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洞探秘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张彦建
时间:2010-08-11
Tag:
点击:
2
寻访杨文广平十八洞足迹
奇峰洞探秘
张彦建
五月卅日,初夏的南国海滨鮀城,悬空骄阳从云彩折射微弱的光,清新的晨风,心旷神怡!我被邀随汕头市电视台采风组,从汕深高速经达濠奔驰往潮阳区成田镇出口处转下乡道至三湖村后山,沿着新开凿扩建的蜿蜒崎岖塗路,车行至半山腰“福德庙”前,因雨后冲刷,路基松散,我们只可下车步行前进。山路陡窄,我年近古稀,步屡艰辛。在山腰转弯处,汕头市人民政府竖石碑:“一级保护区”。我在树下歇脚,抬头眺望,树木成荫,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气势磅礴。路边丛草中小动物爬动、跳跃,空中鸟儿翔鸣,击破了山野僻静。这片绿色山川不愧是潮汕地区又一生态环境宝地!
我们一行十几人先后登上鸟崎山,这里山峦环抱,此起彼伏且陡峭。人烟稀少,只有飞鸟栖宿,故称鸟崎山。山窝中是一座古朴简陋碧峰庵。左边峰峦耸立一大石,形似石鸟;右峰顶端竖立一块大石,酷像石猴,两兽石遥相呼应,胜似守护山神!十分奇观,俯瞰右侧山下,是大龙溪水库,正在重修深挖扩建中,水库纵深广阔,源远流长,是一座蓄水量大天然湖!
碧峰庵后山右侧是奇峰洞,石洞高二丈许,阔约三丈,唇石三丈多,呈弧圆形,像狮喉。洞口顶端镌刻“奇峰洞”三个红色大字,洞口高约四尺,宽三尺左右。我们沿着十几层踏级悬梯石阶进入第一洞,洞方圆几十平方米,太阳从左上方大石狭缝中照射下来,一道光亮折线倒影反射在洞顶石壁上,洞中间有一条川流不息流水沟,水清如甘露,流沙闪耀着金光,小鱼虾儿自由自在游动,不时看到沟里石缝边小螃蟹爬动。我们顺着照明灯光往第二洞,洞门矮小,须弯腰才能进去。据碧峰庵女主持释光清师介绍,她十六岁修道时,随其师仰首进出此洞,如今历经一甲子,因山体风化,石隙挤压而致洞门矮小。第二洞深十几米,寒风袭人,阴霾潮湿。我因体态魁梧,进不了第三洞。探头一看,只见灯光一束,深不可测。进入第三洞者,手捧奇形怪状乌亮矿石,转身出洞……。
我们聚会在洞口,采风组林剑铭记者采访了释光清师。她回顾当年出家苦短人生,感叹万千!她随师傅在今庵院这片幽岭之麓,搭建草舍栖身。飞禽走兽常出没在这山野丛林之中,虽互不相扰,却有惧畏之心。历代高僧在第一洞左畔洞中面壁坐禅修道,流传着不少神异的故事。传说洞中驻扎着蜈蚣精,骚扰邻近乡民,十分恐怖。又有一说,洞中藏匿十八瓮缸金银,这个传奇故事流传于民间!常有善男信女到此洞放生蛇兽,尚未见其踪影。只有十二级台风时,才见蝙蝠群大如竹笠聚于洞口。在奇峰洞右侧山顶端半腰有一洞口,在洞口处撒入粗糠,即被洞内风水卷走浮于海边。古代,洞里妖孽作祟,后有海盗藏匿,流窜内地劫掠,民不聊生。宋朝派狄青为枢密使平南蛮侬智高时,其将领杨文广率军士在粤、闽等地平十八洞,这里是其中之一。当年流寇得知乃杨家将到此,闻风而逃!解放前夕,国民党败退台湾,美蒋曾多次派遣特务潜入内陆,驻扎石洞,伺机搞破坏活动,当地政府清匪时封了洞口。传闻古有庵洞石碑记,因历代修葺等缘由,至今未见碑记重光,十分遗憾!
