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郑彦耀与东仙文化乡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白涛 时间:2010-08-05 Tag: 点击: 2
  沙陇东仙乡,建国初年,这个乡的文化宣传队,或称农村剧团,不但在乡里演出,活跃了乡里的文化生活,也到各乡或水利工地演出,博得了群众的赞扬,东仙乡遂有文化乡之名。
  说起东仙文化乡,人们不由地就要想起郑彦耀,他是文化乡的文化活动的骨干,是组织者和创作演出者。
  郑彦耀出身于乡里的一个泰国华侨家庭,他的父亲可说乡里最先到泰国谋生的人。他的兄弟则在泰国经营印刷业。
  郑彦耀青年时期在乡里小学毕业后,曾到泰国,在华侨日报当排字工人。也曾在潮汕的报馆当排字工人。
  那个年代有小学文化,可说是乡里的秀才,又出过外,见多识广,也可说社会经历丰富。加上他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见情见景,就能顺口说出使人发笑的快板或诗歌,他见到乡里一对姑嫂去县城,就顺口说出了:国庆日人游行,姑嫂双双去上城。阿姑问呾上城做乜事?“死晶仔,阿嫂上城去觅你亚兄。”
  建国初期,迎解放,组织农会,成立农业合作社。那时,郑彦耀以满腔热情编的顺口快板,可说是歌谣唱到田头,活跃了乡里的文化,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
  东仙是侨乡,乡里人不是去泰国,就是去香港谋生。建国初期,就有许多从外回来读书的青年,这些青年都是满腔热情,想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但在建国初期,有海外关系,是入不了党,参加不了团的。这些青年人就自然地集到了彦耀的周围,做起了乡村的文化工作。他们人多了,就排练《洪厝坡血案》、《浪上渔歌》、《赤叶河》等流行剧目,在乡里演出后,又到海边或山区的偏僻村演出。修水利做龙溪大坝,他们出工到工地劳动,也在工地凑起来就进行演出。
  当时围绕在郑彦耀周围的青年人,梭如是个懂音乐的司鼓,文琴、文如、爱如、丽芳、妙香、贤琴、玉琴、淑娟,则是一批热情又具艺术细胞,善于学习的女孩,演什么就像什么的角色。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互动中,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
  东仙是文化乡,以后县里的剧团缺个团长,就到文化乡找到这个乡的书记来剧团当团长。
  郑彦耀以九十岁的高龄,2008年在乡里逝世。在生前,他曾回忆起当年这段历史,真是凭着满腔热情,“食自己饭包去演出”。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练习,白天劳动,晚间排练,虽然很累,但情绪很高。东仙剧团演出的节目,既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尤其现代剧,主题鲜明,取材广泛,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如演出《收租院》、《赤叶河》,就很好地配合了当时的中心工作。
  东仙剧团是农村剧团,以“积极服务,节俭办团”为原则,演出只由大队给演出成员给予微薄的工分补贴。改革开放初期,镇里曾想请郑彦耀担任侨联主席,但他婉拒了。(郑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