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万古英灵赞忠烈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5-04-30 Tag: 点击: 2

               ----潮阳和平秋风岭伯公庙考

际云

 

在潮汕地区的“伯公”庙中,我们通常见到的牌匾,所写的内容不外是“神恩浩荡”、“福荫万民”、“有求必应”、“福德长安”、“功泽弘庇”之类。然而,在潮阳区和平镇的秋风岭伯公庙,其匾额却十分独特,内容写着“万古英灵”,看起来与伯公身份不甚相称。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先从伯公的身份谈起。伯公是潮汕地区供奉的保护神,又称“土地伯公”,正名是“福德老爷”。其造型几乎都是白须、白发,笑容可掬,地方员外打扮,一手拿元宝,一手执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长者风范。伯公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信仰,他原来是“地神”,也就是一种自然神。我国自古代就已经祭地神,人们以为有土地才能够生长五谷,有了五谷方能养活人类。所以对于土地渐渐地发生感谢之念,后来便把土地视为神明。

在我国的民间俗念中,总喜欢将神明予以人格化,加以传说赞扬。人格化的福德老爷是谁呢?民间的传说甚多,有一种说法是:福德老爷也称福德正神,姓张名福德,生于周武王二年,从小天资聪颖,又极为孝顺。36岁时,当上朝廷的总税官,为官廉正。到了周穆王三年才过世,享年102岁。神奇的是,他死后三天,容貌都没有改变,有一贫穷人家用大石围成石屋奉祀他,过了不久,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于是合资建庙并打造金身膜拜。

还有一种说法是:福德老爷原为周朝士大夫的家仆,叫张明德。他的主人赴远地就任,家中留有爱女,其幼女思念心切,欲往见父亲,张明德乃伴她千里寻父,途中遇到风雪,女孩受冻将死。为避免让小姐受冻,张明德脱衣给小姐穿,自已只穿单薄的衣物,却被冻死。就在此时,天空显现“南天门大仙福德正神”的景象。士大夫感谢他的恩德,于是建庙奉祀。周武王时,赠封后土,后世尊为土地公。

福德老爷在神界虽非显赫的大官,却与凡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他能直接倾听百姓心声,而且办事效率佳、成效好,所以深受百姓崇拜,其神庙或神位,几乎遍布民间,而百姓对其奉祀也是十分虔诚的。

话说回来,从有关记载及诸多民间传说看,伯公与“万古英灵”的誉赞似乎是沾不上边。虽然“英灵”一词含有“杰出的人才”、“对死者的美称”等意思,但是在这里,其主要意思应是“烈士的灵魂”。也正是这层意思,使得远离于闹市的秋风岭伯公庙,历来香火非常旺盛。

其实,这“烈士的灵魂”是有出处的。故事还须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转战和平说起。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端,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大臣、文学家。宋理宗四年(1256)殿试第一,钦点状元时年仅20岁。历任承事郎、江西提刑、升尚书左司郎官,知瑞、赣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军大举东下,文天祥奉诏组织义军勤王,入卫临安,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与元军讲和,被扣留,押解北上路上于镇江脱险,在通州经海路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坚持抗元。端宗景炎二年(1277)进兵江西,收复兴国等州县。

据《宋史·文天祥传》、《文丞相传》及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诸典籍载:祥兴元年(1278)赵昺即位后,加文天祥为少保、封信国公。天祥上表铲除潮州叛将陈懿(都统)、刘兴(知州),并于同年十一月到达潮阳。他把队伍带到城郊的东山安营扎寨后,就带着仰慕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建在东山麓的“双忠庙”,拜谒了唐代张巡、许远两位爱国将军的忠魂。并用剑锋划石壁题了一首千古吟诵《沁园春》词。次日,又匆匆来到距潮阳县城二十里的海口村外的海边,追寻朝廷帝舟帆影。

当时,降元的叛将陈懿、刘兴,勾结汉奸张弘范,气势汹汹,追赶文天祥部队。文天祥从海门西征路上,经过蚝坪时得当地百姓相助,在小北山与叛军展开一场激战,并获大胜,刘兴被擒,当场被处斩,使军心大振,群情欢跃。在蚝坪期间,他的爱女监娘曾在野间遗失一把御赐玉扇,乡亲们郑重地把它送回来。文天祥心情十分激动,他有感蚝坪民心纯朴,地气平和,遂取谐音,把蚝坪改为“和平”,并挥笔疾书“和平里”赠给蚝坪人民。后来,三个大字被刻在大石上,至今仍保存和平古桥头。因和平人民忠君爱国,配合文天祥扺御外侮,到了明朝,洪武皇帝遂封赐和平为“忠献名乡”。在现在的新和老寨,寨门横额乃嵌着“忠献名乡”的石匾。

相传,当时在小北山擒捉刘兴一役,文天祥的队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其中损失了一名叫林文星的都督和一名中军。关于林文星都督,民间传说他是山西乐平(今属昔阳县)人,其妻蒋美环,精通乐理,尤擅琵琶,在随军途中病亡,遗有一弱女。明朝隆庆《潮阳县志》虽没有记载林文星之事,但据老辈人口耳相传,林文星这都督衔,是文天祥在南下途中任命的。小北山一役,战死将士不计其数,血肉模糊而难以分辨,只能找到林文星的头颅和一段腿。后来当地善堂报德堂社友,就将其收埋于灵泉寺旁。因其身份特殊,林文星独立成墓,而其他兵士则埋于合葬墓。据灵泉古寺中的斋姑“勇姑”说,林文星墓是在2000年,古寺修建挖地基时发现的。当时打开墓穴,里面仅有一个头颅骨和一段股骨。从骨骸看,死者生前高大。

后来,古寺住持重新给林都督造一座墓,今位于寺旁山坡。墓葬石碑主体字为“南宋显祖节度使都督考文星林公墓”,两侧小字分别为“灵泉古寺”、“公元二000庚辰年腊月重修”。关于灵泉古寺,潮阳县志记载,当年北宋大峰祖师建蚝坪桥时,就结庐于此。民间还传说,南宋末年,宋帝昺受元兵追赶,逃到寺藏匿时,有蜘蛛精结成钢丝般的银色网,保护幼帝,使其逃过一劫。今寺前侧的灵泉古井,百姓还说是宋帝昺的圣君嘴所赐,常年甘醇不涸。传说虽然根据不足,但却寄托着和平人民的忠君爱国情怀,同时也为林文星都督在此血战牺牲提供了一定的旁证资料。

且说文天祥十二月退出潮阳后,转到海丰北五坡岭,准备进山固守,不幸被元兵追上,文天祥措手不及被俘。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多,经历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1283年初从容就义。

文天祥牺牲后,和平乡民为了纪念这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以及在和平其他阵亡将士,便在小北山僻壤处的秋风岭暗中设坛祭奠英灵,因惧元朝官府问罪下来,是故假借造伯公庙以掩人耳目。而“万古英灵”这匾额,就寄托了老百姓对文天祥那撼天动地故事的赞颂。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莅和平作客时,在其长篇排律《和平里行》中写道,“南来未尽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就是歌颂文天祥丹心报国精神;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则折射出和平人民对文天祥等忠烈无限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