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三大文化瑰宝——潮阳英歌、潮阳民间剪纸、潮阳笛套音乐已于去年5月10日、5月20日经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先后全部列入第一批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了众多省级、国家级专家的认可,获得国家级别保护项目的荣誉。这是潮阳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潮阳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也是我区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在文化大区建设中,向家乡父老乡亲送上的一份十分丰厚且非常珍贵的礼物。必将充分展示潮阳文化的风采和魅力,大大提高潮阳的知名度;有力增强潮阳三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潮阳优秀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强海内外潮阳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鼓舞和激励潮阳人民满怀信心地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潮阳作为一个县级单位,三个项目一齐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百分之百申报成功,十分幸运,前所未有。然而,成功来之不易。“申遗”工作不仅任务新、标准高、要求严,而且时间紧、难度大,非常复杂,对我区文化部门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因此,认真地回顾总结“申遗”成功的原因和启示,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一、申报审批的过程
为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2005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启动了由文化部组织的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评审工作。紧接着文化部发出了《关于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组织专家逐级进行评选申报。至9月底,全国各地共申报了1300多项。同年10月,文化部组织近百名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评审,选出501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推荐项目,并于12月向全国公示。在对公示期各方意见汇总和经专家多次论证后,2006年4月,文化部召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其他八个部委,共同商议对所有推荐项目的最终意见。部际联席会议的九个成员单位达成共识,确定518个项目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上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同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这518个项目的名单。由此可见,首批国家级“非遗”的产生,是坚持按照条件,经过严格的程序和科学的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媒体公示,最后经国务院批准这么一个长时间、严密、公开、民主的申报审批过程。据有关专家介绍,在全国各地首批申报的1300多项省级推荐名单中,最终仅批准518项,这是一个反复筛选确定下来的较为保守的少而精的代表作名录。
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共78项,于去年5月10日经省政府批准并公布。这78个项目都向国家申报,最终我省有29个项目(实际上是40多个子项目)列入首批国家级保护项目,其中的“凉茶”是粤、港、澳三地省级文化部门联合申报的项目。这一次汕头市被列入省级并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保护项目的有潮剧、潮阳英歌、潮阳剪纸、潮阳笛套音乐、澄海灯谜、蜈蚣舞6个项目,最后仅有潮剧、潮州音乐(国家将潮阳笛套音乐纳入潮州音乐;如果没有潮阳申报笛套音乐,就不可能有汕头的潮州音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英歌、剪纸4项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而后3个都是由潮阳申报的项目。我区非常幸运,一炮打响,一步到位,著名“潮阳三瑰宝”全部列入首批省级、国家级“非遗”名录。
二、“申遗”成功的主要原因
潮阳这一次的“申遗”工作带有奇迹性,大大出乎意料,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无到有,区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主动争取到了申报权。2005年7月底广东一开始公布的申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51个项目中,就没有潮阳的项目。《汕头特区晚报》2005年7月28日曾经作了题为《广东51项目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头潮剧澄海灯谜版画上榜》的报道。二是从有到多,申报并入选数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区一级几乎是绝无仅有。全国现有县区建制单位超过4千个,首批共申报1300多个项目,潮阳就占了3个项目。三是成功率高,百分之百入选。首批最后获国务院批准公布只有518项,还不到全国申报总数的50%。北京市首批申报了21项,仅有8项获批。作为一项全国性、前所未有的工作,在工作量和难度异常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的申报成功率这么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偶然性,是一种机遇,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半夜富就有,半夜‘贤’很难”。这次申报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是长时间、多方面、众多人团结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应该感谢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这么优秀、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潮阳三瑰宝”特殊和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这次“申遗”成功决定性的因素。英歌舞、剪纸和笛套音乐,是潮阳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三大优秀民间艺术瑰宝,是世世代代潮阳人民共同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是珍贵的中华文化遗产,蕴含着潮阳人民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是潮阳人民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潮阳人民得以延续,并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由于“潮阳三瑰宝”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深远的历史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早就饮誉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格外青睐,赞许有加。赞美潮阳英歌是“南国雄风”、“中国民间舞蹈之根”,是“真正男子汉的舞蹈”;赞美潮阳民间剪纸“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心灵手巧的体现和勤劳智慧的结晶;赞美潮阳笛套音乐为“绿色音乐”,富有“潮阳味”、是“盛开在岭南而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欣赏笛套音乐就像是在品尝潮汕功夫茶一样,是一种天伦之乐。事实上,“潮阳三瑰宝”是潮阳人的写照,她立体地、交叉地,多层次、全方位向世人展示了潮阳人与众不同的风格、气质和魅力,回答了什么叫潮阳人——“三瑰宝”就是潮阳人。
