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隆庆年间,潮阳人林大春编修一部《潮阳县志》。前人称其体裁“依悉《汉书》”、“人皆以为有国史之笔”。我因工作关系,多年检阅研读该志,深为其认真治史态度、严谨的学风所感动而获得良多教益。
林大春在《潮阳县志》里倾注对故乡浓郁深情。林大春,字邦阳,号石洲,因仰东汉高风亮节的处士井丹而自字井丹,后学称其为井丹先生。他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而仕宦,官终浙江提学副使。在朝奸相严嵩慕其才华欲招致之为门下而不屈就,任上他执法不避权贵,将宰相高拱的犯法门徒按律斩杀。辞官居家十八年,他为故乡献出毕生力量。其时潮阳知县黄一龙为县志所作序文云:“石洲先生所以存文献而忧桑梓之义也。”林大春在县志里记事有详有略,语有繁简,又通过夹注评论,突出其时潮阳主要问题。其时正值倭患之秋,倭寇直逼县城,林大春协助潮阳知县击退倭寇进攻,林大春在县志里详细记录县城保卫战整个过程以鼓舞士民。他还详细记录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及其部将在潮阳坚持英勇的抗元斗争,以文天祥爱国精神激励桑梓士民保家卫国。对于百姓徭役赋税、衣食住行也处处关心。如在城池篇里,他记录邑人肖端蒙曾上《夅陈远方民瘼疏》里曾提“议拓城”,通过易地集资拓宽城镇以解决城内人口增多居住拥挤问题,林大春认为措施得力,可惜皇上没有批准以致居住至今仍拥挤不堪。在胜迹篇里记述潮阳东山后林大春评议道,此处并不比会稽东山逊色,大有叹惜未能拓建遗憾。读及林大春在县志对故乡深怀关切文字使人大受感动,我们研究撰写乡土历史文化,也应学习他对桑梓深情。
从林大春编修的《潮阳县志》看出其严谨治史学风。志中文字皆有所本。依据有三:一取之史籍,二凭文物旧迹,三为亲自经历闻见考证。如在文天祥传后记:“乃取公所自为记年录,参诸史传撮其大者书之。”志中所记文天祥从和平里退兵经麒麟桥至海丰行军路线等等史料于今特别珍贵,又如记述潮阳县城抗倭保卫战、西胪凤山抗倭战斗翔实生动,而在记他亲自到西胪古雪岩洞里所见到的如荔枝果实般的梅果,至今已为罕见,这些都是今天研究乡土历史文化生产的极有价值的资料。林大春在县志里对属于民间传说的诸如神助大峰造桥故事只记为“相传”,而对于一些未能辨认考证的文物则加以说明,留待后人考证发现。决不凭主观臆测、牵强附会以至张冠李戴,这种客观的治史学风今天我们应大力提倡。
林大春是明代潮汕七贤之一,有一代名儒美誉。其著作甚丰,有《瑶草篇》、《井丹集》传世。然而他在《潮阳县志》“山川篇”却附记着:“今所记不过闻见,所及与夫肖生端渐之所考证成书者所为增广之。”肖端渐是潮阳生员,是该志分校者之一。林大春却郑重其事地将其考证成果记上,不把功劳据为己有。林大春这种尊重他人劳动,引用他人著述加以说明,这样的文德我们应当发扬光大。(陈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