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吴礼和不遗余力传艺培新

来源:互联网 作者:刘佳佳 时间:2018-08-31 Tag: 点击: 2


  吴礼和 1940年出生于潮阳棉城的木坑宫,是潮阳区音乐家协会、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会员,潮阳东信文艺协会理事。青年时师从郑国瑞先生,学习吹笛,深得传统技法,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丰富经验,运气自如,音色饱满;参加多次演出、录音等。1993年与其他同仁共创“雯禧苑乐社”,培养青少年笛套接班人,该乐社1997年参加汕头首届潮州大锣鼓群英赛获一等奖;作品《古邑新颜》参加1998年“露露杯”潮州音乐大赛获三等奖等。1999年他的名字被录入汕头市艺术研究会编辑出版的《潮州音乐人物传略》一书;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
  潮阳笛套音乐是少数能够幸存至今的古老乐种之一,800年来,其所演奏的唐宋以来的宫廷古乐曲在海滨邹鲁这片沃土绵延、传承、润饰、发展,逐渐孕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朵雅俗共赏的民间乐苑之花。它格调独特、配套齐整、古色古香,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在1985年出版的《潮阳笛套音乐》一书中,潮阳笛套音乐甚至被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
  然而,如今能够完整演奏出这一古朴、雄壮、优雅而有气势的“华夏正声”的民间艺人已经为数不多了,79岁的吴礼和是其中之一。

  15岁学艺40岁重拾大笛
  一生与笛套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鼓乐喧天,笙笛齐鸣。在潮阳各大节庆文艺演出活动中,如今仍偶能见到一位精神矍铄、不失风雅的古稀老人,手把横笛,作若金钟,神采飘逸,运足丹田之气,演奏着古朴优雅的潮阳笛套音乐,他就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笛套)项目传承人吴礼和。如今除了传承非遗文化,奔走于各公益课堂教授青年儿童学习笛套音乐知识外,年近80的吴礼和多蜗居在自家经营的一家小小琴行内,30平米不到的小琴行挂满各种弹拨乐器,普通的很,鲜见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关的物件。记者好奇询问,吴老从家里搬出两个大纸皮箱,从中翻找出各种与笛套音乐相关的文件、资料、证书、奖状、照片……“为什么不把照片、证书挂起来?”吴老呵呵笑起来,说“自己收藏就好”。
  吴礼和告诉记者,幼年因家境艰难早早辍学,15岁起,他师从民间音乐大师郑国瑞先生,开始学习潮阳笛套中大笛的吹奏技法,自此与“笛套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自己的经历简单概括为“幼年辍学”“15学艺”“29岁响应号召上山下乡”“40岁重拾大笛”,40岁之后,吴礼和勤练功、办乐社、教学徒、广传播,将“大笛”与自己的人生“融合为一”,将传承“笛套音乐”传统吹奏技法的责任担在肩上、刻在心里,“如今79岁,还能登台演奏,我也算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了。”

  详解笛套乐理知识
  “龙头凤尾指”大笛是演奏“主角”

  在谈及个人过往时,吴礼和多是言简意赅,寥寥几句,而当谈起“笛套”乐理知识,一瞬间,老人像是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起来。对于“笛套”,都说行里人看门道,行外人看热闹,然而在潮汕地区,许多潮阳之外的潮汕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潮汕人,连“看热闹”都算不上,常常硬生生抛出一句“什么是笛套?为什么叫笛套?”
  每每有人问及,吴礼和忙不迭拿出先师传下的一支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大笛”,解释道,解放初年届古稀的老艺人说过,这是前辈传艺沿用的名称,是指以“龙头凤尾指”大笛领奏,配齐笛、管、笙、萧、三弦、琵琶、古筝、弦乐、小八音打击乐,演奏的古乐套。“笛套音乐,最重要的就是主奏的这支大笛了。相传笛套音乐是宫廷乐,所以古时主奏的大笛两端分别有玉制的龙头凤尾,你看,以前的笛子,就像这支——笛身分为28节,犹如28节龙骨化身,所以又称龙笛。”吴礼和指着手中的笛子告诉记者,“笛套”之称应始于元初,元朝始建,潮人属“南人”,社会地位处于全国划分的四个等级之末。唐宋以来号称“海滨邹鲁”的潮阳,盛行祭祀庆典,更少不了戏曲表演。宋元时期喜剧表演称“套曲”,备受压制的潮人或认为演奏古乐,既可以抒发心中不忿,也可免去戏曲文辞的敏感招来麻烦,因而以这种排场有序、乐章层次分明、更能令人遐想的古乐演奏代替“套曲”演奏。“龙头凤尾指”大笛是演奏“主角”,也就称之为“笛套曲”,简称“笛套”。这称谓就这样辈辈沿用,相传下来。

