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江伟先生遗作《韩愈与潮阳历史文化》有感
陈振通
去年12月中旬,刚拜读欣赏完江伟先生的佳作《韩愈与潮阳历史文化》,又惊闻先生不幸因病与世长辞,悲痛万分,百感交集。既为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深感痛惜,又为先生能留下了秀丽的文章感到安慰。是故不屈文笔之拙劣,冒昧谈谈自已对先生遗作及学识才华的一些粗浅看法,以表达对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
先生是我多年的同壕战友。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潮阳宣传文化战线工作。先生1942年出生于潮阳棉城一个穷苦家庭,1962年光荣应征入伍,1968年由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是老牌的本科毕业生。1984年起便从事潮阳文博工作,曾任潮阳市博物馆馆长,具有文博馆员职称。先生长期从事文博工作,擅长于文物考古、鉴定和古建筑测绘及修建设计,有着深厚的文史基础。曾撰写历史研究学术论文20多篇发表于各级报刊,著有《都爷周光镐》和《韩愈在潮阳》等文集,参与过《潮阳县文物志》等文献的搜索编写工作。2003年底本人主持潮阳文化工作后,有幸与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彼此互相支持,相敬如宾,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感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先生是我工作的得力帮手。我在区文化部门主持工作8年间,得到了好几位良师益友的教诲和帮助,江先生就是我难以忘怀的其中一位。贤者为师。近年来区文化部门在负责潮阳文光塔和文光公园修缮,以及文光塔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过程,为了不负众望,使这两项工作做得更成功,更完美,我和同事们多次求教于已退休多年的江先生。每次他都欣然接受,不吝赐教。就拿文光公园新建的大门来说吧,他就提出了两处改进意见,并亲自设计绘图,得到了负责工程修缮设计的工程师和局工程基层组的认可并采纳。值得一提的是,是江先生大胆提出了对塔基旁进行挖掘探究,从而发现了掩埋多年的古塔“须弥座”,对于确认文光塔是宋代古建筑,并向国家申报文光塔属于宋代文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深得多位专家的共同赞许。完全可以这么说,近几年潮阳文光塔的成功修缮,还有文光塔已于2010年底顺利通过国家级专家的严格评审并呈报国务院审批,有望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其中都有江先生的一份努力和贡献。
先生是我崇拜的博学长者。原本以为先生仅是对文史和文博有所研究和专长,去年12月3日潮阳民间艺术学会会刊《潮阳民艺》发表的文章——《韩愈与潮阳历史文化》,却让我惊叹不已,感慨万千,对先生的学识和才华、精神和毅力十分佩服。这篇文章洋洋一万五千多字,真可谓短篇小说一部。但我觉得文章虽长却读而不厌,越读越有味道,每读一遍都是一次学习和提高,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让我领略到了一位文史功底深厚,文学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可亲可敬的长者风采。
文章主要记述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潮州刺史韩愈莅潮两访大颠、三祭大湖神的历史故事,歌颂了韩愈在潮阳期间移县治、置乡校等历史功绩。同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门大湖山水的壮丽景色;维妙维肖地介绍了大湖山神的美丽传说;独具见解地定义并阐述了大湖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文章最后是这么概括的:“总之,韩愈缔造了大湖神文化,目的在于以大湖神的功德行为,树立一种功德观,使效大湖神的功德,做一个有功德于民的人,如果人人讲功德,人人做功德,社会就和谐了。”先生这一番充满功德心的肺腑之言,掷地有声,深怀期待,将永远激励着在世者和后来人。
有古诗云:“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据我所知,先生临终前一段时间已是难以进食了,这篇文章是他在年过七十带着饥寒、病痛和十分虚弱的身躯,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完成的。值得安慰的是,“先生虽往蓬莱境,秀文永香人世间”。他有所专,有所精,有所成就的治学精神;活到老、学到老、努力到老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与其秀丽的文章一起,像梅花一样永远飘香于人世间。
2012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