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会侠
位于榕江中下游南岸的潮阳区关埠镇下底革命老区村,8000多人,祖辈是闽“江厦旧家”繁衍而来,故称厦底。该村西临渔湖镇,与揭阳相望,水路可直达汕头市区和揭阳市,交通便利。这里人民勤劳、剽悍、拼搏,乃清代良臣骁将黄武贤的故乡。该村早在1945年便建立了地下党小组,在粤东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配合闽粤赣边纵队二支队和武工队,征枪借粮,提供给养,为解放粤东做出了牺牲和奉献。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党政班子虽更新换届,但革命传统代代相传。2008年,在商海拼搏多年的黄杰辉服从镇委安排,毅然挑起村党政班子主要负责人的重担,和村委副主任黄农标、党支委黄延崇、黄炎雄、黄雪华等“一班人”同心同德,倾听村民呼声,解民忧,顺民意,惠民生,率领村民弘扬老区精神,敢于拼搏。在致力解决行路、饮水、入学、就医、用电等“五难”中,黄杰辉勇于开拓,广泛发动群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取得事业有成的乡贤俊彦的支持。民营企业家黄海州先生富而思乡,一贯热爱桑梓,回报老区,为家乡造福祉,他从2008年开始,三年来率先慷慨解囊捐资600余万元。陈金财先生不忘父老乡亲,捐资60多万元。黄三吾先生捐资15万元,全村先后总捐资675万元。他们坚持从改变村容入手,发展农业生产,发展老区经济,一分钱掰为两分花,严格资金管理,把资金用在刀刃上,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露端倪。人年均收入、各项公益事业逐年步入镇先进行列,干群有口皆碑。
一、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增产增收。他们视农业生产为命脉,对全村耕地2300亩(水稻1550亩,柑150亩,香蕉600亩)精心经营,近几年投资10万元,修筑总长4000多米的机耕路,修通农田排灌沟,增强防洪、排洪、抗旱能力,水稻连年获丰收,平均亩产1100斤。同时,帮助柑农、蕉农拓宽销售市场,与渔湖镇等果商挂钩,专车收购、运送,从不烂果伤农。
二、兴办基础设施,彻底改变村容。一是从解决“行路难”入手,干部带头,发动群众,讲明道理,碰硬清障,拆除占道的所有临设,建筑全村村道、市场通道总长3000米、宽5米的混凝土路面,使泥泞颠簸的狭窄弯曲之道变为宽敞、平坦、畅通的主干道;二是为确保村容整洁,整治涵管,浚深疏通古老的大溪长3000米、宽8米,建筑周边防护栏。修建桥梁3座,修缮竹港下的“念亲亭”1座,全面绿化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村容。如今,古大溪周围打造成绿色屏障,木荣花繁,碧水蓝天,水质洁净,游鱼可见,成为一道绿色景观亮点。濒临榕江渔湖镇一带的水稻连片,柑、香蕉果园翡翠泛绿。舒坦沿岸,林木葱茏,翠竹夹岸,飞鸟扑腾,江风习习,舟楫往返,景色宜人,氤氲袅娜,榕江与天际交汇,不啻为一幅美不胜收、别具一格的江岸图景;三是全村水改,家家户户饮上洁净自来水;四是全面规划,对综合市场实施精心整治,分行分档,服装、生活用品、饮食业分区经营,确保安全、卫生,面貌改观,生意一派兴隆;五是搞好各项文化、人文、娱乐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提高档次,形成文明乡风。“公祖祠”的老人活动中心增加设备,经常开放,成为老年人协会舒适的活动点和老年人之好去处。“三房祠”的文化室经多方充实,焕然一新,潮州乐器、科普图书等设备日益增多,夜幕降临,潮州音乐悠扬动听,令人心境开朗。还在大埕开辟篮球场,吸引了爱好者和青少年,农闲球队组织比赛,一派欢腾。
三、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几年来,村党政班子重视以史育人,组织人力,对出身该村的先贤提督黄武贤史迹认真开掘。据《潮阳县志》载,黄武贤,清道光三十年应募从戎,屡建奇功,受封“建威将军”。这位清代贤臣,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潮阳县直浦都厦林(今属潮阳区关埠镇下底村)人,他是一位出身贫寒的木匠,他官风清正,在榕江两岸的百姓中广为传颂,是一位受万民敬仰的良臣,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这位下底村的好儿子,他为国、为民、为社会创下了光辉的业绩,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遗产,是千秋万代,特别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教材。为弘扬黄武贤功德,传承民族精神,1997年潮阳县人民政府把黄武贤提督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原广东省政协主席吴南生为提督府题写“光耀堂”额匾。该村党政班子,为缅怀黄武贤一生伟业,在潮阳区委宣传部和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重视支持下,在该村原提督府建立黄武贤纪念馆,作为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04年11月12日举行揭牌仪式,当天正式开馆,发挥以史育人,振兴下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