第二,应该感谢当地各级党政和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长期以来为抢救、保护和传承、弘扬潮阳优秀民间艺术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她为这一次“申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6年至2004年期间,潮阳已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和“广东省民间艺术(笛套音乐)之乡”,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潮阳当地党政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加大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三大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04年底,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区的决定之后,区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响应,结合实际,选准了文化大区建设的切入口和着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形成了《做强做大民间艺术“三瑰宝”,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工作方案》,对进一步保护和管理好潮阳优秀民间艺术作了具体部署;成立“汕头市潮阳民间艺术学会”,建立了一个发挥群众的智慧和社会的力量,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潮阳优秀民间艺术的平台;积极组织开展英歌舞展演和游行、剪纸艺术展览和潮州音乐会等活动,在丰富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繁荣和发展了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为这一次“申遗”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第三,应该感谢省、市文化主管部门,特别是省文化厅及有关部门领导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使“三瑰宝”一步到位,全部取得向省和国家的申报权。事实证明,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是正确的。2005年7月底,获悉我省公布了51项将列入申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作的名单,其中汕头只有3项(潮剧、澄海灯谜和版画),没有潮阳的之后,我区不少文化工作者都非常关切,区文化局领导更是十分着急,立即研究对策,一方面,抓紧向省文化厅分管领导强烈反映要求;另一方面,马上向区有关领导汇报,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对潮阳优秀民间艺术比较熟悉的有关领导和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的确非常优秀,非常有特色,具有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已被省、市有关领导和专家所熟悉和认可,加上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做工作,强烈要求,终于如愿以偿。2005年8月9日,省文化厅发出了《关于拟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补充通知》,指出:“经广东省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增加20个项目参加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潮阳英歌”、“潮阳民间剪纸”和“潮阳笛套音乐”3个项目全部列入,这样汕头市也就从原来的3个项目增至6个项目取得了申报资格。我们终于不会错过了这一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使“潮阳三瑰宝”全部列入首批“省遗”、“国遗”成为可能。
第四,应该感谢我区有关部门和有关单位、人员在申报过程的全力配合和辛勤工作,为“申遗”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2005年8月12日,汕头市文化局发出了“关于潮阳区抓紧做好3个项目申报资料”的通知。根据要求,每一个申报项目都必须制作一套规范文本(并复印13份)、一块申报录像片(每块20多分钟)及相关图片、文字等资料送省和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评审,而且应在8月24日前送市局审核上报。在仅仅12天的时间,要完成这么重的任务,谈何容易,这对我区文化局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这项全新的工作不仅碰到了资金的困难,还有时间紧迫和工作量大的问题,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面对这么大的困难和考验,区文化局党组义无反顾,以向潮阳人民、向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惜代价,全力以赴;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一抓到底。局分管领导和社文股、文化馆等职能部门认真研究、策划,协调落实;聘请汕头市海外影视制作中心帮助3块申报录像片的策划、拍摄和制作;请汕头电台标准男中音播音员为录像片配音;组织潮阳潮声丝竹社、后溪英歌队、古帅英歌队和部分剪纸艺人配合做好录像摄影等工作。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夜以继日、马不停蹄,高标准、严要求。在开展申报工作过程,文化局社文股股长洪海涛和文化馆馆长翁木顺同志,还有“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林立言先生、棉北后溪理事会理事长杨卫先生和英歌队队长林松、剪纸艺人许遵英等“潮阳民间艺术学会”的有关人员,他们都以出色的工作和积极的配合,为“三瑰宝”的申报成功做出了贡献。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省群艺馆馆长、省“非遗”评审专家组的主要成员杨明径同志,反复、多次地为我们的申报资料和录像片认真详细的修改,在他的直接指导帮助下,经过几易其稿,反复修改,申报资料水平和质量大大提高,顺利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专家们的评审,最终圆满出色完成了三个项目的申报工作任务。
三、“申遗”成功的启示
成功来之不易,成功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次“申遗”成功主要靠以下几条:
一靠发挥优势,选准了切合实际的文化发展路子。早在2004年初,新的区文化局领导班子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区部署和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反复议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打造潮阳文化品牌,做强做大民间艺术“三瑰宝”工作方案》。这个规划从实际出发,富有前瞻性,选准了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着重点,既发挥了潮阳民间艺术资源非常丰富、非常优秀和非常有特色的优势,又符合潮阳的区情,对如何保护、传承和管理优秀民间艺术做出了科学的决策和规划,为“三瑰宝”“申遗”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靠扎实工作,坚持了向人民、向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情。能够将其列入国家级保护层次,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共同保护,无疑是一件大事,也是文化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申报“国遗”不仅条件高,要求严,手续和程序都比较复杂,而且不单要领导批,更要经过众多专家严格评审。如果没有真东西、真本事、真功夫,要想“过五关、斩六将”,谈何容易。事实表明,“潮阳三瑰宝”,“申遗”圆满成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潮阳民间艺术的灿烂优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和杰出历史价值;另一方面,证明了潮阳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加强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管理方面,实实在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尽责尽力,做出了贡献。同时,有力证明了我区文化部门在“申遗”过程中,工作非常扎实、出色,下了苦功,不辱使命。
三靠抢抓机遇,发扬了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有句闽南歌曲“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一点不差。如果没有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这么优秀的“潮阳三瑰宝”,哪有潮阳这一次三个项目都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殊荣。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住国家启动申报首批国家级“非遗”的机遇,国家已把英歌舞、剪纸和潮州音乐列入第一批保护项目,以后我们再申报以上同样的项目,要得到国家批准可能性不大,就有可能坐失良机。潮阳文化部门尤其是文化局领导班子,在首批“申遗”过程,大事面前不含糊,机遇来临不犹豫,非常主动,当机立断,措施得力,打了一场漂亮仗。
四靠迎难而上,树立了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首批“申遗”,白纸一张,工作量大,时间紧迫,困难重重。为了向众多省级、国家级专家真实、准确、全面展示潮阳三大文化瑰宝的杰出历史价值和独特、珍贵之处,潮阳文化部门参与“申遗”工作的有关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夜以继日、一鼓作气,在关键时刻,不辱使命,完成了无愧于祖先和后代的历史任务。这次“申遗”成功再一次表明,潮阳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三瑰宝”,而“三瑰宝”又孕育了与众不同的潮阳人。潮阳人不屈不挠,敢为人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瑰宝”的“申遗”成功,又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潮阳,领略到了潮阳独特的魅力,全面展现了新时代潮阳人民的精神风貌。(陈振通)
一份十分丰厚且非常珍贵的礼物——“三瑰宝”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原因及启示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振通
时间:2009-05-19
Tag:
点击:
2
1
热点关注