  勤学苦练打基础
  古稀之年仍能自如吹响“大笛”

  800年来,笛套音乐在潮阳浸润、传承、演化,地方特色也逐渐凸显出来。吴礼和表示,潮阳笛套音乐的特点,在于音色沉稳、大气、雄浑,“因此吹奏起来十分耗气,对吹奏者的气韵要求很高,八节一长音,一换气就不成句了,所以一般要学上个一二十年,才能比较流畅地演绎出大笛的音韵”。言谈间,吴礼和信手拈来,演示了一番“用气延长音30秒不换气”的绝学,兴之所至更手把横笛演奏起来。79岁的老人,依旧音色清丽,发音自如,气韵高雅,一曲奏罢,他盘起双腿,用手撑起身体,打趣道:“我这把年纪还能吹响这支笛子不容易,好在我的童子功练得扎实。”
  在长年的艺术实践中,吴老深知大笛是潮阳笛套的灵魂,要吹好必须下一番苦功,故而练笛不辍。学习笛套音乐,吴老更倾向于传承和钻研中国宫廷音乐“正宫调”的演奏技法,并在过程中注意把潮阳人语音丹田有力的特点,巧妙地融进大笛的运气、送气和控气之中,结合运用“挑、拨、盖、抹”的传统指法,磨炼一次性用气延长音30秒的功力,同时融入滑音、连音等吹奏技巧,使大笛产生一韵多波的效果,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如在演奏潮阳笛古乐《四大景》时,开头9个音节的笛引,时间跨度长,演奏难度大,他反复尝试每2个音节换一次气,9个音节换4至5次气的吹奏方法,效果良好,听起来既有连贯性,又增加音质的纯度,更有悠扬清丽之感。这首古曲由他单笛领奏,参加2009年汕头市音乐家协会举办的“首届汕头音乐周”演出,一炮打响。不少行家认为:“吴老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他的笛音是从骨子里磨出来的,如今这种岁数,尚能单笛领奏,气路、韵味未减当年,清丽中见精神,幽逸中见沧桑,真是难能可贵。”
  “当年十三师兄弟一起学艺,他们很多人都吹得比我好,只是大家都渐渐老了,有的病了,有的已经作古,如今古稀之年还能吹响大笛的只剩下我了。”谈及此,吴老唏嘘道:“年近80,我不敢懈怠,惟有放宽心,摆正心态,保持锻炼,才能继续履行传承古乐的职责。”

  忧心“笛套音乐”传承
  盼各界共同努力破除制约瓶颈

  如今的“笛套音乐”较之过去更有名气了,眼下也多有乡绅名士慷慨解囊助推“笛套”这一非遗文化传承,还有如吴礼和一样的新老艺术家以传承文化技艺为己任不断登台、讲课、交流、展示,但身处其中,吴礼和直言“前景并不乐观”。他感慨道,“貌似许多人都在学,但真正学得会、学得精的人太少太少了!”
  吴礼和坦言:“对比我们那个时候,现在学笛套的人比我们那个年代多得多,但我们那个时候,一旦学了,就将笛套音乐当作立身之本来学,就钻进去了。可是如今的孩子功课太繁重,不少孩子利用暑期,或者每周只学习一两节课,学笛套犹如上兴趣班,学习没有连贯性、持续性。”吴礼和打趣道:“以前我学吹笛,一个单音每天练几个小时,连续练4个月,一首古乐曲,不练上个三五年,是没办法自如吹奏的。然而,如今孩子们学个三五个月还没能吹奏出一首曲子,往往就会没了耐心和兴趣。”
  吴礼和表示,学习传统笛套音乐演奏,就要“练苦功,吹长音”,需要沉淀,没有捷径可走。然而“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学习任务重”等现实问题成为了传统技艺传承难以冲破的藩篱。“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民间组织、非遗传承人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去解决问题。”吴礼和说。

