,声势浩大,震撼人心。在元初英歌舞胚胎已形成。直至清代中叶,汉剧传入潮汕地区,将水浒传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内容,融入到这生动活泼的舞蹈中来,给英歌舞注入了历史文化内涵,使它更加丰富多彩,受到人们的喜爱。

与任何技艺行业一样,英歌舞亦有祖师爷。据说昔先有苗族人元帅带兵作战大败,皇帝本来要处死他,但幸得宰相暗中力保,巧妙地用去掉“苗”字之草头,改为田姓,意为去头了,才免于一死。后由他带领宫中傩舞队伍,由于其武功高强,在傩舞中渗入了不少武术成份,使傩舞得到大的提高与发挥,故后来通称他为田元帅,并尊为英歌舞的祖师爷。每逢英歌舞出动,就要先祭拜田元帅,祈祷为英歌舞表演顺畅完满,这贯例传承至今。

要把英歌舞跳好,首先必须具备许多客观条件,第一,一般是在社会和平安定,风调雨顺,吉庆有余年代。第二,乡里一方人丁兴旺,青壮年生龙活虎,踊跃参与,有几位乐此不疲的得力领头者。第三,有了充足的经济支持。再次之就要有专业的化妆师,带动一班人学习,互画不同之脸谱。这在英歌舞中非常重要,每一个人之脸的画法要符合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之不同脸谱,使人一目了然。

英歌舞人数一般有36人,象征36天罡,也有72人,象征着72地煞,大规模的亦有108人,人多势众,故队伍舞动起来,场面相当壮观。队伍中有二位打腰鼓者,俗称为“英歌大兄”,是整个英歌舞的指挥者,起止都要听从鼓声指挥,这跳英歌舞的队伍通称为前棚,走在队伍前面。后面的有大伯爷、伯妈,戴着傻面壳,扭扭捏捏,令人发笑。后边是一对男、女少年,挑着炮囊,其服饰艳丽,长相姣好。又有小折子戏,如桃花搭渡,唐伯虎点秋香等,这些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这后面的通称为后棚。

据专业人士说,英歌舞经几百年来的演变与发展迎来了大踏步发展的春天。国家的繁荣,社会安定进步,这是关键因素。以后溪英歌舞为例,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先走出去,在建筑行业中创下了优异成绩后反哺乡里。后溪英歌队又有天后妈宫这个得天独厚地方作为英歌舞培训基地,更重要的有杨卫及林松二位老同志主持,他们德高望重,本身是英歌舞爱好者,并有一定武功基础。故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历来游神活动中,后溪英歌队一出动,都能获得社会好评,为节日增色不少。且多次应邀外出参加各种级别民间艺术活动,英歌舞为潮阳增光,深得社会好评。2006年,潮阳英歌舞被国家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卫同志被授于潮阳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松同志被授以潮阳英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形成北有秧歌,南有英歌二大民间舞蹈体系,英歌舞为世人所瞩目。

成田镇西岐南山英歌舞历史悠久,且有相当的武术基础。故英歌舞一舞动起来,力度及幅度相当地大,更具精彩。在这里要特别提到西岐英歌舞的领头人洪飞英,他是潮阳英歌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他出身于武林世家,早年跻身到英歌舞传承活动中来,武学基础给他带来了优势,故南山英歌舞特点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跳起来之舞蹈动作大,特别是时迁角色,手中黑布蛇舞动起来,上下翻滚,气势如虹,精彩非常,博得观众连连赞叹。洪飞英还非常注意培养接班人工作,其儿子、孙子都自幼得其真传。

铜盂英歌队,舞动力度相当地大,声势、气势俱佳,队伍变化多,对打、旋转、双搥击地声音很响亮,把英歌舞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岭东英歌队,其现领队是郑永民先生,是潮阳英歌舞市级传承人。它与其它英歌队不同,别的英歌舞是中、快拍子,用力急促。但这岭东英歌舞却是慢拍子,它由一面大鼓指挥,鼓声慢悠悠地“咚”、“咚”,在“咚”“咚”声后就是“雀料”两木槌的敲击声。每敲击一声就一大步地前进,双手各操着英歌槌在手指中转着,然后双槌叩击发出“雀料”的响声。这慢吞吞也有点似打太极风味,亦叫醉英歌。显得特别舒展、轻松,给人们新的、美的享受。

英歌舞又另一最大创新,就是女英歌的出现。女子英歌舞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人民共和国一建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男女平等,妇女翻身了。在潮阳文化之乡贵屿镇首先出现了女子英歌队。这女子英歌舞大体上是由十五、六岁之青年学生组成,清一式粉红色脸谱,服装以大黄、粉红、绿纯色装扮。相对于男英歌来说,女子英歌舞表现出了新时代女子的飒爽英姿,柔中焕发出阳刚之气,较为简要的槌花动作及娇嫩呼唤声,伴随着矫健优美舞步,队列,让人们耳目一新。贵屿女英歌队于2008年首次到棉城参加双忠文化节游神赛会,为巡游增色不少,获得了广大观众好评。至2016年文光街道西门居委组织了一班女子英歌队参加游神赛会,英歌槌击打变化更加有力度,更使人们感觉新鲜悦目。

英歌舞在潮阳就有一百多队,并普及到普宁、惠来地方,每于节日巡游作为重头戏表演,是值得推广与传承的。英歌舞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国家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扶持下,在各地精英人物热衷参与下,英歌舞得到不断地改进与提高。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汇演、评审,使英歌舞这种原始傩舞走入高雅之堂,受到行家大力赞賞。

如今英歌舞快速地发展,深受世人的喜爱,作为汉文化的特色使者,奔走于大江南北。据英歌大兄林松讲,他的后溪英歌队就象培训班,潮阳籍一些有眼光的企业家,早已在外地安营扎寨,成就事业。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后溪英歌队个别主力队员,聘用到其外地企业去,如法泡制组织起又一支潮阳版的英歌队。每于节假日或吉庆有余,作为一项抢眼球的节目展现于外地,出尽风头。这英歌舞文化走向全国,还要继续走出国门,艺术是无国界的,英歌舞前途无量,活动空间远大。

英歌舞得逢开放改革之时,算是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来了的,愿潮阳英歌舞趁这大好时机,传承、保留、提高、发展,走出潮阳,走出潮汕,走向神州大地,走向世界。


作者:周文广


上一篇:鲎 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