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忠书房正门 际云摄
潮阳“双忠书房”又名“塔馆后祠”,前身是漆(嘉祉)公祠,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原址位于文光塔之北。新编《潮阳县志》的《文物·名胜》篇记载是:“棉城塔堂后双忠庙,原漆公祠,明崇祯八年改祀张、许二公”;在《人物》篇中还写道:“漆嘉祉,福建新昌人。明崇祯七年(1634)以进士授潮阳知县。……嘉祉当年于塔馆后创建文光书院,后人改为漆公祠奉祀嘉祉,及后改祀张、许二公,移漆公于其右”。然因沧海桑田,原址被拆。2004年夏,在地方热心人士倡导下,择地于潮阳棉城西门头西环城路侧旁重新兴建。新建成的潮阳“双忠书房”,以土木石结构为主,并沿习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面积250平方米,由大门、拜亭、大殿及龙虎两天井组成。其外庄重壮观,金碧辉煌;其内双忠金容,尊严清圣。因该书房原有“塔馆后祠”之称谓,故有地方文士在新宇落成之后,用“塔馆”二字撰冠首联赞曰:
塔高参天,正气千秋开新宇,
馆固立地,忠精万古喜重光。
潮阳人民历来敬仰英雄人物,尤其是敬仰那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敢于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从“双忠书房”的重新兴建,便可看到潮阳民间敬仰英雄人物的精神仍在继续延伸。
潮阳人民所敬仰的“双忠”,指的是张巡、许远二公。关于张巡、许远的英雄事迹,有关史料的记载大概内容是这样:唐开元天宝之际,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相继而起。时有平卢兵马使安禄山投机钻营,取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信任,升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天宝十四年(775)冬,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翌年安禄山在洛阳称雄武帝。又隔一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安禄山篡夺帝位。接着,安庆绪为夺取大唐江山,派叛将尹子奇率兵13万围攻睢阳(今河南商丘古城南)。太守许远和真源令张巡合兵一处,只有6800将士。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张巡和许远带领将士们,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拼杀。守城十个月,大小数百战,杀敌无数。终因寡不敌众城破,张巡、许远最后壮烈牺牲。3日后,援军至,历7日睢阳收复。张巡,许远之睢阳保卫战,虽然最后城破殉难,但却为平息叛乱,匡复唐室,使江睢黎民免遭其难,立下了不朽功勋。“安史之乱”后,张、许二公的事迹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许多地方的老百姓还建“双忠庙”崇祀他们。
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宋熙宁年间,潮阳军校钟英,奉命送贡品赴京,途经河南睢阳, 谒双忠庙,遂请来双忠香火至潮阳进行奉祀。时有双忠“生保睢阳,死保潮阳”的传说,因而此后,潮阳境内许多地方都先后建起了双忠庙、祠。位于棉城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便是其中之一。因潮阳的双忠庙较多,民间为了区分其用途,便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山的灵威庙是双忠的总部,城隍前的双忠行祠是双忠的现场办公场所,平和东的岭东古庙是双忠的家室,而文光塔后的塔馆后祠是双忠的书房。
当然,潮阳的双忠庙、祠不止前面所列几个。但是,潮阳为何有这么多的双忠庙、祠呢?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载:“明嘉靖间,倭寇乱,本邑因奉东山灵威庙神像于此,名曰‘双忠行祠’。”由此可见,乡民是借助双忠显灵驱逐倭寇侵乱。此外,潮阳濒临南海,常有海盗骚扰,借双忠威灵驱恶避邪也是乡民的愿望。至于双忠是否会显灵,这毕竟是民间传说,然而,双忠的英雄精神能够鼓舞潮阳人民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而最后取得胜利,这却应该是事实。
纵观今日新建的“双忠书房”,室内的布设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从匾额到柱联,均出之名家的手笔,如横额“烈气双照”便为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所题,大门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便为中国书协副主席吴东民所题,此外,题匾题联的还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原南京画院院长陈大羽,中国书协理事王精,上海书协秘书长黄飞豹,北京市艺术交流中心艺术家石咏钢,广东省知名书法家林少荣等。其中歌颂双忠的对联内容,也颇有特色,如“正气千年光海岳,精忠万古鼎乾坤”,“忧国爱民千秋共仰,成仁取义万世同钦”,“双节正气参天地,忠义丹心照古今”,“忠贞不屈镇大唐、江山建千秋功业,圣德辉煌泽潮邑、庶民立九天鸿恩”,“共扶唐室名千古,同庇潮疆福万年”等联句,均写得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富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透过联语,我们不但看到潮阳人民被“双忠”精神所激发出来的扶正抑邪、保国卫民之英雄气概,而且看到了潮阳人民祈求国泰民安、四海升平、百业兴旺,和谐发展的良好愿望。
“双忠书房”复建后,还吸引了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像今年春,香港黄大仙坊众便特地组团前来拜谒“双忠”。因此,“双忠书房”的复建,这对加深海外赤子对潮汕地区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的了解,增进海内外慈善福利事业的联系,沟通海内外朋友、乡亲的情谊,将起到积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意义十分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