中华科学联合会、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汕头作家协会会员陈汉清先生,原籍普宁县人,解放初,被派驻潮阳县第六区工作队。对潮汕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见闻不少。他被电视台特邀接受现场采访时说: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宋仁宗皇佑四年,广源州蛮人侬智高,袭安德州,处广南,攻邕州,建国曰“大南”,势甚。朝廷派狄青讨之,侬智高败退流窜至闽粤各地。在普宁县军埠设总部,又在揭阳县锡场镇“藤吊岭”安营扎寨。狄青派杨文广率士卒征剿之。后来撤退到潮阳贵山都一带。
随行的泰国佛教总会会员吴泽澄先生,讲述普宁县千金湖桃花洞也与杨文广平寇有关。他说,在普宁洪阳水吼村洪山顶的洪山洞,洞主桃花公主,貌若桃花,少慧聪颖,寻师习武,身怀绝技。杨文广少年英俊,武艺出众。才子佳人双方阵前交战时,对峙相恋,不分胜负。桃花依恋杨文广,夜袭宋营,擒杨文广软禁于洪山洞内,至诚相待,桃花公主与杨文广喜结良缘,传为佳话,双方休兵,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后人于洪山顶华岩寺供奉桃花公主神像祭祀之。
另一位随行的郭女士讲述,在诏安大质山的百花洞;潮阳南洋山与揭阳交界处的布袋角洞;赤寮乡东寮寨后的鲶鱼洞;惠来神泉剑花洞……过去均发现尸骨残械,应是当年杨文广平寇交战阵亡者。
原潮阳市文化局陈创义副局长在《汕头日报》刊文:“……宋朝杨文广带兵清剿盘踞于龟屿上的海盗时,在沙滩上与贼交战。潮涨时贼退回龟屹,而不识水性的官军则被淹死无数……。又在潮阳、惠来大南山的百花尖,传说乃百花公子驻扎山洞……”他在文物普查时,在潮阳县大南山,还发现 “碗窑山”有一马路巡,相传是杨文广平十八洞时练兵之道……
《宋史演义》第三十二回《狄青夜夺昆仑关》: “……广南一带,久不被兵,军同虚设,智高麾众四出,连陷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八州,守臣相率逃遁。……仁宗乃置酒垂拱殿,特饯青行,且诏令岭南诸军,概受宣抚使狄青节制。……杨延昭子文广,亦因从征有功,……是时延昭早殁,杨氏一门,要算文广是绰有祖风了。”
2008年5月4日,汕头市濠江区宣传部陈坤达副部长在《汕头日报》撰文《达濠发现一处北宋碑刻》写道:
……潮汕史学专家黄挺教授闻讯后组织人力,对石刻进行翻拓和考证,终于揭开面纱,北宋人在一千年前传递出来的生活信息被我们准确的接受了。……这处碑刻,记载了当年的一件史实:北宋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7日,广东广西一带的侬智高聚众造反,“势甚盛”,朝庭遂派狄青率大军平南,同时晓令沿海各处加强守卫,时达濠隶属海阳县,海阳县令富春公孙蕃亲统大军驻守营盘山,防止赋众通过河渡门沿濠江(旧称“河渡溪”)窜入潮汕腹地。这就是石刻中的“壬辰仲夏蛮人寇于广越月命海阳邑长富春公(即“威武寨”的落款孙蕃)统兵捍此。”的来由。……狄青的平叛战事很顺利,在这个月的中旬就取得胜利,“赋平众凯而旋”。以上史事,在《宋史卷12》、《仁宗纪四卷495》、《蛮夷传三——广源州》均有记载,该石刻成为重大的史证。
以上列举这些资料,旨在说明一个问题:狄青率大军平南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然而,93届祭社,清明里人为潮阳谷饶乡供奉文天祥社祭庆典撰联:“忠义贯日月,正气满乾坤”。又撰文《谷饶风俗----祭社》:
谷饶的祭社……从南宋历史联系潮阳的地理状况分析,祭社的由来是:“宋景炎三年(1278年),宋帝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于硇州……次年二月,元兵进迫,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而死……。时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整军图谋复国,在征战中于海丰县城北五坡岭被俘,而都统陈懿竟勾引叛将张弘范,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宋军壮烈殉国者甚众。迨洪武三年(1369年),明太祖才追封宋阵亡将领和士兵,敇封元帅,钦赐贵山都赤寮等毗邻抗元古战场的村庄,定期配祭牺牲民族英雄,以弘扬正气,陞扬忠魂,永垂不朽。关于祭社的由来,有一说是祭奠狄青征剿南蛮侬智高时,北宋牺牲的部将。其理由是潮阳县志载:“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得州六十,县二百一十四。”潮阳县为其中之一。此说不足为据。盖宋广源州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庆历元年他的势力十分庞大……进而围攻广州,但强攻五十七天不下……从这段历史看,南蛮侬智高连广州还强攻不下,其士兵怎能逾越四五百公里之遥出现在潮阳一带呢?因此,关于祭奠狄青牺牲的部将之说,不足为信。”
笔者考诸《潮阳县志》、《隆庆潮阳县志》,文天祥右丞相勤王抗元入潮阳时,只到过东山谒双忠公;又登临海门莲花峰望帝舟;后于和平斩潮州知州刘兴,题《和平里》,褒扬和平人民!而《谷饶风俗----祭社》却说:“都统陈懿竟勾引叛将张弘范,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又说“迨洪武三年(1369年),明太祖才追封宋阵亡将领和士兵,敇封元帅,钦赐贵山都赤寮等毗邻抗元古战场的村庄,定期配祭牺牲民族英雄……”,笔者翻读各版本志书,尚未见有此记叙。此乃其一家之言,有悖于史实!而《达濠发现一处北宋碑刻》,却可以印证《赤寮见闻录》“祭社考”中所说宋狄青平南蛮侬智高时曾到过潮阳的史实。同时,推翻《谷饶风俗----祭社》中“南蛮侬智高连广州还强攻不下,其士兵怎能逾越四五百公里之遥出现在潮阳一带呢?”之说。
今年清明节,谷饶镇仙坡乡“宋朝大元帅”祭社——缅怀爱国英雄文天祥。汕头市电视台采访我时说:“《潮阳县志》各版本,未见文天祥及其部属涉足谷饶镇诸乡村史实记载。原宋墓碑刻乃“宋谢公妙山之墓”。在《潮阳县志》文天祥部将牺牲人物传中查无谢妙山名字,没有史实依据为佐证。古今老辈人相传,“宋朝大元帅”乃狄青平南蛮侬智高时牺牲将领。又一说是杨文广平十八洞阵亡将士!”
近期,汕头市电视台先后到普宁县洪山顶百花洞采风,为发掘、搜集、整理、收编潮汕历史传统文化遗产搭建一个平台。尤其是这次奇峰洞探秘,更为我们寻求潮汕历代先民当年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提供重要信息!
庚寅年壬午月于蛰融阁
1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