  记者手记
  感悟传承人的 坚韧努力沉着

  凡与吴老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其为人谦和淳朴,多数音乐界乃至其他领域的人士,都十分喜欢和欣赏他直爽的性格。采访中,谈及先师,吴老恭敬有之;谈及师兄弟,老人直言:比我优秀的大有人在,他们演奏技巧各方面都在我之上,只是如今有的病了有的故去,79岁还上台演奏的也就只剩下我一人了。谈及年近80还参与录制了明神宗作词的古乐曲《御制四景玉娥郎》,奔波在培训教学的路上,他说:“我不追求什么,我也从来不强求要做什么,但只要是教学、演奏、文化交流需要我,我力所能及,我就去做。”
  相较于外在的荣誉、他人的评价,在记者看来,吴老更关注自己内心的持守和自身技艺的提升、增进。“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我不敢懈怠,年少时下苦功练长音,数十年积累沉淀,我才能演奏出流畅的高音;随着年龄增长,我也一刻不敢懈怠锻炼身体,才能运气自如,才能继续传承技艺。”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是失去了它原始生长的土壤和时代。所以,每一位非遗传人的坚守都是寂寞的、可敬的,正因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在生活中看见历史,在历史中传承未来。他们身上,值得我们这一代人学习、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艺术和技艺,还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持守过程中的坚韧、努力与沉着。这也是我们这个步履匆匆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所遗忘和或缺的。

  沿袭先师风范
  热心传艺培养新人

  吴礼和不仅在笛套艺术上有所造诣,同时也是一位传艺培新的热心人。早年间,他与潮阳棉城民间艺人一起成立了“雯禧苑乐社”,学习研究潮阳笛套音乐,培养青少年笛套接班人。该乐社1997年参加汕头首届潮州大锣鼓群英赛,就一举摘得一等奖。此后,东信文艺协会举办青少年笛套音乐培训班,迫切需要一位熟悉潮阳笛套音乐横笛吹奏技法的老师,大家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吴老,于是下了聘书,请吴老出山。吴老却犹豫道:“我始终觉得自己不是科班出身,怕不能担得上真正的老师”,在社会有识之士的劝说下,已步入老年的吴老重新走上了传道解惑的讲台,“一方面我总是想起郑国瑞先生教导我们的过往,他是真正的儒雅大家,我时刻谨记和感念他的风范他的教导;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我懂得笛套演奏这门技艺,却不把它传承下去,那(笛套音乐)就真的会面临断层甚至是失传旳危险。如今社会有识之士不惜解囊斥资,为培养潮阳笛套音乐新生力量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有钱的出钱,那么有力的就出力,把自己学过的一点东西传给年青一代是我能够做到的,那我就应该去做。”于是,吴礼和毅然站到了教学的行列中,直至现在,每逢周二、周四、周六及寒暑假,79岁的老人仍不辞辛苦地奔波在乡间里弄的课堂上,为培训班的青少年学员传道授艺。
  除此之外,社会上也曾有许多年轻吹笛爱好者慕名上门向他求教,他也从不推辞,有求必教,并表示:“只要你们有兴趣想学,我都欢迎。”在传艺过程中,他从不计较得失,不讲报酬,学生们白天来还是晚上来,那怕再忙,也尽量抽出时间。对经济有困难者,更为其提供学习用具。
  吴礼和告诉记者,除了定期到培训班教授青少年外,他通过正式收徒教授的徒弟有11名,“最大的徒弟从十一二岁跟着我学,到现在已经四十岁了”,让吴老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教导下,这11名徒弟也学有所成,“有的在教学,有的已经成长为‘区级传承人’,有的正在申报‘市级传承人’”。吴老感言,没有什么比看到笛套音乐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更高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